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魅力在2002年运营的M频道在一年之后无疾而终。公交车上的视频广告转而由国营的北广传媒来负责运营。自从2004年3月底开播之后,一直在努力,并有了很大的改观,单纯节目类型与编排就先后改了多版。
笔者曾经在M频道开播之后不久对移动电视的运营提出过一些担忧,现在再来看当初所提到的那些问题,从运营、节目到技术方面移动电视依然没有有效解决。移动电视所取得的市场效果也不让人满意。
为了迎接第一次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突出“绿色奥运”的环保主题,北京的公交汽车纷纷更换车型,公交汽车变漂亮了,车厢里面变干净了,公交车数量增加了,公交车不是很拥挤了。尤其是在国内汽油价格追随国际油价水涨船高,倡导“绿色的出行方式”的今天,乘坐公共汽车出行似乎也不是没有颜面或者不光彩的事情了。因此,乘坐公交出行的人更多了。
2006年5月10日开始,北京执行以IC卡替换纸制月票政策,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与国际接轨了。而且据说如此“正规化”之后,就业人数、公交收入与税收等指标当即有所提高,这后面所隐含着的一些难以公开的事情暂且不论,毕竟改善很多了。
本文的核心还是从运营、节目内容与技术等方面公共汽车上的移动电视广告资源的开发提一些问题。
首先是运营思路与方法问题,北京这样的都市既不缺广告主,也不缺广告受众,更不缺少节目制作的资源,缺少的是充分整合三者之间的资源的良好的运营模式。应该说,移动电视是相当稀缺的资源,更是众多本土与外资广告传媒机构虎视眈眈的市场。北广传媒不管是在节目资源还是市场经验方面,在移动电视的运营中,自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遗憾的是目前移动电视节目与广告资源中,涉及国内与国际名牌企业的实属凤毛麟角,节目形式也鲜有创新,电信企业与SP等电信增值企业一窝蜂地成为2006年夏秋的广告重点,其它行业的广告竟然成了点缀。运营只有在竞争中才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移动电视的运营也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竞争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此优质的项目运营到如此尴尬的程度,确实没有什么可夸耀的。这不能不说是移动电视的悲哀。
这就是运营思路的局限所导致的结果。
假如我们将不同的公交运营公司、不同的线路、不同的车队打散之后,广泛邀请民间与社会机构的广泛参与,并竞标的方式来实际运营,是否会比移动电视目前一统天下的孤家寡人状态做得更好呢?
第二是节目问题:目前,移动电视中所播出的节目,以转播类、交通类与互动类等三种类型的节目为重要组成部分。节目资源与节目形式相对单一而且缺乏应有的创新。
电视资源的直接体现就是节目,尤其是在以内容为王的传媒行业,移动电视也不例外。节目应该是移动电视的龙头,节目编排的合理性是导致招商运营效果差别的根本因素,也会成为运营的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分水岭。也只有引入更开放的市场机制,才会有更灵活的运营思路,并带来更丰富多彩且满足市场需求的节目。
每天10多个小时,全市近两万辆公共汽车,数百万的受众,这些是公共汽车上的移动电视所涵盖的市场资源。但历来资源与负担都是在不停地彼此转化的,假如不加以深入研究,这些资源就会转变成为负担。
比如,在不同的时间段,这些受众的数量与构成有哪些变化?他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心理状态有哪些微妙的变化?不同线路的公共汽车途径的地方都有那些不同,那些地方的居民的消费心理有何不同?乘坐月票通用的汽车、月票无效的汽车、空调与豪华汽车的人在消费观念上有何不同?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变化与不同,而安排统一的节目,如何能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第三是技术问题,任何新产品、新载体的出现与经营创新都是基于完善的技术实现手段之上的。
移动电视以数字传输为主要形式,但目前节目信号时断时续,色彩与图像配比失调,声音忽大忽小,还有不时出现的马赛克,这些都是节目传输中的瑕疵,但就恰恰是这些瑕疵,使得那些即使想观赏节目的观众,也难免会有一种被煎熬的感觉。如此播出效果,再铁杆的“粉丝”都不会继续关注节目,再精彩的节目也是浪费,再有钱的广告主也会吝啬于在这方面继续烧钱。如此就形成了缺少资金来更新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转,缺少节目制作与采购中所需要的大把钞票。技术问题虽然不是每个人都看得到的,但却是媒体运营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分水岭。
尽管如此,移动电视还在迅速扩张。移动电视的概念自2005年起就朝出租汽车、地铁与城铁方面渗透了,俨然是移动的交通工具就有移动电视。那也难怪,既然医院、超市、楼宇电梯都要摆放液晶电视播出广告,并诞生分众传媒这样的新锐势力,移动电视的市场潜力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移动媒体已经成为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尽管移动媒体的运营团队都是高手,但笔者还是要善意地提醒并共勉:
在运营思路、节目内容甚至技术等诸多关键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跑马圈地并非占的地盘越大越好,在谋求发展的同时还是别忘记巩固基础,否则与一直在辛勤地掰玉米的狗熊也没有什么区别。毕竟立足公交汽车是移动电视发展的基础。
贾春宝
2006年6月21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