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权:新一轮房产调控又将失效
近期,关于“37号文”90平米、70%的争论,一直都是房地产界及房产关注人士争论的焦点。
现在看来,诸多的房开商们又象若干次调控政策的出笼一样,由当初的忐忑不安,变得宽心了起来。因为“37号文”开口子了啊——做出了“根据总量与项目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当地住房调查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当地新建商品房结构比例”的调整。
不过,这口子一开,不由让人增加了暗箱操作、权力寻租、地方找到“正当途径”博弈上面……本轮的调控就难免象以前的若干次调控一样,在刚刚推出就开始失效。
这不,在搜狐·焦点就这次调整的一次调查中,浮出了这么几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关于70%比例采取总量与单个项目相结合的方针,有53.53%的人认为操作障碍加大、整体调控效果会缩水;关于套型结构比例落实到具体项目,49.81%的人担心存在暗箱操作空间;有69.16%的人对本次调控的看法是“政策雷霆出击,后市执行乏力”,效果有待观察。
在政策不断推陈出新、房价继续飙升的背景下,这反映出了民众对房地产调控严重缺乏信心的意识。随着民意继续沸腾、新政行将失效的执行,中国的房地产商们将会在民众的翘首以盼中,继续过着较短时间内高频率迎来一轮又一轮心惊胆跳的日子。尽管心惊胆跳之后,仍可能是歌照唱、舞照跳。
不过,仅仅说本轮调控“刚刚推出就失效”是不完全的。从“90、70%”及更早一些的调控政策来看。其实不少政策的失效,不仅是执行环节出了问题,制定政策的环节也有问题。换句话讲,调控政策还没出笼、还没公示,就开始失效。
显然,政策制定部门每每在调控失效后,全部将责任推给负责执行的部门及地方,是站不住脚的。即使不被人骂,也得煽煽自己的耳光反省一下。
就拿本次的政策来说,简单的“90、70%”,就将主流需求120平米以上房子的众多地县级城市和一、二线城市放到了一个平台上;就将一、二线城市的城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及远郊进行了等同;就将北京、上海、广州和兰州、长沙、南宁、昆明打包放在了一起。甚至,连一个建筑面积也非要说成是“套型建筑面积”。
任何对市场规律及现实了解缺乏的决定,都可能是代价不菲,并难免给执行添堵的。
当然,外行人做内行事,也并不是不可以。比如整合资源让更专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做;提高自己——既是讲,关键看你怎么做。
一次次调控政策失效等等方面的教训告诉我们:中国需要这般服务国民及经济的部门。
其实,这种需要又何只是房地产业呢?
当然,失效不等于无效!
最后,提前分享一下书稿《少反错的管理》/《管理如何少反错》(名未终定)中的一点相关内容——
在我生活的城市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
交通管理部门心想交通规则都讲了几十年了,行人们也应该习惯了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的规矩,路中间的隔离栏应该可以退休了。于是,就在市中心的某条路上撤除了一段隔离栏。
但是,两天后,交管部门就不得不再次将隔离栏装上。为什么?到路对面去,走斑马线还要两百米,横穿过去只用走三、四十米。
只要能够少走几步路,什么规矩不规矩,许多的人都可以把它们抛到一边。而这些横穿马路的人,里面既有进城务工的农民,也有城市里的居民;既有街头的小贩,也有高级知识分子、高级白领。上海不就出现过一位女硕士横穿马路被重罚的事吗?
这说明了什么?只要有空子可以钻,就有人来钻,哪怕你把规矩很完美的订立出来了,也有人乘你一个疏于防备,就违规。况且,其中还可能存在一些并不知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