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素来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在历史上这是中国发展壮大的优势和动力,不少人读书人确实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待知识分子的的政策越来越好,不少平民阶层的子女通过读书这一途径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在这一“经验习惯”的引导下,人们似乎完全相信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硬道理”。这本无可厚非,但目前的中国人似乎走进了这样一个误区:读书必须读大学,读大学必须读重点大学,读重点大学必须连续读结束,由此就引出下面的论题:中国是否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一定能找到个好工作吗?中国人,特别是普通百姓是否都有能力承担一个大学生读完大学所需的费用——中国大学的收费之高在中国是有目共睹的。
以下是中国目前教育的基本形势估价:
中国不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姑且叫白领预备役吧)。有资料表明,中国大学毕业生已处于严重的供过于求的阶段,许多大学生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根本无法找到和自己专业和知识水平“相称”的工作,不少人在工作无法落实的情况下干脆选择了继续读研这条路。这里要用“相称”这个词,也是本文所要表述的关键(如果一个大学生毕业生所找到的工作和中专类、技校类学校所找到的工作差不多,那读大学已无必要)
技术工人,特别是具有高级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中国大多数平民阶层无能力承担一个大学生所需的费用。普通农民的收入相信大多数人都清楚,在不少媒体上曾经为农民算了一笔纯收入帐,普通农民是否有能力承担一个大学生所需的费用的问题已无讨论的必要。除了农民之外的社会阶层就一定有能力承担一个大学生所需的费用吗?其实也未必,就大多数城市生活的社会阶层的家庭收入来看,承担一个大学生的各种费用却也不是十分轻松的事情。
面对现实,普通平民阶层必须面对现实客观的看待子女教育问题,选择适合家庭和子女发展方向的教育方式和途径。
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使是大学以上学历毕业的人员,在面对急剧发展的社会形势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如不及时更新知识,也可能不能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学生在大学学习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将更为灵活,学籍保留时间将会更长,这对普通平民阶层特别是无力承担子女读大学费用的家庭来说是一个福音。没有必要把家庭的收入全部一次性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去,在沉重的教育费用压力下,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子女和家庭的实际,选择一个社会急需、教育费用不高的专业技术学校、学院(这类学校一般费用都不太高)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工作经验也积累了,经济压力也不大了。这应是中国平民接受高等教育所选择的理想途径。
浅谈中国平民教育的误区
评论
编辑推荐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