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孟湄

.

为什么开博“发烧法兰西”?


为什么我开“发烧法兰西”?

 

    两个礼拜前那个周末和两个朋友一起喝咖啡,应该说是喝茶和喝咖啡。有一种山里红果做的茶,玫瑰红色沏在玻璃茶壶里,在有阳光和有大风的下午,很温暖。春日里的友情。茶间说起当今的博客 遍地英雄。说咱们这样的小人物,真是一帮小众,逆潮流而反动,懒得跟随媒体的焦点,不喜欢听关于名明星们的八卦,执意躲避喧嚣,时常自省别丢了自己。可是咱们小众也有自己心里头的想法,也无外乎家事、国事、天下事。我们互相这么说。比如咱们喜欢像今天这样喝茶喝咖啡,梦想在英特网上有咱们的home, 咱们的社区,咱们社区里的生活,...

Read more

到了诺曼底


    回想十几天前在巴黎Roissy 2号机场下飞机。细节好多都忘了。但是老也记得从机场走出来的那个时刻,跟每一回一样:先用鼻子和肺大吸一口空气,一直可以吸到肺的紧里头,湿润、干净,无穷尽的陌生,这味道找不到词语形容。

 用两个小时,离开巴黎郊区,上高速,到了诺曼底叫Honfleur的小镇。最近看了个描写一个女警探边警边爱的法国电影,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情节,关于爱,反复咏叹,就在这里。好多的风花雪夜的故事老是在诺曼底这里,因为它离巴黎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我和朋友在附近的一个小村落脚。绿色的丘陵间,缀着一座座有特色的用一根根木头装饰 ...

Read more

法国的CPE


法国的CPE

 

CPE译过来是:第一就业合同法案。它涉及法国26岁以下的年轻人。CPE 法案主旨在允许雇主不须提供任何理由解雇任何26岁以下的法国工薪者,如果这个工薪者是在其本人的第一个劳动合同期内,并且工龄不足两年。该法案由政府总理德维尔潘提出,并依据宪法中给予总理的特殊权利不经辩论程序在国民议会和参议院“通过”。近两周来法国游行者的目标是对这一法案表示反对并要求总理将其撤回。

回到北京,和朋友们聚在 “书虫,都问:法国的反CPE游行是怎么一回事?“好玩”,顺口我把在法国听到的年轻人的反应说了出来。他们真是这么说的。那天是周末,星期六,一百五十万人在巴黎参加反...

Read more

喜欢讨论


“68年学生上街为了反既制、改现状,这次是保既制、抗改变。保的是法式生活和老欧洲福利,抗的是美式文化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支持博主深入讨论。”

上面是今天打开我的博客读到的评论。文芻芻。但是毕竟很喜欢。

因为在北京这个地方简直就没有讨论的习惯。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都说北京可以在地球上被算作大都市了,明星有,大腕儿有,大款有,著书立说的有,偏偏爱讨论的人好像不那么有。我有过几次机会和一些有头有脸的人们聚,感觉都有些失望,往深处探讨几个平凡问题的时候没有,来的人个个都端坐那里,彼此只限于友好的问候和微笑,不提问题,不接话题,不交流各方信息,也不屑于交换个人的看法,谈话只停留在很表层的内容。细看各位...

Read more

听着音乐看法国的热闹


北京时间昨天下午巴黎还在早上。赶快跑到法国的几家大网站转悠一圈。不是还在和总理的CPE法案闹意见么?
哇!网站消息寥寥,几家大报纸网站上客客气气地通告:亲爱的读者,很抱歉由于今天的罢工您们读不到纸版的日报,本报全部内容均以电子版形式全文刊登于本报网站,请点击阅读,敬请原谅。广播电台干脆连说明都不需要,一如既往,和每次发生罢工时一样,播放着轻松的古典音乐。我在电脑前想象三月天的巴黎,整个城市因为罢工而改变节奏,公共交通服务减少,政府公务服务放慢,私家车一齐上路堵塞交通,学生工会上街游行,所有的咖啡馆和商店橱窗里的电视机和广播一律播放悠扬的音乐,仍旧有人在露天咖啡座喝咖啡。城市运作慢而不停
这...

Read more

用英语,在外企


    这星期看到网上有文说中国三亿人民学英语,数字令人惊讶。很壮观的风景。说过不了几年这个数字会超过全球说英语的人数。当然也就有了各种观点, 比如说问问有用吗?比如再问那么中文的学习呢?还问大人怎么想,学生们怎么想。有一点感慨:我们真是毛主席的好孩子,肩负“人多力量大”这样的思想忠诚不渝。其实,从信息角度说,学生读书学英语,可能的情况下学第二外国语,除了在西方国家,这在其它国家的大都市里应该也应该推广普及了。成年人学英语更不能算什么新鲜。从每个人角度说,应该把英语当作生活中最好能具备的一个工具或必需品,当作房间里的一个窗。在今天这样的世界,好比你出门,手机...

Read more

在《慢》中阅读“慢”


    有人问我:昆德拉那本《慢》你读过吗?几次我都摇头。

  昆德拉是小说大师,全中国人民(或者说大多数稍微喜欢西方文学的人)都热爱他的至少一部或两部作品。他的书在中国各种版本都有,每个书店都有,从八十年代至今,昆德拉是文学批评和出版界的风景和焦点。当年普鲁斯特曾经最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法国每个火车站的书摊上见到。昆德拉老师在咱们这里应当是达到了如此境界。

  好几年时间里,我非常喜欢他的几部作品,喜欢到自己忍不住动手去翻译,到今天还记得翻译第一本的那阵心跳,当时一股脑任自己跑进一行行一排排的文字,迷失在那个美丽未知的世界,忘了吃...

Read more

看《撞车》和在北京“撞车”


奥斯卡奖最佳故事片给了《撞车》,于是就找了张DVD来看。没想到这么漂亮的一个电影。吃饭桌上好几回跟两个孩子说这个片子,说到他们都嫌我唠叨了,女儿“表扬”我是永远最佳电影观众,问我是不是又流泪不可收拾。

一个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都市生活故事:两个偷车的非洲裔青年,一个墨西哥裔修锁匠,一个波斯裔的小店主,两个相爱的白人同志巡警,一个有钱人家的白人主妇还有她的丈夫,一个非洲裔电视导演和他漂亮的有非洲血统的妻子,一个黑人警官他的绝望的母亲他的偷车的弟弟他的白人女友,一对朝鲜裔夫妇。他们的生活本来互不相关。36小时里他们经历了撞车。

发行该片的Lion Gate Entertainment 公司...

Read more

我的博客双子座


前两天到歪酷网上给自己开了windowfrance的新博客,网址从下面的链接进入。和“发烧法兰西”凑在一起,话题还是从我居住的北京议论让我发烧的法国。

你真是狡兔三窟?朋友嬉笑我。

其实这样做目的很单纯:已经说过了,开博客就是想有个小小的四面有窗八面来风放眼全球的小众社区。聊聊天。我是想让来“博”的人交谈都自在,聊起来话题有呼有应,好让大家都有受益,而不是仅仅看看橱窗压马路。

在我的朋友当中,有中国人,法国人,国际人- 我是想指那些不管什么国籍曾经和继续在世界上几个大都市居住和漂流的人,法兰西的话题和中法话题在他们当中有不同特点的敏感和关注,尤其是语言不同,看事情讲事情的角...

Read more

写在《窗》前


小小说明:
下面是去年翻译出版的一本小书《窗》的序言。这本书值得看,会有不少人觉得好看。就讲心里头那块地方的事情。把它放在这里是因为我注意到讲精神分析(国内更多地使用心理治疗,与之很接近)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多。很多的喊叫和大声的讲话表现和展露其实是因为都市人在心里头的那番难奈。


那年夏天我到了巴黎,问朋友骆澜斯(她是法国橄榄树出版社的主编,现在已经是社长)有什么好书可看,她第二天给了我一摞书,《窗》在其中,伽利马出版社的淡雅朴素的封面。我知道作者是精神分析圈内的人物。骆澜斯只说了这本好看。果然是。那摞书里《窗》虽然薄薄一册,其实读来厚实,法文也美。

现在我出门,在广告牌上,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