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建筑(印度篇)


民族文化与建筑(印度篇)
在建筑的世界舞台上,近百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处于闭关自守的东方建筑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以至于有一种倾向主张完全取消或者文化的民族性,闪为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趋同。在这种趋同的走向中,民族性是否失去了它的历史作用,而成为一种需要淘汰的社会因素?如果不是它的积极意义何在?
这个问题涉及我们对建筑文化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建筑是民族心灵的物态化和结晶体, 给人一种旋律似的审美感受,给人一种宏伟的历史感,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一词的来源,见于《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即依照人文来教化。以现代观点来看,文化是人类劳动的创造物,同时有它的整体性与历史性,是人类在环境中形成的行为习惯与思想观念的复合体。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创造物之一的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梁思成先生认为:“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哀潮汐之映射;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梁思成文集》第三卷第3页)我的理解,建筑作为一种物质产品,它反映、巩固或者削弱某种生活模式和社会观念、它的艺术感染力和语言特性、它的建筑者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职业等,都使它成为社会整体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内涵有三方面内容:一、指建筑物等人为的空间环境;二、指建筑著述等文字理论形态方面的东西;三、指与建筑有关的人的风俗、生活方式、审美要求、价值观念等。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正如丘吉尔所说的:“人造就建筑,建筑造就人”。
      历史证明,当一个民族、部落或地域的文化丧失了自己的归属大吃一惊和凝聚力时,它的文明就会衰退乃至灭亡。西方有不少建筑师论述过建筑的民族性,如德国的桑珀著有《建筑四要素》分别是土地(地坪)、构架、屋盖、墙体和火炉,这四个要素随民族文化的差异不同而不同。例如欧洲北方民族连年征地,其建筑强调防卫,屋顶和土基的地位就是相对的突出;而南方气候和土壤条件好,人们重视集体耕作,建筑很多是庭式的,大型 公共建筑较多,墙的作用更为重要。20世纪丹麦建筑师伍重(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师)对东方的建筑做过较多研究,他的作品有明显的“跨文化”特征。在当今“国际风格”和全球化席卷世界时,建筑的民族性是否“淡化”消失呢了呢?我在这里举例说明。。
         先看印度。印度是世界上发祥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文化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在历史上至少有两次大的变革,一次是在莫卧儿王朝时期,产生了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交融的印度---萨拉森文化。在15~19世纪统治的莫卧儿王朝时间的印度---萨拉森文明,成为印度的主要民族传统,泰姬陵就是这个时期的的经典之作,是穆斯林文化的本土服务性。在世界文物古迹中,它足以与万里长城、金字塔媲美,被印度誉为“瑰宝”。
        

这是印度总统府大厦,其苍穹形圆顶直径为8米,用青铜封顶。印度总统府建筑群位于首都新德里市区的瑞希那山上,1929年落成,原名维多利亚宫,是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时期的总督府,整个建筑群为典型的英国皇家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又点缀以印度传统的屋顶小、挑檐和格窗且雕刻、壁画装饰及装修大部分采用了印度教风格。两种不同风格建筑艺术的巧妙结合,使之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取得独立,总理尼赫鲁为了体现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意志,自觉地引进国际现代主义后出现的民族传统的现代演变。尼赫鲁邀请来国际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
柯布西耶设计的议会大厦等标志性建筑,形象强劲有力,又采用了一些取自印度本 土的符号号语汇。此外,柯布西耶在印度的艾哈迈达巴德还留下了一些典型的现代建筑实例。对印度来说,这可以说是新一轮处来的建筑文化输入。此后,有多西、柯里亚、瓦尔等不少致于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时代要求和传统特色相结合的建筑师。正是这种群策群力的探索使印度在保持城市和建筑特色中做出的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