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哈尔滨就算到家了。
我出生在哈尔滨,八九岁才来到北京,除了上学期间回去过一次外,自工作后就一直没有回去过。我在《穿越艺术》后记中也提到“年轻的时候,总希望有出国的机会,喜欢多到外面走走看看,这期间竟然一次也没回过故乡哈尔滨。人到中年后,开始留恋和思念起故乡,近几年更是找机会就回去看看。”
多年后再次回哈尔滨是在2002年,当时是应中国邮政的邀请参加由波斯特酒店承办的歌手比赛。到的当天,半夜怎么也睡不着,竟然走到自己的故居道里区中国十三道街一带,转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去,陪同的人员说我像个梦游者。他们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说只有一个:能不能找一位熟知哈尔滨历史的人,给我亲身实地地介绍一下哈尔滨的变迁以及那些历经沧桑的老建筑,我实在是太想细细地重温、深入地解读一下这个从小生活过的地方。人家说,这不难呀,波斯特的董事长 刘延年先生就是这方面的专家。这才注意到,这个坐落在南岗闹市区但并不算豪华的波斯特酒店,在它的大堂中、走廊里到处都挂着各个时期哈尔滨的老照片,摆放着充满异国风情、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物,简直就是一座小型的哈尔滨历史博物馆。由刘延年拍摄的汇集了哈尔滨各色老建筑的照片集《老街余韵》更是令我爱不释手,这回还真让我碰上了哈尔滨历史方面的行家里手,这缘分使我们一见如故。![]()
波斯特酒店大堂陈列的各色文物。
黑龙江真是一片沃土宝地,当飞机快降落的时候,透过窗口你就可以看到无数弯延曲折、绵延不断的河流以及星罗棋布的湖泊,滋润着一片肥沃的黑土地,怪不得当年那么多俄罗斯以及欧洲的侨民选择在这里定居,而日本人早就对这里垂涎三尺了。正因为如此,这片土地留下了太多各国侨民的痕迹。当车行驶在哈尔滨的街道上,不时会有各式风格的老建筑映入眼帘,每当这时,延年都像一位超级导游、一个活地图,告诉我这里由谁修建,曾经做过什么,现在归谁使用……
过去住过的老街道,太阳岛上的俄式小木屋,松花江畔……每到一处我都努力搜寻着童年的印记,重温如梦如幻的往事。我一直以为,水能带给人灵性,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条像样的河流是一件很大的憾事。所以,小时候来北京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不管是从城市街道的风格,还是从河流的角度来看,都觉得北京缺乏一种开阔而温润的氛围,与哈尔滨不可同日而语。而哈尔滨的松花江畔是我童年消磨时光的最好去处,那宽阔流淌的河水和岸边美轮美奂的建筑,给予我幼小的心灵以无尽的滋养。
在哈尔滨解放60周年之际,又重归故里,聆听抗联宣传队老战士高亢的歌声,为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所震撼,为故土拥有这样优秀的卫国战士而骄傲,并共同缅怀为保卫家乡而浴血奋战的英灵。同时在这里,也再一次让我感受到家乡人的热情,不管是汤效文、谷德凯等邮政系统的老朋友,还是各界文化人士的诚挚接待与欢迎,以及在各学校的讲演,新书的发布、签售活动……什么也别说了,总之一句话——到家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