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智仁的辉煌时代被定格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回顾北京房地产市场10年的发展历史,他至少有三大突出贡献:第一,包装销售万通新世界和玫瑰园别墅,直接面向海外市场,创造了北京地产界的销售神话;第二,将香港地产营销理念引入北京市场,教会了北京开发商如何进行项目的包装销售;第三,缔造了北京的售楼阶层,将打工者吃苦精神体现在经济上和身份上(据称,利达行曾创造过售楼冠军拿到80万佣金的业内奇迹)。
1992年,香港人邓智仁决定投资大陆房地产,当时考虑的城市包括深圳、上海和北京。1992年底,北京市政府赴港进行招商,成功经营香港利达行的邓智仁相中了位于昌平县的一个别墅项目——玫瑰园。由此,邓与北京房地产市场也就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不解之缘。
1993年,邓智仁飞到北京成为北京第一个外销别墅——玫瑰园的策划人,他同时扮演了投资者和销售者双重角色。由于缺乏相应的运作资金,邓智仁决定重操营销代理旧业,于1993年底成立北京利达行。邓智仁北京之行的目的最初是投资玫瑰园别墅,并没有想创建北京利达行,结果却应了中国的那句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与北京万通集团合作销售万通新世界办公楼是利达行的经典之作,和邓智仁接洽的人是如今地产界鼎鼎大名的潘石屹,“当时他对营销可以说一窍不通。”
勿庸置疑的是,专业代理行出身的邓智仁给了万通集团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明确代理底价,超出部分采取利润分成。根据测算,万通新世界的成本价为每平方米12000元,利达行给出的代理底价则高达每平方米2200美金。“代理销售万通新世界用了18个月,花了1600万广告费,拿到了8000万的代理佣金。”谈起当年的辉煌业绩,邓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尽管万通新世界热销创造了北京地产界的一个神话,但玫瑰园别墅的投资失误彻底终结了利达行的好日子。1996年6月初,利达行由长安街妇联大厦东迁至建国门外大街,同时邓智仁开始清理转让玫瑰园别墅。虽说一度有新的投资者打算注资玫瑰园,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和亚洲金融危机却使作为开发商的邓智仁度日如年,熬到了1997年,利达行宣布破产。用邓的话说,“是玫瑰园拖垮了利达行”。
“人有生死,企业同理。企业不行就该破产,破产才是对投资人和消费者负责的行为。我觉得利达行破产本身就是对北京房地产界的贡献。”直到现在为止,邓智仁也认为玫瑰园的投资失败不是决策失误,而是操作问题,“我向玫瑰园投入了1亿5千万港币,并且让海外人士了解了北京的房地产市场。”
利达行破产后,邓智仁开始担任房地产企业顾问。与其他企业顾问不同的是,邓没有单纯强调市场调研,而是强调了包括市场战略、开发定位等整体过程。1998年,邓智仁开始正式介入顾问行,2000年成立环宇信达行,业务范围包括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营销策划、销售代理、工程管理、法律咨询、物业管理、金融服务与资产管理等。
在环宇信达行的宣传手册上,邓智仁这样表露他的心声:10年,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充满了变数的市场经济时代的行业来说,还略显短暂。无论从业人员的素质积累,还是市场环境的准备,在其成熟性上都还不够。本人作为最早进入内地房地产市场的人士之一,几经奋斗,经历过成功之喜悦,亦经历过失败之惨痛,对变动不居的市场有切肤之体会。如何避免后来者重蹈前人的覆辙,如何引导当前较为混乱的房地产市场逐步走向规范,便成为本人组织信达行的一个重要缘起。
用成功者或失败者来给邓智仁下定义显然过于简单,但不可否认是——北京房地产市场今天的繁荣,或多或少凝聚了邓智仁这批“外来和尚”的贡献,他们带来的销售理念培养了北京本土开发商的市场意识和专业精神。
1992年,香港人邓智仁决定投资大陆房地产,当时考虑的城市包括深圳、上海和北京。1992年底,北京市政府赴港进行招商,成功经营香港利达行的邓智仁相中了位于昌平县的一个别墅项目——玫瑰园。由此,邓与北京房地产市场也就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不解之缘。
1993年,邓智仁飞到北京成为北京第一个外销别墅——玫瑰园的策划人,他同时扮演了投资者和销售者双重角色。由于缺乏相应的运作资金,邓智仁决定重操营销代理旧业,于1993年底成立北京利达行。邓智仁北京之行的目的最初是投资玫瑰园别墅,并没有想创建北京利达行,结果却应了中国的那句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与北京万通集团合作销售万通新世界办公楼是利达行的经典之作,和邓智仁接洽的人是如今地产界鼎鼎大名的潘石屹,“当时他对营销可以说一窍不通。”
勿庸置疑的是,专业代理行出身的邓智仁给了万通集团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明确代理底价,超出部分采取利润分成。根据测算,万通新世界的成本价为每平方米12000元,利达行给出的代理底价则高达每平方米2200美金。“代理销售万通新世界用了18个月,花了1600万广告费,拿到了8000万的代理佣金。”谈起当年的辉煌业绩,邓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尽管万通新世界热销创造了北京地产界的一个神话,但玫瑰园别墅的投资失误彻底终结了利达行的好日子。1996年6月初,利达行由长安街妇联大厦东迁至建国门外大街,同时邓智仁开始清理转让玫瑰园别墅。虽说一度有新的投资者打算注资玫瑰园,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和亚洲金融危机却使作为开发商的邓智仁度日如年,熬到了1997年,利达行宣布破产。用邓的话说,“是玫瑰园拖垮了利达行”。
“人有生死,企业同理。企业不行就该破产,破产才是对投资人和消费者负责的行为。我觉得利达行破产本身就是对北京房地产界的贡献。”直到现在为止,邓智仁也认为玫瑰园的投资失败不是决策失误,而是操作问题,“我向玫瑰园投入了1亿5千万港币,并且让海外人士了解了北京的房地产市场。”
利达行破产后,邓智仁开始担任房地产企业顾问。与其他企业顾问不同的是,邓没有单纯强调市场调研,而是强调了包括市场战略、开发定位等整体过程。1998年,邓智仁开始正式介入顾问行,2000年成立环宇信达行,业务范围包括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营销策划、销售代理、工程管理、法律咨询、物业管理、金融服务与资产管理等。
在环宇信达行的宣传手册上,邓智仁这样表露他的心声:10年,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充满了变数的市场经济时代的行业来说,还略显短暂。无论从业人员的素质积累,还是市场环境的准备,在其成熟性上都还不够。本人作为最早进入内地房地产市场的人士之一,几经奋斗,经历过成功之喜悦,亦经历过失败之惨痛,对变动不居的市场有切肤之体会。如何避免后来者重蹈前人的覆辙,如何引导当前较为混乱的房地产市场逐步走向规范,便成为本人组织信达行的一个重要缘起。
用成功者或失败者来给邓智仁下定义显然过于简单,但不可否认是——北京房地产市场今天的繁荣,或多或少凝聚了邓智仁这批“外来和尚”的贡献,他们带来的销售理念培养了北京本土开发商的市场意识和专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