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核电群:“杞人忧天”与“撒切尔定律”
烟台海阳、威海荣成、威海乳山的120公里海岸线上,山东将规划建设3座核电站。其中海阳核电站与乳山核电站直线距离仅为20公里,三座核电站比较密集。另外,三座核电站距离青岛、烟台、威海三座城市均在100公里半径范围内,其中乳山核电站距离国家4A级风景区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5月29日《第一财经日报》)这一规划中的山东半岛核电群引发了广泛争议。但山东电力专家表示,“人们对核电的担心主要是不了解所致。现在核电技术已经很成熟,也很安全……人们没有必要杞人忧天。”
核电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宏伟发展蓝图”,和所有的跟风工程项目一样,具有很高的短期“经济魅力指数”,故容易诱致发展冲动。而山东半岛又占据着优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建设核电站”,因此在“大力发展核电”的口号下,规划核电群在某种意义上也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民众的质疑同样是正义而且必要的,因为建设核电站首先是一个安全问题,其次才是一个经济问题。电力专家显然对核电站的安全性过于乐观,而“没有必要杞人忧天”的表态也因此失之严谨。
首先,核电技术的成熟,不是“没有必要杞人忧天”的充分必要条件。事实上,世界历史上几次震惊全球的核泄露事故,几乎都不全是“技术不成熟”的缘故,比如今年20周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核电站运行过程中任何细微的差池或疏忽,都有可能酿成大祸,从而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无数的灾难事故多次证明,技术可以改进,人祸却防不胜防。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减少或推延失误的发生,但完全杜绝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我们生活在一个并不稳定的世界,战争和恐怖主义的阴霾笼罩不断,特别是在“9.11事件”之后,核电站可能成为被打击目标的机率空前增加。而关于这方面的防范措施,人类始终显得羸弱而又无力。就连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认为,保护核电站免受空中袭击几乎是难以做到的。基于此,“9.11事件”之后,世界上一些核电大国纷纷开始重新评价核电发展问题,西欧大多数国家官方已停止新核电的发展工作,许多国家正在停建、缓建乃至着手关闭现有核电站。
在这样的潮流和局势下,山东半岛建设密集核电群的规划,早已不是“大胆”二字足以形容的了。我们“逆流而上”固然勇气可嘉,可惜民众缺少一个“保证不会发生核泄露事故”的承诺——当然,谁也无法做出这样的承诺。但是,我们的规划一旦付诸实施,就再也没有后悔的余地了。须知,建一座核电站相对容易,拆除它却要花费数倍乃至十数倍于建造的费用。
“意想不到的情况总会发生,你最好做好准备。”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这句话,被称为“撒切尔定律”。那么,我们在制订规划之前,考虑了多少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又都“做好准备”了吗?在我看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有时候正来自于并且只能来自于“杞人忧天”的集体智慧。因此,民众广泛参与讨论的所谓“杞人忧天”不仅非常必要,乃至于还应该是核电群规划的合法性前提。
新闻:http://news.sohu.com/20060529/n2434479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