《幸福人生讲座》
中国传统文化到悉尼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集)
2005/3澳洲悉尼大学 档名:52-121-04
我们接着刚刚的课程,提到末日不单是打起仗来,当人内心很痛苦,生不如死,那就是末日到了,当伦理道德都退丧了,人的日子就很苦,所以连父子至亲、夫妇之义,都不复存在,那整个世界就遭殃了。
个例子不单是十几岁的孩子,刚好汕头,有成立学习经典的班级,小孩年纪都在小学以下,一个多月以后,老师安排他们上台分享一下这一个多月的学习成长,有一个小孩七岁,他上台来第一句话说道,他说我学了《弟子规》才了解到,做人原来要孝顺。
所以做人也好、孝道也好要不要教?“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很多年纪大的人就说了我父母又没有教我,我又怎么知道孝顺?其实不是没教,是没用言语教,有用身教,潜移默化。所以现在的父母他把教育拉到言教上,而不在身教。以前的父母不只身教,整个社会风气都在教导要孝道,要有忠孝节义,那是社会教育淳朴。所以以前的戏剧,以前的布袋戏,都演什么?都是演这些做人的道理。那现在父母没有身教之外,社会教育不只没教好的,还教什么?教杀盗淫妄,所以孩子堕落的速度特别快。
面对这样染浊的时代,我们教育孩子刻不容缓,今天你不教他好的,他会怎么样?有家长说今天孩子没进步,也没退步,有没有这个道理?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是进,铁定是退,所以孩子一日不学对的,一日就学错的。现在的传播媒体无孔不入,电视、电脑,还有孩子眼睛所看到处事待人都在学习,所以对错每天都有消长,所以我们要赶紧教对的才行。
这个孩子接着又说,他说我还没学《弟子规》以前,每天都在想如何谋害父母,七岁。他的妈妈本来兴高采烈听他讲,一听到这一句话,第一个表情是非常错愕,接下来,泪流满面,相信她在想,我怎么也想不到我的孩子会这样想。其实,现在为人父母者,到底知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孩子在说什么?孩子在做什么?我们自己的孩子你了不了解,他做人的分寸到什么境界?我们可能都不知道。
从这个结果,七岁的孩子为什么对父母会这样?我们来推原因在哪?父子无亲,父母跟子女之间没有亲情的爱护,为什么没有?因为不亲才会这样,因为父子之亲不是谁规定的,是一种天性。你看小孩子一、两岁对父母很依恋,当他犯错了,你打他,你越打他,他越往你的怀里钻过来。而父母生了孩子,看到一个嗷嗷待哺的生命,他那种父母的爱油然而生,天性。有没有哪个妈妈生了孩子,第一眼心里想着他二十岁以后,可以买大房子给我住,买大车子给我开,会不会这样?念念只想着,这个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有好的人格。所以那种关怀、付出跟依恋,是一种天性,那为什么天性搞到最后会父子相残呢?我们看现在孩子你骂他两句,他会怎么样?听说现在是“一言九顶”,一句话讲出去,顶九句话回来,都不亲了。
所以现在当父母的人没有尽到养育、教育。现在有代理父母,谁是代理父母?找佣人。像很多还找外国的佣人,找菲律宾、印尼、越南,找这些佣人来,话都讲不清楚,所以下一代的语文好不好?小孩子在学语文的时候,是不是用眼睛学的?最主要用哪里?用耳朵。所以发音不标准,他的语文就学不好,而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学不好,其他学科就没有信心,影响他的学业。
不只在学业方面影响,佣人养小孩子,用什么态度养?把他当自己小孩吗?把他当什么?当小皇帝养,对他百依百顺,怕他讲坏话,她的工作没有了,所以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要出门的时候,坐在椅子上双脚一摊,她得帮他穿袜子、穿鞋子所以孩子这样带出来,生活能力都很低。有一个孩子去学校念书,老师分派扫地工作给他,这一块你要打扫,他跟老师说,老师不要这样,我给你钱,你帮我做。他觉得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解决掉。所以佣人带,有这些情况会发生。
再来,隔代教养,人到老年,要享清福,不要孩子还没结婚就告诉他,你以后生孩子我帮你带,带孩子轻不轻松?诸位长者,带你们的小孩跟带现在的小孩,那可不一样,没那么轻松。所以隔代来带小孩,都会有一些情况发生,因为爷爷、奶奶就喜欢含饴弄孙,小孩都很可爱,比方说小孩抱在手上给他打一巴掌,奶奶还会说,哦,孙子打我一下,真可爱,还在那里乐得不得了,那孩子会学到什么?打人很有趣,这个敏感度要够。比方说,孙子说,奶奶我口渴了,奶奶马上跳起来,孙子想到我了,恭恭敬敬倒一杯水拿过来,孙子来赶快喝,不要渴了。这样教对不对?这样教谁最大?小孩是太上皇,比爷爷、奶奶还大。
还有一个小孩,他母亲有四个兄弟、姐妹,他父亲有三个兄弟、姐妹。刚好所有这一些长者,只有生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他就是那个男孩,所以他有四个老人疼,有七个大人疼,所以三千宠爱怎么样?于一身。结果他爷爷有一次就说了,孙子就代表我,他说的话就是我说的话,打他就是打我,你看这个宠坏了。结果父母一看,苗头不对,赶快把他带回家去自己带,到一个专门在教中国经典的幼儿园,从做人开始训练起。
有一次吃饭,他看到菜太少,他就往后一退,菜太少我不吃,为什么菜太少?因为皇帝吃饭要几道?要一百道菜,所以菜太少。结果他母亲带回去以后,拿了一罐麦片粥给他吃,七点的时候拿给他,他说不吃,我要吃面。他妈妈也没发脾气,对他笑一笑,好,不然算了。到了九点,饿得受不了了,我要吃东西,他妈妈又把麦片粥拿出来,要不要吃?不吃!到了九点半,他妈妈看他的表情,快饿得不行了,就过来跟他说你吃一口试试看,结果一口吃下去,好好吃,赶快吃。饿的时候什么都好吃,不挑了。
所以教导孩子原则要很确立,不可以变,不然孩子一直都探你的底线,把你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所以教育孩子原则要抓得牢。那刚好,送到学校去,要教他对老师要有礼貌。所以他妈妈就告诉他,跟老师鞠躬问好,老师好。那个孩子不动,站在那里,因为家里他最大,怎么可以行礼?皇帝能不能跟别人行礼?不行礼。结果这个妈妈鞠了五次躬给他看,他还是如如不动,妈妈只好走出幼儿园,正准备离开,忽然觉得不对啊,教育里面有一个态度很重要。谨慎在于一开始。一开始教对了,就对了,一开始没有教对,往后再教很困难。所以就打电话给他父亲,他父亲接到说,对,这个要好好教。赶到幼儿园来,两个夫妻一起到这个孩子面前,他的父亲告诉他要尊敬老师,父亲鞠躬示范给你看,就这样,老师好,没动,再老师好,不知道鞠了多少次躬,他的孩子看到哭出来了,掉眼泪了,父亲的这种诚心,把他的恶习性转化掉了,所以这个孩子现在开始鞠躬了,结果微妙的事情发生了,他对老师越恭敬,学习的效果、学习的成长越快。所以德行跟学业必定成正比。
后来,刚好遇到他生日,本来生日脑子里面都想着蛋糕、礼物。刚好老师也了解到,他生日快到了,就开始引导他,要知恩报恩。生日是母亲受难日,母亲有很多的辛劳、恩德我们要铭记在心。所以生日要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谢之情,而不是想一大堆蛋糕。小孩越小越好教,教完以后,他回到家里,跟父母讲,他说我要给母亲一个礼物,就是我要把做人学好,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态度认知。
所以纵使是隔代教养,一定要很谨慎,爷爷、奶奶跟父母的教育原则要一样,不然孩子一犯错,他很聪明,他也很会察言观色,他会马上想到躲到谁的后面就没事了。所以他一犯错,第一个念头不是改过,是什么?逃避。这个现象我也有观察。比方说,我有一个学生六年级,跟同学打架,我说你为什么打人?这个孩子马上说,老师他也有,你的注意力被他转掉了。结果他遇到我,他没辙,我瞪着他说,我刚刚问你什么?我问你,你为什么打人?我没有问你谁打人。他一看,没有办法逃避了,只好乖乖地低下头来。所以现在的孩子,第个念头都是逃避责任,“顾左右而言他”。这个看起来是件小事,可是对一个孩子的心性是大事,他不老实,他虚伪。
所以教育孩子,整个家里面的长者原则要一致。我就回想到小时候我犯错了,我爸爸要处罚我,我的爷爷马上站起来,带着我奶奶要上楼去,然后就对我讲,他说谁叫你要犯错,被处罚你活该,就上去了。我那时候觉得我爷爷怎么样?怎么这么绝情,平常对我这么好,现在怎么这样六亲不认?后来自己教书了,明白了,爷爷很有智慧,这懂教育。所以懂教育不是书读多,是知道那个分寸。后来我在演讲的时候,有一个妈妈很聪明,把她的婆婆带来一起听课。结果听完课以后,这个婆婆就走到我们面前来说,我媳妇教对了,我教错了,我把孩子宠坏了。这个媳妇知道可以借力使力,直接说婆婆错那不行,透过老师的演讲,可以提醒她的婆婆。所以家里面的教育原则要一致才行。
自己带孙子的话也要有相当的教育敏感度,我的外甥在我们家的时间蛮多的,我妈妈也常常照顾他,我对他很凶,因为他出生第二天就到我们家里来了,我看到他的眼睛转过来、转过去,我本来要对他微笑都笑不出来,因为那种眼神不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所以现在来投胎的人都不简单,真的,我不骗你。所以我有相当高的警觉性,对他就特别严肃。这个小孩小时候,很多大人来我们家逗他玩,逗了三、五分钟,就不逗了,对我们说,到底是我玩他,还是他玩我?所以我就对我这个侄儿,特别谨慎。她的婆婆就拿这个名字去给人家算,算了以后就说,这个孩子太聪明了,长大以后,连父母都管不了,我就对我姐姐说,你听这个不能全听,孩子很聪明是真的,但是只要你从小把做人做事的根基给他扎好了,那不可能会是这样。所以我跟我姐姐就很能配合教小孩,教小孩要黑脸加白脸,这样才好教。所以我对这个孩子特别凶,我妈妈就说了,不要这么凶。结果过了几个月以后,我妈妈就对我讲,她说你教得对,因为我妈妈对他太松了,他都骑到她的头上去了。所以隔代教养常常会比较宠小孩。
再来,把孩子交给补习班。现在,成人会觉得说只要有花钱就会有效果,一不一定啊?很多真的本事都不是花钱学来的,而是好学的态度学来的。我在小学期间很少补习,中学也是一样,我们就观察到一个现象,有补习的孩子上了初中以后,成绩就会落后给没有补习的同学越来越多,这是我在初中的时候看到,但是我不知道原因,后来我教五、六年级,把原因找到了。这个孩子今天上课,补习班已经教过了,他上课的时候就会跟同学讲,这个我会了,他专不专心啊?一个孩子上课只要不专心就影响很大,轻慢了,忽略了。假如今天上课补习班还没有教过,他脑子里会想反正下午补习班还会教,他也不够专注,而没有补习的孩子只这一次学习机会,所以他听得特别认真。再来,考试前这些补习的孩子,没抱着课本,抱着一张纸,考前总整理,谁帮他整理?补习班老师帮他整理。所以很多事都别人帮他做,他很多能力就学不成,所以一直看、一直背,考完试以后,保证一个礼拜统统忘光光,临时抱佛脚。而没有补习的孩子,是重点一条一条自己划,在划这个重点的过程,读书的方法,如何系统整理,就慢慢养成了。还会找同学互相,来,你整理的重点问我,我整理的重点问你。所以没有补习的孩子,往往上了初中以后,成绩就慢慢跟有补习的拉开来。所以花钱不一定有效果,我们当父母、当长者的要关心一下他学习的实质状况才行。
最后一个最厉害的代理父母是一个大魔王—电视、电脑。现在很多家长看到电脑都会色变,每天看着孩子坐在电脑前面几个小时如如不动,叫都叫不听,很无奈,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为什么要买电脑给他?为什么买了以后按时邮局都扣钱?你为什么让他有这些方便?而电视、电脑里面杀盗淫妄占多数。
我们看综艺节目,一些综艺主持人讲话比较刻薄,都会开人家的玩笑,对人家人身攻击,大人在那里笑翻天,小孩也在旁边笑。我就问这一些大人,我说你知不知道主持人这样做是错的?他说当然知道了,不过很好笑。我说你知道错的,请问坐在你旁边的孩子知不知道错?他笑,他觉得这样做是什么?是有趣的,是对的。所以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出来,现在的小孩讲话,越来越没礼貌,越来越刻薄,那学过来的。
所以父母应该防止孩子污染,应该慎选电视节目,最好是别看。不过你的孩子假如十几岁了,你不要今天回去把电视都收掉,我怕他会跟你吵架,要慢慢来,今天只可以看几个小时,慢慢减少,“道法自然”,不然“欲速则不达”。假如孩子还很小,电视收掉了。电视不只思想污染,电磁波对身体也不好。有一篇文章叫《电视带大的儿童》,在我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有上载,有刊载,大家可以去看电视对于孩子的危害有多大,网址是:www.dfg.cn,cn是china的意思。
所以父母没有多跟孩子教导、相处,孩子之间跟父母不亲。父母常常忙于赚钱,而把孩子的生活排得满满的,除了礼拜一到礼拜五以外,礼拜六、礼拜天还要学钢琴、学跳舞、学英文,排得满满的,放假更累,长期下来,孩子的内心怎么样?颇有怨言。所以很多的父母觉得,我的孩子学那么多,参加比赛都得奖,这些孩子父母都觉得骄傲,但是孩子对他们却很有怨言。所以你看七岁的孩子为什么会说想要谋害父母?因为大人把他们的面子、把他们的虚荣都架在孩子身上,喘不过气来。
而真正学才艺,是不是一次学一大堆啊?这个方法不对,“杂施而不逊”,一下子学一大堆东西,杂了以后,什么都学不好。所以《三字经》说“教之道,贵以专”,教跟学是一件事,“学之道,贵以专”,所以艺术你只要让他一样学通了,他往后再学其他的东西就会触类旁通。但是一次学很多,就好像挖井一样,这边挖一下,那边挖一下,挖了七、八口井,一口也没探到水,徒劳无功。而且孩子学杂了以后,他告诉别人那个我也学过了、这个我也学过了,傲慢都起来了。不如挖一口井,直接探到井水,就通所有的水。
所以杨淑芬老师五岁开始学书法,学了四十多年书法,写得很好。不只成就了书法的能力,在学书法当中,耐性、定性、毅力都形成。再来,对于艺术的鉴赏力、敏感度也很高,所以设计这种电脑的图画,她比学过的人一看更能够找到问题所在。而且在学书法当中她也告诉学生,学一个字要写得工整,要安排的让人家看起来舒服,你就不能歪一边,你要把它安排好,就好像一个人一天如何安排的有条不紊。两行跟两行之间距离要取好,就好像人与人相交往,这个距离不可以太近,也不可以太远,要懂得分寸,所以学艺术,也在学做人。这样的定性、耐性、专注度,再来学国画、学篆刻、学其它的艺术,那个速度都比任何的同学快很多。所以杨老师在其他方面也学得很快,所以学习要“一门深入”。
所以,我们希望五伦关系不要继续败丧下去,不然就像末日了。诸位朋友,我们冷静观察一下,现在在家庭当中、在团体当中,在国与国之间,这些现象多不多?几乎你每天打开报纸都有,几乎人跟人在聊天,都会看到这些现象、听到这些现象。所以根源在哪?对啊,你现在两个国家要打仗了,你跑到中间去说,不要打了,不要打了,有没有用?没有用,变炮灰了,根源在思想。其实这个问题哪有复杂?《弟子规》一句就解决了,“势服人,心不然”,你要用武力强制,人家时时想着要报复你。但是“理服人,方无言”,你用道理、用仁慈之心,人家都没话说,所以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强调的是“王天下”,而不是战争。什么是王天下?“王”是表率,要当模范,所以应该是当天下国家的模范,而不是去欺压别人,所以中国几千年历史,从来没有对任何其他国家发动过战争,几千年都没有。
在唐朝、在汉朝、在清朝,中国都是盛极一时的帝国。而所有邻近的国家封唐朝唐太宗一个封号,叫“天可汗”,不是自己封的,是邻近的国家封他。这个名称的意义,就是全天下的君王,那是对他佩服、尊重。所以唐朝很多邻近的国家,统统组成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文化。日本、韩国、越南,太多的国家都到中国来,所以用德行感化他人。中国人又很好客,他们来朝贡,拿了十样东西,皇帝高兴,拿三十样还给他,所以一团和气。
结果现在,西方有一个说法,说怕有黄祸,中国人强大起来,对其他的国家民族有威胁,这个说法错误,这是断章取义,可以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们为什么说是黄祸呢?因为元朝的时候军队到欧洲去了,哪一支军队?蒙古人。而蒙古人那时候,每天坐在马上特别会打架,又没有接受过中国文化的教育,所以武力强大,侵犯他人。但是现在外蒙古已经怎么样?已经独立了,而且那时候整个汉人,整个中华民族都是被他们统治,所以才是元朝。而且元朝得天下的时候,他是用中国文化来治理,不然他会更快灭亡。而且他是因为有一位大臣叫耶律楚材,劝导成吉思汗,不能再杀啦,再杀下去,帝国保不住了,成吉思汗才开始戒杀。而这个耶律楚材,不是汉人,是西夏人,从小仰慕中国文化,特别爱研究。所以从历史上我们看到,秦朝用武力取得天下,维持了多久?十五年。周朝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以德得天下,八百多年,所以历史就是一个借镜,告诉我们要“理服人,方无言”。
所以诸位朋友,把《弟子规》推展到全世界去,他一看就知道中国人会不会乱打人,但是现在他不了解,这一些错误的想法会影响他们的思考,所以推展《弟子规》要赶快,你有朋友是外国人,一定要赶快把这一本经典介绍给他,当他对中国越了解,他才不会继续误会下去,也不会让一些有心机的这一些政治客取得了一些机会。所以我们“泛爱众”里面,第一句就“凡是人,皆须爱”,所以当他越了解中国人的态度,反而越能够和睦相处。
我们来看教育里面是上行下效,当我们用武力对待别人,下一代会怎么样?学起来。有个测验找了八千多个中学生,题目里面提到,曾经作过弊的占百分之七十一,曾经打过人的占百分之六十八,曾经在商场里面偷过东西的占百分之三十四,结果测验里面有一题,在后面有一题,你觉得你的人格高尚,占了百分之九十六。诸位朋友,作过弊占七十一,打过人占六十八,偷过东西占三十四,结果,测验结果百分之九十六的学生觉得他人格高尚。诸位朋友,他的人格高尚的标准,依循的是谁的标准?自己的标准。美国打伊拉克依循的是谁的标准?联合国准不准?对啊,所以上行下效。当我们的下一代是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时候,请问那个拳头打出来,先打到谁?谁离我们最近?谁离孩子最近?父母。所以教孩子竞争、斗争,那是最傻的父母,因为回过头来绝对父母是受害者,所以,这一条路不能走。
我们观看中国的教诲里面,有没有这个字?哪有争?“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在射箭的时候才有比个高下,射箭,比方说我射得比较好,对方射得比较不好,一射完之后,对着朋友说,哎呀,承让、承让,倒一杯酒,干杯,谢谢你,承让、承让,哪有一个争的念头?所以中国文化以仁爱为根基,人懂得互相体谅别人,他就懂得互助,互助再提升,懂得互爱,这个爱,再延伸到各个人群,各个种族,所以中国人的胸襟应该是要经营大同世界。
所以孔夫子在《礼记·礼运大同篇》就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是只有亲爱自己的亲人,也不是只有爱护自己的孩子,而懂得爱护他人的亲人跟孩子,所以希望社会是“老有所终”,老人家都能得到安养。诸位朋友,你希望你的父母坐在公车上能有人让他座,希不希望?你希不希望父母走在街上,刚好要进门,而这个门,玻璃门特别重,希不希望有人帮他打开来?“己所欲,施于人”,我们看到所有人的长者、老者,我们也主动帮助他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所有年轻人、所有成年人都能够奉献一己的力量来成就社会。所以这个也要牵扯到对一切行业都应该尊重,因为社会国家是互助之体,绝对不能轻视别人。而当人自私的时候,他就觉得我有钱,瞧不起人,这样就麻烦。“幼有所长”,希望小孩每一个都能得到很好的成长,形成很好的人格。“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所有社会的弱势团体,都能得到大家的帮忙,这样的世界好不好?难不难做?不困难。只在什么?一念之间。当每一个人从小懂得关怀别人,这个社会一定是迈向这个结果—大同。所以天堂跟地狱只在哪里?没有那么复杂,一念之间。
我们看到小的时候,甚至于三、四十年前,某一户人家要娶媳妇了,所有的邻居怎么样?一起来帮忙,那种气氛好不好?很好,某一个人的孩子要去当兵了,所有邻里乡党的长者都出来送,有的还在那边掉眼泪,哇,深深感受到就像一家人一样。现在不一样了,你们家公寓对面住什么人,姓什么都不知道。然后,刚好我有一位长者,他下楼来看到走廊都没扫,因为其中一个是老师,他给他敲门,他说这位老师,你这里也扫一扫,这样看起来比较干净。结果这个老师马上回他,你为什么不叫对面扫?为什么叫我扫?第一个念头还是把责任推出去,结果我的这位长辈就对他说,他说,这个家是你的,对面是租的,你计较这么多。所以人越狭窄,人生的路越难走,所以应该往这里—“大同”来走。
那我们要来思考,请问一个孩子的仁爱之心,从哪里开始学习起?对,从父母。从小开始,他要能爱护父母,才会去爱护他人,所以这一颗关怀他人的心,一定是从家庭,从对父母开始。假如他对父母都不孝顺、不恭敬,对你很有礼貌,那是不正常的,所以,你要有判断力。《孝经》里面就提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所以不读经典你的判断力会不够,不爱他的父母,而爱他人是什么?违背德行,这不正常。“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个是违背礼貌,违背恭敬,所以爱也好,敬也好,都是从孝学起,所以我们要把根本找出来。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提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孝悌是仁的根本,有孝悌才懂得仁慈待人,所以学习孝道至关重要。
那我们希望孩子的一生,希望自己的一生都能走得成功、圆满。所以现代人常常强调生涯规划,诸位朋友,你自己有没有生涯规划?我在还没接触经典以前,那个生涯规划就等于数字,什么数字?钱。好像生命当中哪一件事最重要?就是钱。其实这样子的生涯规划已经有所偏颇了。我们来看一下,东方跟西方的生涯规划有什么不同点?
诸位朋友,我们从这个图当中你有没有找到,解决国与国的冲突,解决家庭冲突的方法?有没有找到?从哪里下手?从孝悌下手,所以,问题不难,找到根本“本立而道生”。诸位朋友,不要小看这两个字—“孝”跟“悌”。中国周朝为什么可以绵延八百多年不衰?就这两个字,上行下效。我们往往把事情想得很复杂,其实一点都不复杂。
《大学》里面说“一家仁,一国就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就作乱”。我们看到历史上商朝商纣王,为什么会败掉?贪戾、奢侈、淫乱,所以一国就作乱。以前的人很能够洞察机先,商纣王送了一支象牙的筷子给妲己,当时候商朝有没有忠臣?有没有明臣?有,不是没有,其中有一个贤臣叫箕子,他看到商纣王把这个筷子,象牙筷子送给妲己,他就说了商朝必亡,怎么这么厉害,送一支筷子就可以知道商朝要亡。诸位朋友,一支筷子,象牙的筷子要配什么酒杯?犀牛玉的酒杯。那犀牛玉的酒杯要配什么盘子?要配金盘、银盘。那这些碗盘都是金银的,请问要煮什么样的菜?会不会青菜豆腐?必然是什么?山珍海味。那你会不会穿一件T恤在那里吃山珍海味?穿什么?绫罗绸缎。那你穿绫罗绸缎会不会住一个小木屋?住什么?都是宫殿,豪华的建筑。那需要什么?需要很多金银财宝,跟谁要?他要人民的血汗钱,人民要怎么样?要他的命。所以“一人贪戾,一国必作乱”。
所以一个领导者的风范很重要,一个为人父母的风范也直接影响他的后代子孙。所以周朝周文王是孝子,对他的父亲王季无微不至地照顾,早上、中午、晚上每天三次问候,看到父亲吃得比较正常,很欢喜,父亲只要吃得少,他就很担心。所以这样的孝行,他的儿子周武王,学得很好,所以当周文王生病的时候,周武王服侍在侧十二天,帽子都没有拿下来,无微不至的照顾,他的父亲十二天以后身体转好。诸位朋友,一杯汤药仆人端过来喝的效果,跟自己儿子端过来喝的效果一不一样?病能治好,药只是一个因素,心的影响更大,这是周朝的孝道。好,那这一节课我们先讲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