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也是人


曾经听说一个时髦的段子,说:“经济学家是LM,社会学家是FQ”。呵呵,这个段子应该是有点过了,不过倒也反映了时下的一种情绪。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城市里两所鹤立鸡群的中学互不相让,其中较好一所学校的学生讽刺较差的那所学校的学生为LM,较差的学校的学生总是气愤不过,于是有人出主意,讽刺较好的学校的学生为“有知识的LM”,最后的结果当然也是较差的学校的学生扭转颓势,占据上风。可见对于LM来说,有了知识反而是一件可怕的事,由此,知识分子更要慎言慎行,否则就会引起公众的极大反感。

我国千年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素有尊重知识的传统美德(个别时期除外,如文革),大多数知识分子也向来以“气节”自勉,导致大众对“家”这个称号是有些神化的,大众对于站在前台的人总是有非常高的期望:既然要以学者的身份站出来,就希望你是个“神”,但如果你要成不了“神”,那就只能成“LM”了。当下,“气节”依存的儒家士绅体系已经不复存在,文化传统也倍受冲击,而经济社会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社会道德体系又尚未完善。诱惑如此之多,经济学家哪又有那么容易继续扮演“神”的角色?

其实,所谓的“家”,不是神也不是LM。在北京上学的学生,只要是学经济、金融、财政、管理等等相关专业的人,大多都有骑着自行车去各个学校聆听“名家”讲座的经历。坦率的说,听的多了的感觉就是:很多“名家”知识上的高度的确难以企及,但是,他们的“观点”却并不一定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势“的基础上,因为有了“势”,才有了“观点”,然后再用知识来包装。从做学问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方法是不严谨的,结论不是被推导出来的,而是被证明出来的,这样做是很难避免片面的,也就容易出现情绪化后进而走向偏激的情况。所以,我遇到的很多人也都变成了这样:“名家”们要讲一个知识,那是非常有兴趣,一定要洗耳恭听的;但要讲一个观点,那就是听一听,知道了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中国做社会科学的氛围本身就有问题,站的高呢,要顺“势”讲官话,站的低呢,要么是更激进借“势”扩大声名,要么是出狂言造“势”引人注意。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功利,因为急功近利,所以,在人性上面,“家”与普通人并没有区别,“家”也是人,“家”就是人。只要掉进了功利的旋涡,多有名的家也是人。中国的历史中,有不太好听的诸如“御用文人”这样的名词,也有很多容易被美化的行为,比如“上书”。关于“上书”,举一个很有名的,康有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名冠天下,为天下苍生而慷慨激昂、被誉为读书人的楷模,但是后来发现呢,也一样是一个没有堪破名、权、利的人。

还原经济学家“人”的本质的意义在于,一个人的名并不能证明他的对错,名气与对错没有必然的关系,名气与能力也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名是一种拖累,有了名反而更容易犯错。实际上,国外的经济学家在谈论具体问题、微观问题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因为经济学并不是基于责任的学科,责任首先不明确,过于微观了必然陷入利益纷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更多是基于责任的权衡,寻求的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没有这种思维模式,几个数字哪能勘透其中的奥妙。所以,微观的问题本来并不适合搞宏观的人来研究。

把经济学家还原成人并非坏事,作为一个人,在名、权、利三方面本来就是很难全都解脱的。于是这样,经济学家也可以解脱了,大众不用搞“身份崇拜”,做不了神,也不会被人讽刺为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