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好社会保障这步棋



薛小和:近几年每当讨论为什么内需不足,总涉及一个众所认定的原因: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使老百姓要为养老存钱、为看病存钱。那么,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应该是个什么关系?
  高书生:社会保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社会制度,但它应该是从属于或服务于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它的目标应该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而近几年我国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并没有随之调整,相反,物价上涨时期所拟定的养老、医疗等项改革方案,恰恰在物价回落时期集中出台。后者要求改善和稳定国民的未来预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势却是逐步降低养老与医疗待遇水平,增加个人负担比例。虽说社会保障是件大事,但它毕竟也属于宏观全局中的一个棋子,它的改革应服务于宏观目标。
  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仅如此,还包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为迫切;随着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的在岗职工锐减,而退休人员却剧增等等。
  薛小和:根据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你认为应当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进行哪些调整?
  高书生:首先是要稳定与改善国民的未来预期。当前稳定预期,有三类人群需要特别关注:一类是过去在国有单位工作,而且积累了一定的社会保障权益,比如工龄超过了15年的人群。在国企改革、结构调整以及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这些人或许继续留在国有单位,或许会离开国有单位。尽管他们的社会保障关系能被接续,但养老与医疗待遇水平会下降,个人负担会增加。可这批人如果从现在起增加积蓄,唯一的选择是把即期消费降到最低限度。
  另一类是过去曾在城镇集体企业工作,现在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但由于其过去效力的企业不景气甚至已经关闭,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因而被养老保险制度拒之于门外,长期领不到退休金的人群。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不可低估,过去对这一人群的承诺不能兑现,最终受损的是国家信誉。
  还有一类是目前还没有被社会保险制度覆盖的人群,包括部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的雇员,城镇个体经济从业人员,进城农民工等。他们的数量也很大,粗略估计大约有2亿多人。
  稳定与改善国民的未来预期,主要应靠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如果越来越多的国民确信自己在年老时能领到一定数量的养老金,患大病时既能得到有效的医疗救治,又不会因承担一定的医疗费用而陷入贫困,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必定会得到国民的拥护,从而有利于启动内需、拉动经济。
  薛小和:刚才你谈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问题。我认为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结合起来讨论很有必要。我们都知道,很多企业不愿意为职工交纳保险,是因为怕成本升高,降低企业的竞争力,甚至一些职工自己也放弃了被保险的权利,是怕降低了自己的竞争力。显然这二者之间是强烈相关的。
  高书生:是这样。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头等大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应顺应这一潮流。
  2000年香港实行强积金计划之前,曾经就该项制度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做过测算,即雇主和雇员各缴纳工资收入的5%,可增加企业经营成本0.8%。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进行过多次修改,但变更方案的兴趣点,似乎不在寻求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平衡点,而在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
  根据劳动保障部一项企业人工成本抽样调查,1998年全国制造业企业所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占其人工成本的17.4%,人工成本总额相当于成本费用总额的12.9%。也就是说,企业参加社会保险增加其总成本约2.24个百分点。如果企业的盈利空间很小,一旦参保其利润几乎就会被社会保险全部吃掉。
  薛小和:我国的社会保险费率是不是很高?
  高书生:的确很高。按照制度设定,养老、医疗、失业、伤残和生育等五大险种的综合缴费率为40.8%,其中企业负担29.8%。实际费率远比制度设定得要高。比如,养老保险的制度设定费率为28%,企业负担20%。但在一些地区,仅企业负担比例已经达到或超过28%。社会保险缴费率过高,不仅抬高了社会保险的制度门槛,更重要的是损伤了参保企业的竞争力。
  薛小和:社会保险的综合费率过高的原因是什么?
  高书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历史背景看,过去社会保险没有积累是重要的因素。从制度设计思路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求全”。
  欧洲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五大险种,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已实行了社会保险制度,但并非五大险种全都搞,许多国家至今没有实行失业保险。我国则不然,五大险种样样齐全。此外,一些国家的社会保障有侧重点,国家提供的保障只负责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比如只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养老与医疗保障。我国则不然,35岁的年轻人都能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养老金;不管大病、小病,不分年老、年轻,都想纳入医疗保险。
  这种“求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其运转费用必然很高。欧洲国家的国力超过我国几倍甚至几十倍,都感到维持社会保险的正常运转力不从心,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在全球倒数几位,哪能拉得动社会保险这架大马车。
  薛小和:那么你认为应如何矫正这种情况呢?
  高书生:根据我国的国情与国力,我们只能实行狭义的社会保障。我个人认为,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不宜再扩大,建议在目前尚未被社会保险覆盖的人群中,实行一项社会保障新计划:
  其一,保障项目少而精。社会保障的项目主要有两项,即养老保障(包括伤残保障、遗属保障)和医疗保障。其二,重点保障老年人。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年龄统一为65岁,即只有年满65岁、且缴纳社会保障税达到一定年限,才能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其三,保障门槛低。首先是身份门槛很低,除了纯粹务农的农民暂不纳入外,其他人员只要缴纳社会保障税且满法定年限,都有资格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其次是缴税门槛很低,综合税率应控制在15%以内,且雇员与雇主各负担一半。
本文原载《经济日报》2003年2月13日,原标题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服务于宏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