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索引擎google上键入“企业社会责任”,竟有2350万条检索结果!企业社会责任的潮流已扑面而来。
今年2月份,全球著名的化工公司德国巴斯夫签署化工行业的《责任关怀全球宪章》,成为首批签署这个宪章的公司之一。
南方电网公司成立不久,即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强调社会责任,后来进一步致力于建设“责任南网”,在中央企业率先提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将其确立为公司核心价值观。今年3月份,国家电网公司对外发布了《2005社会责任报告》,这是我国中央企业正式发布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
3月27日,包括西门子、摩托罗拉等在内的66家企业共同签署了《企业社会责任北京宣言》,这是在华跨国公司首次作为整体,承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不断发展的国际潮流,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包括我国企业正在将企业社会责任上升到企业战略层次。
强化公司责任理念的世界潮流
除政府外,企业是当今社会最有力量的组织。人与资源环境的和谐,最主要的是企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往往也是直接和间接浪费资源、损害环境的责任单位。企业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意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关键意义。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能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企业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善待员工的呼声高起。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变被动为主动,对企业社会责任逐渐取得认同,不仅将“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战略,并开始纷纷要求合作方、供应商必须接受劳工保护标准、环保标准的审查。
自美国安然事件以来,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强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已成为大部分企业的共识。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组织积极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新的理念,向企业提出了范围更广、条款更严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要求。
由此,在世界悄然兴起的一场“企业社会责任”(CSR)运动,已逐步演进为一股巨大的企业社会责任浪潮,各国、各企业无不感到其存在和巨大影响。已经成为社会和市场评价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准。
企业社会责任尚无统一的定义,但核心是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不仅要赚取利润对其股东负责,同时也要对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社会负责。现代企业是一个多面体,作为经济范畴的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法律范畴的企业,要作好的“企业公民”;作为道德范畴的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
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75家大型跨国公司发起成立了“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委员会”。其宗旨是发展一种世界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保护自然生态并实现多种社会目标的同时能继续发展和繁荣。
联合国1999年制定了企业《全球契约》,推动开展《企业生产守则》运动。
有关国际组织继出台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之后,又推出了SA8000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这些企业社会责任的规范、契约、守则,不仅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企业所接受,而且很多跨国公司率先垂范,并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推广到全球。
德国巴斯夫公司是一家化学工业公司,他们自豪地宣称自己公司的责任就是在保证经济赢利的基础上,平衡当今社会对经济、生态和社会方面的要求,并且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机会,确保可持续发展。巴斯夫公司经常发布年报表示,经济的成功必须与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相结合,才能获得长期的增长,并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环境责任是公司责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责任。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志华表示,“早在30年前,我们就已经开始谈到‘责任关怀’。‘责任关怀’完全是我们化学行业自发、自觉地产生的。”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认为,如今的企业已不再受人赞赏,规模已不再受人尊重,贫富差别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大,已到运用公司平台做个好企业公民的时候了。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认为,企业不仅属于投资者和股东,而且属于社会。公司既是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同时又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企业公民,就要强调企业公民意识,履行企业公民责任。
跨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每年都要发布《企业公民责任报告》,同时分别发布所在国或地区的责任报告,包括经济责任与公司治理、环境责任、健康与安全责任、社会责任等四部分内容,认为企业公民责任意味着以对经济、环境和社会负责任的方式满足世界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当今跨国公司的责任理念主要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公司要承担经济责任,要为股东创造价值;第二,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包括企业内部员工利益、社区利益、政府利益、客户利益、供应商利益等;第三,公司要承担环境责任,对所在地区负责,对未来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许多跨国公司都构建起了股东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三重责任理念底线,形成了完整的企业责任体系。有些公司还制定详细的公司责任目标、计划和考核体系,设置公司责任管理机构,并每年公布公司责任年度执行情况的报告。
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其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责任。如今,一个新的公司理念浪潮正在滚滚而来,那就是强化公司责任理念,提升企业软竞争力。有无先进的公司理念,能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已成为企业能否在全球化运作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先进理念是其竞争力的原动力,企业之间最大的差距往往也是经营理念上的差距。
中国企业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
当众多国外企业已开始每年向社会公布一份动辄数百页之厚的企业环境和社会责任报告,以树立企业良好的绿色形象,改善企业同社会公众、政府的关系时,对我国许多企业而言,它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
目前,世界上有关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已经超过400个,且还在不断产生。这股潮流正在不断地冲击着中国企业,我国已无法回避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存在的使命,而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必须面对的现实;不仅是一种道德和良知的呼吁,而且正逐步成为道德和制度的约束;不仅是一种理念、文化,更是企业自愿作出的承诺。在体制转型、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
正在迅速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在发展中要更加重视生产安全、环境保护和公众利益等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把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战略已是中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课题,并且与观念转变、战略调整、机制转换、增长方式转变紧密联系,具有深刻的改革意义和更强的紧迫性。
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对建设和谐社会负责,共建和谐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把社会和环境的因素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处理好与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这将直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更高级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把人本管理、商业道德和精神文明等指标化,融入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如果企业仅仅是投资者聚敛财富的工具,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企业道德败坏,甚至违法经营。现在的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已超出了企业正在承担的纳税、赚取利润和提供就业等常规责任,期待着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与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有着极大的不同。同样是社会责任,在计划经济中,体现的主要是国家意志,而在市场经济中,更多体现的则是企业的自身意志。
对于我国企业强化公司责任理念,也曾有着不少疑虑:中国企业在体制转型中刚刚接受了股东价值最大化,强调公司社会责任是否会影响实现股东责任?中国的国有企业正在进行剥离办社会职能的工作,强调社会责任是否会影响国有企业的改革?强调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是否会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效益?国内一些舆论更是做出了具有政治色彩的另类解读,认为这是继反倾销、绿色壁垒后,针对中国发起的新型贸易壁垒。
中国企业与优秀跨国公司相比,硬实力上有很大的差距,由企业文化等构成的“软实力”的差距更加明显。软实力指企业在市场信用、社会责任意识和由此凝聚而成的社会声誉、市场信用和品牌影响力。企业必须靠良好的文化积累和持续的创新,最终获取社会的认同,软实力成为大型公司竞争力的灵魂。但在中国,受体制和发展阶段的影响,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协调,软实力成为很多中国企业的软肋,增强软实力正是中国企业必须努力补上的一课。
从跨国公司的经营实践和实现其社会责任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在体制转型中接受了股东价值最大化后再强调企业社会责任,长远来看并不会影响实现股东责任;如果其目标不仅定位于追求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定位于关心客户、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及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不仅不会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效益,反过来会促进企业更加良性和健康地发展。
从发展趋势看,将社会责任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或联系将是经济全球化必然的要求和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企业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将自己放在国际社会责任标准的体系中进行丈量。理念先进的企业更能够吸纳外部成本更低和更有价值的资源,并且把这些资源与自身资源整合起来,从而形成更强大的竞争力。
中国的企业要认真实行三个转变:首先要从过去片面强调企业自身利益、企业自身发展向企业与经济、社会、环境共同协调发展转变,必须在考虑自身利益与发展的同时,考虑与当地经济、社会和发展的协调发展;其次是要从单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向股东、员工、合作伙伴、客户、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等相关群体利益相平衡转变;三是要从过去片面强调企业“利润最大化”向更加注重企业的成长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转变。
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发展
仔细研读,国际上通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中有许多内容与我国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和建立和谐社会或较一致或较相通,也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或相似或接近。
但是,中国的企业真正作为公司来运行,到现在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的《公司法》1994年才出台,很多国有企业在总部一级还没有完成公司化改制,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理念也刚接受不久。对于改革中的电力企业来说,尤为如此。
2005年,环保风暴核心始终围绕着电力企业。国家环保总局宣布30个电力建设项目为“违法开工项目”,这是《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后环保总局首次大规模对外公布违法开工项目,电力企业被推向环保问责的前台。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电力企业的社会形象、声誉和企业的诚信、品牌一样重要,取得社会公信的企业更会被市场青睐。
所幸,很多电力企业一直在积极行动。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华能集团公司多年来提出建设“红绿蓝”三色公司的目标,其中的“绿”就是要建设一个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公司,三色公司的本质正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强调。在实践上,华能集团积极力推的“绿色煤电”战略更是体现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强烈意识。
国华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热电分公司已成为国家“环境友好型”企业,在该公司,热能实现了梯级利用,同时开发和运用了多项领先的环保技术,脱硫效率达到95%以上。
2月下旬,国内多家主要电力企业在《企业保护知识产权倡议书》发布仪式上,与355家企业共同签署了《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倡议书》。这是中国电力企业用实际行动向社会展示在保护知识产权、尊重知识、拒绝盗版方面的积极态度,表达和承诺电力企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社会责任。
3月下旬,在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会上,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核心价值观的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文化获得好评。坚持“对中央负责、为五省区服务”,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作为核心价值观,南方电网已经在积极建设本质安全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月份,国家电网公司对外发布了《2005社会责任报告》,这是该公司向社会发布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也是我国中央企业对外正式发布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报告重点阐述了公司价值观、公司核心业务运作的基本理念、公司对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定位以及具体行动。
还是3月份,山东电力迎来了户户通电工程十周年。“户户通电工程”使电力这一现代文明延伸到全省农民的家家户户,深刻地改变了广大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显示了山东电力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国家电网公司表示,到2010年,凡是通过国家电网最大限度延伸能够解决供电问题的地区基本实现户户通电。在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约140万无电户中,约120万户实现通电。
长期以来,作为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企业,我国电力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有着优良的传统。最大限度地保证优质、高效、安全的电力供应,为社会提供普遍服务,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都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具体体现。但是,真正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到企业战略层面,建立完备的企业社会责任考核体系,在产能结构调整、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所在区域与社区的协调发展、关注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主动自觉地以社会责任为更高标准,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6年1月,北大案例中心和《经济观察报》公布了50家2005年度“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电力企业榜上无名;2月底,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公布了10家2005年“最具责任感企业”,电力企业仍然榜上无名。这当然并不表明电力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做的不好,也并非具有足够的权威性;但起码说明我国电力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还关注不够。尽管我们常说,“电老虎”已经变成了“电老牛”,而面对社会舆论对于垄断行业的种种批评,面对一些企业在客户服务中受到的不少责难,电力企业常常受困于被动应对,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尚未充分树立起来。
在一定意义上,2006年也许会成为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年”。我国的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标志就是突出“以人为本”,使大多数人享受到改革的成果。电力改革也相应掀开了新的一页,目标是实现电力行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也是电力企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
此文发表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