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2006年5月
即将访华的德国新任总理默克尔在竞选期间就明确表示反对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在磁悬浮知识产权问题上,她也需要给国内各种质疑的声音一个交待。但在德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庞大的市场真的是她敢于断然割舍的么?
默克尔的平衡术
文/本刊记者 刘建辉
5月22日、23日两天,去年11月22日上任的德国政府新总理安吉拉·默克尔将要首次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默克尔仍旧是个陌生人,可能一些知道默克尔的人,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1995年的世界妇女大会期间,当时她的身份是德国青年妇女、环境部长。现在,51岁的默克尔已经是德国的政府首脑。她会将中德关系引向何方,又将如何调整德国的外交战略呢?
中德关系的变数
德国的很多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磁悬浮”近几年几乎成了德国的一个代名词。在中国宣布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悬浮高速铁路技术之后,在德国媒体中间就引发了轩然大波,德国国内纷纷质疑中国窃取了德国的磁悬浮技术。
据2月23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访华期间,在会谈中强烈要求中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施泰因迈尔要求中国“完善值得信赖的法律体系”,并且认为中国对知识产权的关注仍然不够。一些德国媒体甚至认为,“对许多德国企业来说,中国是威胁而不是机会”。
默克尔政府因此面临非常大的国内压力,媒体上各种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默克尔1月份访美期间曾对布什总统说,“中国是不遵守规则的竞争对手”,并有意将明年在德国举行的八国集团会议的主题定为知识产权问题。德国巴伐利亚州州长施托伊迈尔甚至说,“中国是不可信任的合作伙伴”。
在这样的背景下,默克尔总理的访华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中德两国将会如何处理磁悬浮知识产权问题是默克尔此行的一个焦点。德国联邦外交部高级战略分析专家、外交政策规划成员克莱福特(Heinrich Kreft)在接受《经济》专访时说,磁悬浮问题肯定会在双方领导人会谈的议题之中。至于这一问题会不会影响中德经贸关系,他认为基本可以排除这种可能。相对于中德去年611.7亿欧元(德方统计数字,中方数字为682.5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来说,磁悬浮项目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远没有达到可以影响两国经贸关系的程度。
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研究员顾俊礼的观点与克莱福特相似,他说,沪杭高速铁路已经确定采用德国的磁悬浮技术,德国政府与业界正努力让中德双方在默克尔这次访问中国时,正式签下沪杭磁悬浮铁路项目。另外,德国还在努力争取相当份额的京沪高速铁路合同。在这种前提下,默克尔很难揪住磁悬浮知识产权问题不放。“但是,我们也要扪心自问,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们中国人是否真地遵守了规则?”
在磁悬浮知识产权问题上,默克尔需要给国内各种质疑的声音一个交待。因此,此次访华期间,这位有“德国铁娘子”之称的女总理如果在这一问题上显露出比较强硬的姿态,完全可以理解。这似乎也是必然会出现的场面:在西方,政治上的很多现象都有做秀的成分在里面,未必会真的“言必信、行必果”,在磁悬浮知识产权问题上,默克尔此行恐怕会“雷声大,雨点小”。
中德之间的经贸关系近年来一直在稳步发展,同时身为中国德国研究会会长的顾俊礼研究员认为,中德经贸关系有非常扎实的基础,已经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了。德国目前在欧盟内对华技术转让最多,政府贷款和无偿赠款最多,同时还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在2002年超过了日本,成为了德国在亚洲的最大的贸易伙伴。在德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庞大的市场是德国所不忍割舍的。反过来,德国的技术和高科技产品也是中国所急需的。所以,顾俊礼认为,中德之间这种紧密的经贸关系未来还会持续发展下去,但是知识产权问题可能会成为未来中德经贸关系中最大的变数。
相对于中德之间比较扎实稳定的经贸关系来说,默克尔上台之后,恐怕会对两国的政治关系做出一些调整。在两国政治关系中,武器禁运、人权以及西藏问题是主要的变数。与前总理施罗德的立场截然相反,默克尔在竞选总理时就明确表示反对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在当选总理之后仍然坚持这一立场。施泰因迈尔在访华期间明确表示,德国将不再为争取解除这一禁令扮演牵头人的角色,而是要与其他欧盟国家取得一致。
但是,面对同样的问题,德国和美国的处理方式就大相径庭。顾俊礼说,美国采用的是直来直去的“对抗外交”,而德国采取的是比较婉转的“对话外交”和“秘密外交”,在处理一些政治性分歧上,德国的处理方式要更灵活,因而产生对抗的可能性不大。
平衡外交的艺术
施罗德总理每年至少一次的对中国的访问给很多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德国重视对华关系甚于对美关系。施罗德1998年10月至2005年10月在任期间,将中德关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另一方面则因为伊拉克问题将德美关系推向了二战以后的最低谷。
实际上,德美关系要远比德中关系复杂得多。德国与美国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美国打败了一个纳粹德国,又将联邦德国扶植起来并且促成了德国的统一。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前,大多数德国人都对美国在战后对德国的援助心存感激。伊拉克战争是德美关系的拐点,一直拐进了冰河纪。
施罗德的这种做法得到了中国的高度称赞,但是在德国国内,反对党则多有微词。默克尔作为反对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的领袖,在大选期间的竞选纲领中提出要重点修复德美关系。现在看来,她确实在沿着这个方向前进。据《德国之声》中文网报道,默克尔在上任的时候就把改善德美关系放在议事日程首位。去年11月30日,默克尔在“施政纲领”中提出对美关系总方针,即要“竭尽全力致力于发展紧密的、诚实的、坦率的和充满信任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将这一关系定性为“西方价值共同体”,构成双方“关系的基础”。
今年1月份默克尔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美国总统布什与默克尔的会谈占用了1月13日整个上午,然后是共进午餐。默克尔此次访问美国比她的前任施罗德访问美国是受到的待遇要高得多,至少要感觉温馨得多。
德美关系的修复被认为会对中德关系造成一定影响。因为中美之间的分歧要比中德之间的分歧更深、更广,在处理与中国之间的分歧方面,德国的立场将会是美国的一个重量级砝码。
然而,德美关系是否会被修复到前总理科尔时期的水平?顾俊礼表示绝无可能。德国在二战之后有三位总理对德国的外交政策影响最大,其中一位就是前总理施罗德。施罗德对德国外交政策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外交政策正常化”,强调德国与其他大国的平等地位。1998年11月10号,施罗德在上台后的施政宣言里讲到:“德国要在任何人面前不亢不卑,这正是一个成熟民族应有的自信心。同时德国要在世界上承担更大的责任。”
虽然默克尔改变了施罗德时期的很多做法,但是却将“外交政策正常化”的大国外交战略继承了下来。默克尔的大联盟政府宣布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德国的外交政策做出调整,德国要努力成为世界政治大国。“翅膀硬起来”的德国自然不会甘心受到美国的约束,冷战时期甜蜜的美德主从关系恐怕不会再重演了,因为默克尔修复德美关系的前提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看上去面容冷峻的默克尔既没有像她的前任一样将美国拒之千里之外,也没有表现出阿谀奉承之意。她很好地保持了一种平衡的姿态。一方面,她强调要修复德美关系,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对美国提出“建设性批评”。仅仅在她出访美国的前几天,她又谴责了美国关塔纳摩囚犯集中营的问题。她说:“像关塔纳摩囚犯集中营这样一个机构不能也不允许长期存在。这是我的话、我的态度和我的看法。这一点,我在这里说的,在别的地方也会这样说。”
“平衡”是默克尔外交战略的最重要的特点。施罗德惹人非议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的外交政策没有掌握好平衡。顾俊礼说,施罗德的外交政策大方向是对德国有利的,但是有些时候步子迈得过大了。其实,在对华关系上,如果从一个德国人或者欧洲人的角度来看,也有一些不妥之处。比如在对华军售解禁上,施罗德过于高调了,施罗德甚至要促成将哈瑙核电站卖给中国。施罗德另一个引起争议的做法是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过密的个人关系。
已经有迹象表明,除美国之外,默克尔还会对与其他主要大国的关系做出调整,包括与欧盟成员国、俄罗斯的关系。默克尔就任总理后的第二天就出访了法国,接下来就是欧盟总部、俄罗斯、美国、中国。克莱福特说,默克尔总理除了要修复德美关系、继续发展中德关系外,重点要改善与欧盟成员国的关系,在欧盟内部采取更加平衡的外交战略。
“德国的外交与欧洲政策”是默克尔2005年11月30日向德国联邦议院发表“施政声明”中有关外交政策的提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连玉如教授认为,欧洲政策已从德国传统的外交政策范畴中剥离出来,具有了独立地位,显示了默克尔政府对欧洲政策的重视。
德国的著名文学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说过:“我们要的不是德国的欧洲,而是欧洲的德国。”德国外交部高级官员艾克哈德·卢布克麦尔甚至在一次访谈中半开玩笑地建议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改称为“德意志欧洲共和国”。连玉如认为,在欧盟各成员国中,德国对欧洲的认同感相比于其它国家(如法国和英国)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欧洲身份已经成为德国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的欧盟政策中最重要的一环恐怕是对法政策。德法关系的稳定是欧盟能够稳定的重要保障,所以默克尔仍然会密切和法国的合作,但是这种合作和施罗德时期还是会有所区别。德国保守派历史学家汉斯·彼得·施瓦茨(Hans-Peter Schwarz)曾说“搞法德双头领导令欧盟其他成员国反感与生厌。”连玉如教授认为,施罗德时期的德国的欧洲政策犯了极端“左倾”错误,目前默克尔开始矫正施罗德政府对法政策的偏差。
在德法关系之外,欧盟25个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错综复杂,法国和英国之间、大国和小国之间、穷国与富国之间、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顾俊礼认为,默克尔上台之后,德国会加强自己作为欧盟成员国关系协调人的地位,从而显示大国风范,提高政治地位。在前一段的欧盟财政预算会议上以及农业补贴预算会议上,德国就充当了这样的协调人。在目前欧盟内部矛盾比较多的情况下,德国这么做非常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