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中国,赛场如商战


【杨曙虹赢在中国专栏】
有A、B2个公司去招投标。
论公司规模、产品服务,还是A好些。A做事规范。
B的长处是善于公关运作,能找到客户的痒处。也会迂回。
在招投标的过程中,
A就是派了最好的项目经理,去拿了标书回来,在公司里认真研究了客户的需求,并化了1周的时间,根据市场情况,客观地分析了项目后,做了一份真实的标书。交上去后,然后静等开标了。
而B公司则是派了最好的公关经理,和客户公司好好地“沟通”了一下,与那个公司的几个关键决策人,都搭上了关系。了解了这几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这个项目他们每个人的利益点。又和包管标书的人建立的深厚的友谊,知道了A的底细后,交了标书。还不忘让一家媒体渲染了一下,通过媒体的舆论,告诉大家,B公司是最适合做这个事的。
大家想想,A和B公司,最后,谁能胜出?
再看我们这次比赛,由于最后赏金涉及1000万的投资。使得比赛本身就是“赤裸裸”的趋利性。
我看了比赛以来的选手。大部分是像A一样,按照比赛规则,认真准备资料、面试。但这样,就是一种参与的份。
而在3000进入108的环节中,你不拿出些竞争的手段,可能你就根本没机会露脸。
所以:
有的选手以特型来显示自己;
有的选手以有钱炫耀自己,特别是一些大款选手,似乎已经出线了;
有的选手以和政府关系夸耀;
有的选手,通过媒体,高调宣布,我已经出线;
有的选手,事先知道考官,托人去打招呼。
有的选手,也好好研究了大赛主办方的风投爱好。
当然,他们实力也是不差的。他们的目的,就是能获得出线的更多本钱。
你认为,哪些人可以出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