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奥克斯面对媒体公开对造车说“NO”了,媒体称奥克斯这是“结束了痛苦的经历”。一直以来很多经济专家都不看好“游资类的民企造车”,汽车市场近几年来的表现也验证了特别是家电企业不相关多元化存在的顽疾已开始发作。
我今天特意“百度”了一下“家电企业造车” 找到相关网页约9870篇,新闻深度报道39篇;在google上搜索,约有262000项符合“家电企业造车”的查询结果,“家电企业造车”三年前是至高无上的“时髦”,无传媒而不往。而今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能源的日益紧张、原材料的持续上涨、跨国集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渗透等综合因素影响,前期众多家电企业“触车”壮举如今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门前岂止是“鞍马稀”?!——当年春兰、新飞、美的、小鸭、格林柯尔、TCL……“这批最懂如何掀起残酷竞争的家电‘大鳄’们,在利润的驱使下,纷纷‘夺食’汽车业”,当初信誓旦旦,如今已经 “穷途末路纷纷撤资远离”,可见多元化绝对不是好玩的。我现在回味童耕先生告诫“商人的100个错误”,感觉真是精辟、知心!这也兑现了前几年我写汽车评论时的一些预言,缺乏战略思维和盲目多元化、缺乏市场调研与科学分析、不熟悉产业运营、不分析竞争对手实力最终导致失败也早在意料之中,只是不可掌控的风险没有最终集中释放出来,没有全面爆发罢了。
是啊,经济是最坏的老师,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上课学习就开始考试了;我们还没有学会在水中如何游泳,不知道怎样换气,就被抛向了汪洋大海。
“家电造车”意欲何为?
早在两年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陆刃波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家电造车’都是集团行为而并非家电子公司的行为,春兰、美的、格林柯尔莫不如此。可以猜想的是,它们进入一个行业,不是主要依靠做产品赚钱,而是依靠资本运作赚钱。而赚来的钱也有可能是贴补家电主业壮大的需要。”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内资本市场上,跨行业之间的并购浪潮此起彼伏,不管是什么“壳”,只要逮着这个“壳”资源觉得有利可图谁都不愿意撒手,尤其是那些急于上市又耐不住漫长审批、手中握有大量资金急着到处投的企业,管它ST、PT来着,照单全收,只要能资本运作就是好资源。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此前也认为,“家电造车”只是敲边鼓,家电业已经饱和,说到底是想分一杯汽车业的羹而已,“家电造车”给汽车业带来的更深刻的启示应是改革汽车行业的投融资体制,给想进入该行业的资本一个平台或入口。而“采用这种方式进入后,由于该部分资金对汽车行业并不熟悉,其后续性和持久性值得怀疑,就像现在的‘家电造车’”。“家电业在完全市场竞争中所用过的花招和手段,都可能在汽车领域重演”,这是某国外知名品牌汽车老总在进入中国市场前早就预料的结果,“中国家电业染指造车运动的危机迟早要暴露,一个人做不熟悉的事情,一入手就想叱咤风云,简直不可思议。一个企业也是一样,能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大环境下三头六臂、游刃有余期待大获全胜已经不可能了。”一行业资深记者也这样对笔者说。
多年持续白热化的非理性竞争已经让许多家电企业迷茫了,他们不知道怎么走,往哪走,如何走得基业长青。时至今日,“家电业靠丰富的攻击手段能给国内汽车产业带来新的血液,加速这个产业的变革”,已经彻底宣告失败了,要想再遇到前几年的大好时机期待爆发也非常困难了。家电企业想在微利时代掘取汽车产业的利润大蛋糕也最终是望梅止渴。张维迎先生说过,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干什么赚钱,而是干什么能够发展。能够发展,就能够赚钱,能够生存。所以,我认为,仍寄希望于汽车的暴利,仍在不相关多元化上苦思冥想的家电大佬们,这事不想也罢,免得乱了方阵,去专注于你擅长的事情也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也不失为明智之举,毕竟陷入得还不深。
多元化之痒挠得舒服吗?
通用CEO杰克·韦尔奇这样告诫中国企业,多元化不取决于你的资产是多是少,不取决于你的年龄是大是小,而是取决于你的能力能不能做好这个产业。说到这里,我不由得崇敬起亨利·福特:我没有发明任何东西,只是把他人几百年来的发明组装成了汽车。想想某些中国家电企业的相关或不相关多元化,我更加明白什么叫忠诚、什么叫专注、什么叫创新了。创新的基础是集成,而不是发明,创新就是对已有的东西进行整合产生新的东西。
许多中国家电的相关多元化不是以核心竞争力为动力源,不是以掌控风险为决策根本,自然难逃失败之命运。我并不是惧怕失败而喋喋不休,而是认为这失败原本就不是成功之母,我们犯不起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也没有机会去亡羊补牢,我们不值得拿珍贵的血汗积累去拼“天堂里的资源”。相关多元化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没有足够的准备,我们没有充分了解市场,没有充分关注潜在需求,没有以企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要义来保护自己、发展自己。譬如类似于“家电造车”这样的完全不相关多元化行为。
是否多元化、如何多元化,我们已经争论了20多年,也在探索中竞争了20多年,无论是专家学者,无论是政府要员,也无论是立于潮头浪尖的企业家,中国制造还是全球制造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还是可持续发展。如果一多元化就失控,那我们干脆放弃;如果多元化能使我们找到解决中国制造或世界制造问题的钥匙,能够增长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把市场经济推向良性循环发展之路,那“我们没有理由不多元化”。表面上看多元化可以让企业成长起来,可以增加抵抗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但实际上多元化往往使企业增加更多的不可掌控风险。唐骏在进入盛大一周年说过一句话:微软是一碗饭,很多人分着吃;盛大,是饭太多了,大家都来不及吃。遗憾的是,很多中国家电企业还远远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大家还在生存和温饱线上苦苦挣扎、拼杀,仍在究竟是多元化还是国际化的问题上争论、决策而举棋不定。因此我对某些家电巨头誓要造车发财很不理解。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这些企业的整体对未来是否怀有某种期待,他们之间会有争吵、辩论,其中一些企业是出于短期利益,而同时有一些企业是为更长远的利益着想,显易而见的是,一个丧失了远景、过分庸俗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无论它有多大的雄心壮志去践行多元化、国际化的诺言。不相关多元化的危机更是令人可畏,不熟悉规则的肯定被熟悉规则的击败,熟悉规则的肯定有足够的话语权,因为市场与资本的博弈我们还不是高手。
时下,中国家电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误区只是被高调喊声暂时遮盖了真相而已,实际上这是最危险的。盲目追求市场机会,却丧失了企业的赢利能力,拆东补西,企业的综合实力最后平衡起来不比多元化后强多少,甚至又增加了一个个资金无底洞。由于我们对多元化能分散风险的认识过于简单化、片面化,企业在多元化运营起来后,才发觉绝非先前的想象和论证,于是低价转让或者破产,损失也非常惨重,如家电企业的“手机运动”,好多企业最后不也是落了个血本无归。一个企业无论进入哪一个行业,所面临的风险既有特定行业的风险,又有经济周期的风险,期望通过多元化经营能够回避全部的经营风险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界还存在另一个误区,那就是“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就要实行多元化;并且只有实现了多元化,企业才算真正大企业”,正如每个人都想上天堂,但却没人想死。世界上有许多大公司从未实行过多元化经营,但其业务收入及利润仍逐年上升,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看来多元化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只能前功尽弃、遭遇淘汰。
人民网2003年10月7日转发周丽娟的署名文章《家电造车拿什么奉献给四个轮子》,不少网站上转发了《家电造车:第五次投资风潮考验中国家电企业》,《家电造车运动进低谷 大规模淘汰刚开始》,《家电造车:中国制造业复制低端化生存道路》等几千篇专家分析的文章,难道这些都是废话,决策者们不上网、不读报、不了解信息单凭拍脑袋决策啊?决策团队又是怎么调查研究分析的?谁还会对投资者负责?家电企业怎么愿意造车而不去造飞机、航天器等尖端技术产品?是不是武器如果允许企业多元化,企业家们都要去贩军火?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在死去之前,活下来是多么重要!
全社会都应该关注企业决策多元化的“补课行为”了,因为我们一定要明白:国家的利益、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胞,离不开价值决策与决策价值,离不开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如果说今天的“造车运动”、“手机运动”之失败能够给许多家电企业的多元化泼满身冷水而清醒的话,我终于可以安心地说一句:企业家们,不要再叫盲目的多元化让我们永远伤心下去了。
来源:家用电器杂志200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