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伦人性纯爱及其他—从断臂山说开去


       奥斯卡颁奖礼今晨结束,李安获最佳导演奖,有人说这样的结果,李安输给了影片《撞车》,有人说李安赢得出彩,总之,李安这个字眼又开始在各报端活跃,对这样一个温文儒雅的成功人士和这样一个关于人类大爱的主题,我一向是不缺少关注的,于是也来凑凑热闹。思想若要快速成熟起来,邯郸学步是不可少的,那就允许自己蹒跚吧,放了自己。先来一段我最喜欢的有关此片的精彩点评——“两个男人为什么爱得那么情深意长、缱锩决绝?以致于抛弃弃子、死不足惜?只有纯粹的爱或幻象能支撑我们与凡俗现实对抗。到最后,无论生死,都赢了。”在《断臂山》里,纯粹的爱虽然形式上是一份同性之恋,但它和廊桥遗梦一样因爱的纯粹而动人心扉,令人肝肠寸断,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套用一句时下比较时尚的说辞:“爱就是爱,和性别无关。”《断臂山》里的这份爱能坚持到最后,直至生死隔离、孤身守望,绝对比任何痴男怨女的爱都要圣洁热烈。因为它上面绝不会附加那么多的礼教,那么多的世俗,它的反抗性,也因而无与伦比,就像影片里断臂山的幻象,清冷孤寂、不知所终,只存在于生死契阔的两个男主角的内心深处,其余俗世眷朋,遍寻不见。“纯粹的爱与幻象,叠升出《断臂山》的双层内涵:反抗世俗,以及,生活在别处。”再怎么反抗世俗,世俗都存在,所以生活只能在别处,这两者是那么的矛盾,却又是那么地交融,令人想不开,忘不了。爱多半只能向世俗妥协,再缠绵悱恻的爱情也难以改变这个世界,或者这个世界的某些潜规则,更何况、这样一份同性之间的爱情。 现实社会中没有超越尘世的爱恋,于是对真爱的追寻成了人类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宿命的追寻,所以有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美,《孔雀东难飞》、《长恨歌》、《桃花扇》、《红楼梦》,鲁迅的《伤逝》、《罗蜜欧与朱丽叶》太多太多的爱情悲剧总是能轻易触及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而《断臂山》表述出了爱就只是爱的爱情原生态,明明知道不能相爱,却偏偏去爱的执着抗争,更能引起人的普遍共鸣。李安他在对自己的很多影片的评论时,最爱套的一句话就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就像这次,李安强调,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有一座断臂山,即可能是最黑暗的部分。有些人正想回去,但有些人却永远回不去了。这实在不是什么狡辩之辞,只因他站在了大人类这样的高度,虽然看起来很狡猾。古今非异,中外同理,心理上悲最动人是一样的。这是《断》能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抓住了人类的普遍心理。个别类型人的简单却丰满的故事由此推及到人类。为一份深沉的爱恋承受压力和煎熬、生活的自然流淌、内心的隐秘挣扎、柔情又炽热的情感交融 ,永难以排遣的孤独感,这些都是人类多数时候最真切的体验。没有爱的时候是寂寞的,或许爱着的时候也是孤独的。我们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感受,只是他恰切地表达了出来。接下来且来粗略探探他是怎么用他的语言来表达的。

      之前是从获奥斯卡奖的《卧虎藏龙》开始关注李安的,之后知道1995年他执导的《理智与感性》拿下柏林影展金熊奖。曾看过电影频道光影中转站播放对他的采访片断,外表看着温文儒雅说了没几句话,却很在理。说话轻声细语的,却句句如雷霆过兮。为什么这么一个温和的人杀伤力就这么强呢?虽说拿奖不能说明一切,但人家各大国际知名奖项的评委也不是都瞎眼的。
       首先,李安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有着深刻的“人伦”内核,这是其作品的精髓。李安的文化基础是中国的,而中国的儒家文化则是以“人伦”为基础的。人文主义关怀是艺术作品不会过时的母题,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信仰,奏响了沁人心脾的主旋律。
    《卧虎藏龙》是武侠片,却也有很鲜明的人伦色彩:周润发饰演的剑客李慕白虽然喜欢师妹俞秀莲,却只因后者的丈夫当初牺牲性命救了他,李慕白才一直困扰于“朋友妻,不可夺”的传统观念压抑着内心的情感;《断臂山》虽然是以美国西部为背景,描写同性恋题材的,但里面互相爱慕的两个牛仔也是因为背负着人伦的压力不得不分开、各自成家,以至于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在好莱坞纵横驰骋的同时,能依然固守着东方文化中那份生生不息的人伦精神,“脚踏东西文化,一心作人伦文章”;通过“人伦”这枚棋子,李安激活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棋局,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不分东方西方的,真正的艺术,如音乐、歌剧、电影、各国文化的精粹都是跨越文化和国界获得人类普遍共鸣的。
      其次,他用他真正的人格平等、人文关怀的理念去关照人性,表达能经受痛苦磨练和时间检验的纯粹的真爱。无论是中国武侠《卧虎藏龙》、简奥斯丁的名著《理智与情感》,美国家庭伦理题材的《冰风暴》,还是《断臂山》,他都能用中国的文化去诠释人性的共通处,深得太极拳的刚柔之美。
       在影片《断臂山》之中,牛仔恩尼斯对农夫杰克说:“我们一起是需要控制的。”控制、节制、隐忍,正是这部影片中那份情感最大的特征,而这正是中国文化中怀感含蓄的表达,就如《卧虎藏龙》之中俞秀莲与李慕白之间那份令人扼腕叹惜的爱情,两者之间何其相似。在恩尼斯身上看到更多的是痛苦的克制与对家庭的责任,在杰克身上则表现出在河水中奋力地挣扎的渴望。两人在断臂山度过一段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快乐时光。李安将那段最好的时光的无拘无束地加以表现,在原始的环境中杰克与恩尼斯在一起是无所顾忌的快乐,然而回到山下小镇中他们却不得不蹉跎一生,无奈而痛苦地一年一聚。自然的环境下所有的东西都是本原的,包括爱情,没有社会的污染和约束,人类创造的文明同样也在对人性加以折磨。当放开束缚思想的世俗戒律,用无色的眼睛去看待杰克和恩尼斯之间的爱情。这是四年时间也不能让彼此放下的情感,一年一次的定期短聚,直至生命消逝,20年抑郁之爱,这何尝不是漫长时光中最纯粹干净的情感。
       此外,李安善于抓准切入点,把握好角度和表达方式,融会贯通,人文艺术为基础,加上商业元素的包装使他能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在民族传统与前卫时尚之间、在新旧之间找到融合的交点从而游刃有余。李安是最得西方文化精髓的导演,同时他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将两者相互贯通再无人可出其右。
       从《卧虎藏龙》到《绿巨人》,可以说李安用东方式的理解和解读,对好莱坞商业类型片进行了一次个性化革新。和《理智与情感》的作者奥斯丁一样,李安擅长从一个家庭着手解剖社会,解读文化。家庭观念是东方传统文化核心。他在影片之中的视角,如其为人一样,是平和无半点倾向性的视角,在影片《断臂山》之中,李安以对伤感体验的敦厚把握,以一个东方人特有的内敛的情绪表达,书写出一曲悲怆的爱情挽歌,达到东方唯美、西部沧桑的完美融合,对杰克与恩尼斯之间同性之爱那种超越性别的态度之外,他对影片中每一个人物都用一种无责备的眼光在看待,他认为这部影片中的每一位人物都是无过错的,或许正是这个社会的错误造成了每个人的痛苦。宽容是李安影片的态度,也是他的电影能被各方所接受的原因。影片中无处不在散发的是孤独和寂寞,李安让影片节制隐忍而充满张力,他用中西文化共通的情感内核去表达原著。他选用普通人的感情或家庭矛盾作为表达自己对人性关照的切入点。李安是入世亲和的儒者,中庸文化的根基决定了他能既表达出内在的自我又能为世人接受。无论轻喜剧还是悲剧,李安都用一种相当人性的方法将面临的问题克服、化解,这也是中国的儒家文化所推崇的方式,横扫天下,得到东西方的广泛认同。既是从旧的而来,但通过恰当的设计剪裁又成为现代服装,老的和新的结合成一体,他的“旗袍文化”又能使他纵贯古今。他不把电影拍得多么高高在上、自说自话。观众愿意多想的话,便总能得到很多幽深的意味,看客要是懒得琢磨,也一样能被丰满合理的故事和流畅自然的技法所打动。
      还有,他的慢工细火烹调中国滋味的火候把握功力。
      英雄造时世,时世造英雄,如今奥斯卡都似乎非他莫属的局面,实在是李安多年来慢工细火不焦不燥的必然结局。一招太极推手,十年磨练,今日终成正果,李安的“中国功夫”不可谓不深。 细腻的表达润物细无声,让人看着窝心。功利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就像苏菲评价和她形成了默契的导演时说的那样,一个眼神就能让我知道该怎么做。 李安安排的几句简单的对白、神情都有穿透力。还有象征意象的使用,最好的时光终究要过去,李安用一只被狼掏尽内脏的羊来隐喻着他们的归宿,羊是基督教的祭品,也意味着他们之间的爱情终究是会成为社会的牺牲品。不事铺张、注重人物心灵与内在张力的传统电影手法,特有的含蓄内敛的审美追求与深沉抑郁的情感表达方式,克制的表现却能让人浮想联翩。画面诗意,情节感人,委婉细腻,感动观众,想忘都忘不了。正是达成了中国古典文化“言有尽而意无穷”无限回味的境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大手笔,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对人类心灵情感思想细腻的表现方式,使他的作品成为一道道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美丽桥梁,使东西方所有善良的人们心心相印。所以不论涉及的题材本身有多么矛盾,多么需要探讨,多么敏感,人性的光辉都能普照!其实何止李安一人,很多成功的艺术家不都是这样做的吗?譬如《魔戒》三部曲、《暖》、《廊桥遗梦》、《神秘河》、《沉默的羔羊》、《千里走单骑》、《百万美元宝贝》等,诸如此类,特别是嘎那电影节上获奖的那些艺术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