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领导层意气风发,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儿。“圣人出,黄河清”,就是那时要干的一件大事儿。 |
■ 中苏援助:三门峡水库列入苏联工程项目之中
1953年是我国由经济恢复阶段走向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第一年。在水利部长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要求下,在周恩来具体负责下,经过与苏联政府商谈,决定将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
1954年,国家计委正式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1月,以苏联电站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柯洛略夫为组长的苏联专家组来华。2月至6月,中苏专家120余人,行程12000余公里,进行黄河现场大查勘。苏联专家在查勘中肯定了三门峡坝址。柯洛略夫说:“任何其它坝址都不能代替三门峡为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能综合地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各方面的问题。”[详细]
■ 工程热议:全中国只有一人站起来反对
1955年,水利部召集学者工程师讨论三门峡水电工程计划。会议上,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黄万里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大坝建成后,潼关以上流域会被淤积,并会不断向上游发展,到时不但不能发电,还要淹掉大片土地。
黄万里公开表示反对三门峡大坝建设之后,刚进电力部水电总局工作的温善章也先后两次向国务院和水利部呈述《对三门峡水电站的意见》。温善章提出水位在335米、容量90亿立方米的低坝水库和滞洪排沙的方案。[详细]
■ 预言成现实:黄河河道泥沙年年淤积
三门峡建库后潼关1 000m 3 /s水位变化表
年份 |
1960 |
1961 |
1968 |
1975 |
1983 |
1990 |
1997 |
1999 |
水位/m |
汛前 |
323.80 |
326.5 |
328.65 |
327.23 |
327.39 |
327.76 |
328.42 |
328.46 |
汛后 |
323.40 |
329.06 |
328.11 |
326.04 |
326.57 |
327.60 |
328.02 |
328.12 |
网易新闻中心制表 | 1958年11月25日,三门峡工程开始黄河截流。1960年6月高坝筑至340米,开始拦洪。1960年9月,三门峡大坝建成,大坝下闸蓄水。工程总投资预算为13亿元,而工程总结算时实际耗资达40亿元。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这相当于四十座武汉长江大桥的造价。是年,潼关以上渭河大淤,淹毁良田80万亩,一个小城被迫撤离。库内的水位在涨,库区的农民一批批挥泪踏上离乡背井之路。
苏联拥有在一般河流上梯级开发的丰富经验,但是在他们的版图上并没有黄河这样多泥沙的大河,由于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泥沙条件估计不足。仅仅一年半之后,水库就淤积了15亿吨泥沙。不仅三门峡到潼关的峡谷全淤了,而且在潼关以上渭河与北洛河的入黄口处也淤了“拦门沙”。渭河泥沙淤积直到距西安仅30多公里的耿镇附近。[详细][发表评论] | | | |
 |
 |
相关资料 |
三门峡水库建造史 |
·1953年 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 156个工程项目
·1954年 国家计委正式成立黄河规划 委员会
·1954年 中苏专家查勘黄河现场
·1955年 讨论三门峡水电工程计划
·1958年 三门峡工程开始黄河截流
·1960年 三门峡大坝建成 [发表评论] |
|
|
三门峡水库改造 |
为使三门峡工程起死回生,1964年底,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治黄会议:在左岸增设两条泄流隧洞;将原用于发电引水的4条钢管改为泄流排沙管,打开原施工时导流用的8个底孔;将电站发电机组的进水口底槛高程由海拔300米下降至287米,实行低水头发电。1990年之后,又陆续打开了9~12号底孔。随着改建增建的进行,枢纽泄流规模也由315米时的3084立方米每秒逐步增加到了9701立方米每秒,水库运用方式也由"蓄水拦沙"先改为"滞洪排沙",调水调沙控制运用。[详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