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斯与柏拉图


    下面的故事是《格林童话》里的一则:罕斯得到了一块很大的金子,在回家的路上他发现一匹马比一块金子要强得多,因为骑马是何等快乐的一件事啊!于是他用金子换了一匹马。而后在回家的路上,骑马的罕斯被马摔了一跤,于是他又用马换了奶牛。接下去一路上罕斯又用奶牛换了一头猪,用猪换了烤鹅。最后听了磨刀匠的话,用烤鹅换了一块磨到石。现在罕斯背着一块沉重的磨刀石望回走。他想自己多么幸福啊!有了这块磨刀石,以后的生活就不用愁了。但这块磨刀石实在是太重了,以致罕斯都累得受不了啦。最后罕斯到井边去喝水解渴,一不小心磨刀石掉到井里面去了。这下罕斯摆脱了惟一的累赘,普天之下还有比他更幸福的人吗?他心情轻松幸福地回到他母亲那里去了。

  再下面的是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柏拉图之间的故事:苏格拉底叫柏拉图到麦田里去摘麦穗,要一朵大大的,而且只许往前走,不许往后退。柏拉图就走啊走啊走,看到一朵很大的麦穗,正当他准备伸手去摘的时候,他看到前面有一朵更大的,于是他就丢弃了先前的那朵,去摘那朵更大的。然而正当他要摘时,他又看到了前面有一朵更大的------就这样,柏拉图丢掉了一次次摘取大麦穗的机会,最后他只能摘到一朵平庸的麦穗。

  故事看到这里我们都为罕斯最后轻松快乐地回到母亲那里而庆幸,也为柏拉图错过一次次的机会而惋惜!但同时大家也会产生一个疑问:我到底要说什么,要表达什么。而从两个故事的内容来看,我即使是说出什么来了,那也是自相矛盾的,罕斯的放弃是一种幸福,柏拉图的没得到确是一种遗憾。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不矛盾的,在这里我想说的就是:教育在保持系统性的同时,又如何保持侧重性。

  我们都很清楚:童话的读者是小孩子,所以童话一般都是带有教育性的,在这里也不例外。从罕斯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知道,西方人在教育小孩子时注重的是心灵与品质,他们希望孩子有一个纯净的心灵,不过早地受到俗尘的玷污。所以,当罕斯把大大的金子最后换成磨刀石,并且还把磨刀石掉到井里面的时候。我就想啊!这个罕斯怎么这么傻呢?一块金子就这样被他弄没了。但是当我把这个童话都读完的时候,我猛然一醒:一个小孩子他要金子有什么用呢?其实,不管是金子也好,还是磨刀石也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它就是沉重的负担和压力。至于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间的故事展示的是西方的哲理要义,西方的哲学是一种务实的哲学,而务实就是要抓住机会,努力奋斗,为社会创造价值。显然,柏拉图浪费的机会是太多了点。综合起来看,西方的教育大概可以这么说:在孩子未成年之前,教育注重的是孩子品质与性格的培养,每个孩子都要有自己的心灵空间,独特的个性,正直的品格。而到了成年以后,教育就开始赋予他们责任了,他们应该运用自己的知识与才能,利用社会提供的机会为社会创造价值了。我国有句古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句话其实就是用来鄙视那些光有外在美,没有内在美的人。西方人的教育恰恰就是先培养一个人的内在美,有了内在美,外在美自然也就有了。而反观我国的教育习惯就有点不尽如人意了,过重的课业负担,过早的压力竞争教育等等把孩子们催得早熟了,早熟也就容易早衰!这就象一个还没成熟的果子用激素催熟了一样,它的味道注定不会是甜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