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第二章《礼》
本章论证人的私心所在是别人的承认——注目礼
第二章 礼
钱途渺茫
注目礼是天
“我”为什么是社会人
“归来去兮辞”
没有注目礼是万万不可能的
“归来去兮辞”(上)
[内容提要]人们常常说“吹牛拍马”,究竟什么是吹牛拍马呢?吹牛拍马的核心关键也就是注目礼,吹牛是吹嘘自己以获得别人的注目礼,拍马是奉承别人以获得别人的注目礼,也就是以向别人注目致礼来获得别人的注目礼。
民以食为地,注目礼是天,“我”之所以步入社会,不图别的,就为别人对“我”注目致礼,向“我”竖大拇指,说“我”了不起。可也有人对注目礼不以为然,甚至以行动来退出社会,这如何解释。——谁?
纵观古今,横览中外,首推陶渊明。咱们先看一下陶渊明的档案,以验明正身。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29岁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复出,任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试用期”未满——不到三个月——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众所周知,文怀沙老人原本是研究屈原的,但却推崇起这位陶先生,而且称“屈原加诸葛亮才等于陶渊明”。像梭罗一样,陶渊明回归大自然过简单生活,做自然主义者;不像梭罗一样,陶渊明没有在周末的时候回家将装点心的坛子舔个干干净净,他是真正看破红尘,而不是暂时隐居——梭罗其实只是在瓦尔登湖畔做了一次自然主义生活实验。为表明自己告别江湖而回归大自然的心意,陶渊明曾写下一大批诗,其中有这样两首:
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离群索居,过自然主义生活,这不是对注目礼不以为然吗?这不是以行动来退出社会吗?的确,陶渊明辞官归故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退出社会,但要分析这里的原因。不是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么?这句诗透露了重要的信息:陶渊明之所以对注目礼不以为然,原因主要是在于他曾经沧海,在官场混了三十年,该享受的注目礼可能都享受了。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句诗也透露出重要的信息:陶渊明对注目礼不以为然的部分原因是在于他认为一般的注目礼质量低劣,甚至有曲意奉迎之嫌,与其受之于心窝之中,不如拒之于千里之外。哪一个人会对哈巴狗摇头摆尾之注目礼认真呢?
人们常常说“吹牛拍马”,究竟什么是吹牛拍马呢?吹牛拍马的核心关键也就是注目礼,吹牛是吹嘘自己以获得别人的注目礼,拍马是奉承别人以获得别人的注目礼,也就是以向别人注目致礼来获得别人的注目礼。
人世间专门有一种人是以吹牛拍马而混生活的,古时候所谓的清客之中即大有吹牛拍马者在焉,中华历来的官场之中也大有吹牛拍马者在焉。笔者在这里要为吹牛拍马者一辩:“我”作为社会人图的就是注目礼,而吹牛拍马则直接围绕注目礼展开,怎么不能够混生活呢?而且不是一般的混生活,吹牛拍马者大多是“肉食者”。
话说伯乐伯马兄弟,伯乐勤劳勇敢办千里马推介交流中心,伯马呢?虽然游手好闲,一无所长,两张嘴皮,但是吃香喝辣,穿华着锦,出入车马,往来老大,不亦快哉!伯马没别的专长,就是能吹牛拍马。
有一天,伯马与一位大佬在一起闲聊,忽然大佬放一屁,伯马问:“哪里响?”大佬说:“是我放的屁。”伯马说:“怎么不臭呢?”大佬说:“好人屁臭,莫非我身体闹毛病?”伯马连忙一边用手招着,一边用鼻闻着,道:“才来!才来!”
这显然是一个质量低劣的注目礼,不知大佬对伯马这一个注目礼意下如何?但陶渊明显然不会对诸如此类的注目礼“感冒”,这就是他辞官归故里的部分原因。就像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哲学家伏尔泰所说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我不屑与之说话的人。既然连与之说话也不屑,那还会屑他的注目礼么?
总而言之,陶渊明既不可学,又不可习,因为他随时随地可以呸别人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毕竟他曾经“阔佬”。如果陶渊明在三十年前就以行动退出江湖,大唱特唱“性本爱丘山”,对注目礼不以为然,那倒是可以学而时习之,至少咱们也应当研究研究。
研究表明,陶渊明并没有真正地看破红尘,恰恰相反,他为辞官归隐大做文章,既是唱《归园田居》,又是赋《归去来兮辞》,又是诗《饮酒》二十首,忙得不亦乐乎——居心何在?孔夫子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8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我,可我心里面没有丝毫的过不去,这样的人才是真君子啊!陶渊明为什么不“人不知而不愠”做真君子呢?
还不是“饱汉不知饿汉饥”能了得下的,陶渊明三十年后为辞官归隐大做文章实在也就是在吸引别人的注目礼,而且算得上是巧取豪夺。哪里是“归去来兮”呢?陶渊明实质上是“归来去兮”——这或许也正是我们今天每个人都知道他陶渊明大名的原因吧。陶渊明虽然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但不得不为注目礼折腰——他也是人,是人就逃不过“我”的手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