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广告业,谁比谁傻?



入世给各行业都带来了危机。对广告业也是一样。中国人对开放与一切外来的东西,从来都是持两种极端的看法的,尤其在入世让我们面对外来者的到来进入倒计时阶段的时候,这两种观点的对立更明显。一种人持有极度悲观主义观点,他们认为,外来者是恐龙,是洪水猛兽,一旦进来,本土企业就会溃不成军,不堪一击,无法逃脱被吞没或者被淹没的命运。
持此观点的人总是有深深的自卑心理。他们不觉得中国的广告业连续多年取得已经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们在标准上总是言必称奥格威,做必称4A,中国的广告作品在国际广告节上屡次铩羽而归,在中国举办的“XX国际广告节”在国际广告界应者寥寥,甚至以“广告饕餮之夜”之类的获奖广告作品展播在国内的广告界中有许多人表示看不懂。这些都成为他们认为中国的广告人的专业水平低下的依据。他们与同行相比,总是自惭形愧,总觉得国内的广告人素质低下,无法望外国的广告业同行之项背。
另外一些人则持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观点,他们把入世面对挑战当成很好的机会,认为这样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把国外先进的东西拿来使用了。他们坚持鲁迅先生所提出的著名的“拿来主义”。认为仅仅通过奉承老外就可以增加生命力,得到他们制胜的法宝。有生物学家与心理学家把这叫做“鲶鱼效应”,大意是有鲶鱼进来,原来在鱼缸里的鱼就会由于害怕被吃掉而增加生机与活力。
当然,如果那丝毫不影响自信与客观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好。笔者认为,其实鲶鱼也不一定就比我们厉害。外援并不一定就比内部的人才高档。尤其是在以脑力及市场为基点的广告业。

北京人爱说一句话,“谁比谁傻”。大意是其实谁也不比谁傻,至少是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傻。后来,有一个做广告策划出身的人,把这句话当成名字写了有本书。那本书是第二本,第一本的名字叫《找不着北》。
当然,大鲶鱼进来,我们这些小鱼就无法再这么悠闲地来回游弋了,我们需要抓紧时间长大,克服中国人天生的自我膨胀的个人英雄主义,团结起来。
应该看到,中国人是有比“洋鬼子”傻的那种心理的。而且有些方面的落后是无法否认的。
但是在市场竞争中,往往是策划人听所在企业老板的,企业老板听广告主的,广告主听市场上的消费者的,而研究市场与消费者是策划人立业根本。

中国目前不是广告主追着策划人哭着喊着求着要点子,还没有到广告主感觉离不开策划人的时候。策划人曾经被人戏谑地称为“擦皮鞋的”,但策划人却总是有教师爷的自我感觉。这就是在中国策划人角色的尴尬。其实,策划人既不是“擦皮鞋的”也不是教师爷;策划人与企业广告主原本是夫妻的缘分,所谓砌上墙是两家人,拆了墙就是一家人,目的都是让老百姓掏钱包。但仿佛当他们没有结婚的意识与渴望的时候,你非要让儿子娶亲女儿嫁人。中国广告的目前状况就是这样。这一点,笔者在三年前就曾经撰文谈论过。
说到谁比谁傻的问题,就不能不提到两句话,“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与“买的没有卖的精”。
“买的没有卖的精”本身就把买卖双方架到了水火不能相容的程度,是一种互相较量的关系。当然,买方认为“买的没有卖的精”一点也不奇怪,毕竟他是要掏钱的,小心上当总是应该的。但如果卖方也有这样的心理,那么一方面,他的买方肯定不会吃他的那套,另外,他的竞争者也会乘虚而入,坐收渔翁之利。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大概是中国人特有的心态了。这里面包含着深厚的自卑心理。

笔者认为,在广告业,经营与管理方面、资本运营与品牌运营方面,我们确实是处于弱势地位,要虚心地向人家学习,那么在广告创意与策划方面,未必就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我们大可不必如此如临大敌。不错,外来的“鲶鱼们”是比我们的个头大,资金与力量都雄厚得多,但与我们相比,他们也有劣势:比如在心理思维方面,审美情趣上,政策的把握上及文化差异上的研究与了解等等。
当我们作为广告人面对广告主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不比他们的傻;当我们与广告主一同面对市场上的消费者的时候,我们也知道我们不比他们傻;当我们作为广告人将要与国外的同行对接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不比他们傻。
但当我们作为广告人面对广告主的时候,我们能否承认并让他们感觉到我们比他们的傻,当我们与广告主一同面对市场上的消费者的时候,我们能否承认并让他们感觉到我们比他们傻。但是,当我们面对外来的头脑们的到来的时候,我们能否拒绝承认我们比他们傻。
其实,谁也不比谁傻。站在半云端看下面的世界,仿佛置身事外看戏,感觉演戏的都是疯子,看戏的都是傻子,其实,那站在半云端的才是最傻的。
谁都有可能比别人傻,鲶鱼也不一定就比较傻,而巨大的恐龙也许也不傻。尤其是在市场利益目前。谁认为别人比自己傻,自己就有可能成为盗书的蒋干。


比精文化- 贾春宝Bekings_Solomon
电话:010-81891763;[email protected]
电子邮件:2002年2月16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