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在外企


    这星期看到网上有文说中国三亿人民学英语,数字令人惊讶。很壮观的风景。说过不了几年这个数字会超过全球说英语的人数。当然也就有了各种观点, 比如说问问有用吗?比如再问那么中文的学习呢?还问大人怎么想,学生们怎么想。有一点感慨:我们真是毛主席的好孩子,肩负“人多力量大”这样的思想忠诚不渝。其实,从信息角度说,学生读书学英语,可能的情况下学第二外国语,除了在西方国家,这在其它国家的大都市里应该也应该推广普及了。成年人学英语更不能算什么新鲜。从每个人角度说,应该把英语当作生活中最好能具备的一个工具或必需品,当作房间里的一个窗。在今天这样的世界,好比你出门,手机、信用卡、眼镜(对于有些人)、一支口红(像我)总是需要或愿意带在身上;好比你住的房子,总要有几扇窗,因为你要看窗外的风景,需要新鲜的空气还有风和太阳和雨。现代的居住建筑设计给人创造出各式各样敞亮的窗,窗户大而景色好的房子,都作为人居住的首选条件之一。因为建筑设计师和地产老板们看到了我们对生活质量的本能需求,管你是领导,老板,打工,还是自由职业呢。需要英语就是这个意思。

     我一直在法国公司打工。其实法国公司里,工作语言也是英文。工作中的交流,凡有老外在,当然就要用英文。语言是工具。不过这家伙什儿不是你有了就会用,就能用得好。用英语,在外企,本身就是一堆堆故事。

     随便举个例子:开会。中国人叫发言,外国人的发言常用一种方式叫presentation. 遇上中外人士共同参加的会,才叫热闹。中国人讲事情生动,上来就把事情问题讲给你,顺带把事情中间人的种种也都添进去,主角、配角、跑龙套的都在,成语笑话加上想当年毛主席一起来,生动,故事好。可你转头看会场上老外一张张脸:咦,没懂?咱的英文没有错呀。发音也不比他法国人差。他们是山东味儿,咱们再差也不过是山西味儿。你问他们的意见,他们还是那副表情看着你,顶好给你一句“so what?” 。“他们理解不了咱们国情呀。”国人于是叹道。再看老外上去发言,打片子slide,用Power Point 格式作.,都是高手。一个题目,用上七八张到十几张片子的都有,通过笔记本打到大屏幕,全场看得一清二楚,从故事背景,到任务目标,从遇到的问题,到分析与综合,最后是行动方案选择,乃至各个方案所需要的人、财资源,需要各路人士们提供的支持和配合,都放在上面,那个表达的逻辑已经搞定了开会的听众,轮到你说话就剩下是Yes 还是No。中国人觉得这会没法继续,咱说到的那问题,那里面的人,人脑子里的那些,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战略什么方案,那都是玩笑。老外呢,还在“so what? ”那一头雾水里,有的说我没有听懂,碰上这样谦虚的态度,算你有运气,有的一动不动坐在那儿说你讲的根本就不清楚(意思是根本没水平),没有背景介绍,没有综合看不清楚,没有提供给决策人的选择。总之这会难开了。在外企时常有这个感觉,你清清楚楚在说英语,对面的老外坦坦白白说他不懂。英语到底是什么?

     这里想起读过一本毛主席生平回忆录。里面讲到有一次毛主席请美国的基辛格还是尼克松我忘了在中南海游泳池游泳。美国人从池子深处这边下去游了一会儿上来了。毛主席从池子浅水那头下去,游到深处,然后上来了。接着,两个世界大国领导人的对话开始,伟大领袖毛主席这时候对美国人说了一句精彩的话:“你是深入浅出,我是由浅入深。”经典,这话!不妨可以借来说明中国人在使用语言上跟老外的不一样。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家,这话说得有道理。我时常想,语言,自己的家,自己的精神内心和感觉最自在自然的那个地方,没错。在外企体会深,语言,那不是3000个字或26个字母、单词、语法、句式可以归纳得了的。我们大概没有注意到,我们从小时候学习使用语言开始,所谓母语,就有了一种说话做事和与人交往的方式,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吧。我们中文象形文字,得到掌握三千字的水平才拥有正常的表述能力或者说表达工具;我们的三千字相依相靠整在一起,要死记硬背一气念书到四年级才基本有了自主的阅读写字能力,我们对家长和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比在西方环境中成长要长久;我们是“我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的文化,天下和一己在中国人的语言里经常被搁在一起,个人要做的选择和担当经常和大家庭集体本地方有没法分得开的联系。看看人家英文法文和其它西方文字,我从观察法国学校的经验中深有体会:看似26个简单字母,拼在一起,所有要看的和要表述的东西都能从这里衍生出来,你掌握它,就能独自在里面走来走去,小孩子从一年级就基本可以独自念得出街上电视上书里的很多东西,拼写出基本要表达的东西;人家每个人的事情、责任和担戴打小就明明白白,法律详细清楚,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等都在个人的基础上建立和出发。话题转回来说,中外人一起开会,从这种根本的不一样的环境中出来的中国人和老外,使用英语的用法和讲法自然也不一样。所以即使说着基本正确或完全正确的英语,我自己也时常迷失:你觉得是对方没有懂,对方觉得是你有问题。开会的目标一下子就抓不住了。外企里很多人早已见怪不怪:跟老外开会,凡英文功夫好(活儿并一定好还可以很差)的人,老外老板偏是看好和支持,而实诚懂活儿的人要是不会做presentation和讲英文不利落,老外就是瞧你不上,老也不爽。

     在法国公司里,法国人讲英文,英文对他们也是外文,遇到上面这种开会情况,故事会多一层颜色或曲折。常有时候,会场上几个法国人突然叽叽咕咕说开了法文,全场不讲法文的中外人士于是集体发呆,愣在那儿听;呆了半天,有礼貌或者有点儿感觉的法国人会回过头来对大家解释一下“很抱歉我们得用自己的语言把事儿搞明白,听英文不是很把握呀”;噢,明白了,发呆的听众们当然要给与谅解,会议然后可以继续。听不到法国人这样解释的时候也有,那就免不了让同胞们心里头嘀咕:说不准这帮家伙说我们坏话或想出什么滥招儿呢。全世界人都说法国人爱说话和讨论。跟他们开会,你会发现,会议上经常是他们自成风景滔滔不绝(题目大多是中国的事情),可以理解,在英语使用上他们因为和英文距离很近具有语言优势,他们经常到了最后决议决定出来了问一问在场的中国同事“你们看呢?”,那口气我相信是想真诚交换看法,但是,事情本来是怎么样,里面实际发生的人与事,这本来是交换和开会不可忽略的的前提,可根本没有放在会议桌子上。而且法国人不见得明白,凡在我们中国体制下成长的人,对开会是从来训练有素的。没劲和不想听的时候绝不会给领导拆台,面对的方法有的是:出会议室去用手机打电话安排打理和会议全不相干的任何事宜,就是给相好或爱人孩子保姆打电话,领导也听不见;还有就是当堂开小差,利用电脑笔记本的Wireless, 一边开会一边上网浏览,阅读和回复email。我的经历:这时候反应最漂亮的是上海人,他们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就唧唧呱呱讲开上海话,上行下效嘛。况且这种场合上海话的优势尤为出色,因为上海话不管出自上海小姐还是男士之口,一出腔就是高八度和快节奏,法国人碰到这时候老问“他们为什么吵架?”总之上海人一出口就把法国人从对小孩子就开始教育和讲究的说话不能高嗓门儿的文雅一举灭掉,趁这机会开讲上海话,真是回到自己家一样舒服自在,哪怕法国人已经停聊了,他们也要势不可挡说下去。开会的郁闷一扫而光。

     最近听说某法国公司招了一个中国本土出身的高管,其人有出色的在不止一家美国在华公司作CFOCEO的经历,进了这家法国公司,诸多感触中最出色的发现是:公司开会,怎么没有决定呢?下面呢?

    语言,人的家,不同人的不同的家。外企里有的看呢。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