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与中国企业的成长


2005年6月底的某一天,20位经济学家在讨论中国宏观经济时,比较一致地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将趋于下降。 

  在这之后的一周,中国投资协会秘书长、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张汉亚研究员从投资、消费、出口等所谓的经济“三驾马车”入手,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了由于“三驾马车”增速的下降,可能导致经济增速放慢,并可能在明年再次出现需求不足的局面。 

  张汉亚认为,由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惯性,2005年我国的GDP增长还可能保持在8.5%左右,而到2006年,经济可能进入1997-1999年的状态,GDP下降到8%以下,再次进入不景气时期。如果国家在2005年下半年适当放松对全社会投资的控制,利用一定的投资规模消化一部分过剩生产力,钢铁、水泥等投资品的供给不会很快出现过剩,并继续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企业有赢利资金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提高职工的收入,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幅度都不过快下降,同时加快经济的调整,可能会延缓和避免经济不景气的来临。 

  这些经济学家整天思考所谓经济周期的问题,我认为总是给人很空洞的感觉,因为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如果不能结合微观的企业管理的研究,这种研究方面本身就是会带来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落地的经济形式研究总是不能把握住问题的实质。

  不过,话说回来,微观的企业管理的活动总是让位于宏观的经济调控的,这也就是政治学的价值。事实上,微观的经济活动与宏观的经济经济活动是如此的有联系,以至于我们说不清管理学家与经济学家在研究方面有什么样的不同了。  

  经济学家所讲的三架马车是指投资,出口和内在消费。我们在分析中国企业成长性问题的时候,也是无法回避这几个问题。  

  (一)投资  

  中国企业从战略上讲,基本上是投资性的增长,以资源的获得和占有为企业含量的最重要的问题。做什么的问题应该是企业战略中最首要的问题,也是企业产业选择的首要问题。但我们一直认为,中国企业在投资趋向上没有很好的价值作为指导,也就是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价值问题没有做出深刻的说明,在大量的资源获得后,发现从宏观上说得过去的东西,在具体的微观经营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企业过于重视资本性的运作实质上浪费了巨大的资源的同时,也失去了在核心竞争力上获得的机会。由于对产品和技术上缺乏足够的兴趣,我们的一些投入总是围绕着市场进行,20年后,我们还是在核心技术上没有大的进步,在我们的一些企业内部,宁愿花巨资进行市场投入和并构企业,在人才投入和重大的技术项目投入上却不愿意做,所以在投资趋向上的缺乏远见使得我们的一些企业在战略思考上没有系统的形成有竞争力的战略思维。 

二)出口  

  与这种投资趋向非常的一致的是中国企业对出口的热情,由于中国企业过于强调以成本优势取胜,所以已经在很大的国际市场上引起了几种企业竞争价值的恐慌,以欧洲和美国对中国纺织品的反倾销为例,由于中国这个产业在中国对外的出口比重是如此之高,2003年以954亿美元占到全国出口的25%左右。但坦率的讲,我们的这些企业是以牺牲我们人的尊严为代价的,如果你仔细看过我们这些行业的工作条件和职工的生活环境,以及她们所获得的收入,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低价格出现。这种长期来讲对一个民族发展不利的发展观点将会对我们的企业管理没有太大的支持作用。所以,我一直主张,我们的一些企业对出口低层次的产品不要有这么大的热情,出口热的降温可以使企业在加强内部管理方面多一些冷的思考,只有在微观经济活动上我们获得一些根本性的提高,出口促进经济的发展也会有个质的提高。  

  (三)消费

  国内的消费需求问题是中国企业所面对的一个最有特点的问题,我在很多的场所上都说过,中国庞大的市场需要可以使一个企业一下子做起来,但是如果不断的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却不是任何一个企业所能做到的,到底就一个中国市场能否造就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企业,这个问题一直是理论和实践中很受关注的重大课题。

  最近,麦肯锡公司对130个国家的9300多名主管所做调查显示,企业主管认为,中国和美国将是今后几年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中国将是世界经济大国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而美国则是增长绝对值最大的国家。27%的调查对象认为,美国将是他们所在企业产品销售增长最多的国家;其次是中国,25%的调查对象对它表示青睐。位居第三的是英国,但看好它的企业主管骤减为7%,印度以5%的比率位居第四。而在拉丁美洲地区,第一位是巴西,所获企业主管的支持比率为3%;第二位墨西哥的看好者只有1%。企业对中国和美国的评价恰好相反。年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的企业认为中国将是今后几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年销售额低于2.5亿美元的企业认为美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我们的企业将在中国本土市场上面临二个需要做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是已经在中国市场做出一定地位的公司,如海尔,联想,TCL等这些企业,这些企业面临着一个在中国市场上如何巩固已有地位的问题,也面临着一些低端破坏和国外大品牌进行攻击的问题;

  二是对于大量的成长性的企业来说,如何在本土市场上创新营销理论和进行有限的运作的问题。我的意见是必须对中国本土化的商业思想进行全系统的研究,以期找到符合中国市场特点的商业理论,没有对这种规律性东西的认识,优秀的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就很难有复制的基础,那么在更加复杂化的国际市场上将面临太大的风险,而对于中国的一些小公司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如果还是采取20年前的那种经验,还是用短缺经济时代那种经营思维,无疑在中国现在一个过剩经济的时代会面临彻底失败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