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忧思录


 

 贺华

   从学校毕业快5年了,每每回想起做学生的那段日子,有快乐也有忧伤,有得也有失。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缺甚么?我认为缺的是人文关怀,这个人文关怀不是指在教学课表中安排几堂诸如中国文化、艺术修养、音乐欣赏等课程就可以的事情。人文关怀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看待人生、如何面对挫折。在我们的普通本科课程设置中总少不了这几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学生们在学完这些课程后能学到什么呢?什么也学不到,有一位高校领导曾感慨“上一届领导人,换一届教材”,这些课程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只是熟记了那些条条框框的结论。社会在变迁、时代在进步,我们的学生还在背诵那些一考试完就忘掉的结论。我建议取消这些课程,将这些课程浓缩为一系列的专题讲座,由学校组织教师讲,听完讲座后每人写一篇小论文。采取这种办法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这剩下的时间我建议高校为本科生开设如下课程:

  (1)《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在一些高校是作为选修课开的,学生通过学习这一门课程,可以了解有关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是一门很实用的课程。

  (2)《自然辩证法概论》,此课程在中国是给研究生开设的,我们编一本适合本科生的自然辩证法教材,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学习辩证法的思想.这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进一步深造还是走向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

  (3)《哲学通论》,让学生真正学到能启迪智慧的哲学思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今中外的一些哲学家的基本哲学思想,这当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让学生在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在英语学习方面,取消四、六级考试;取而代替的是一种适合不同水平英语学习着的水平考试,并将这种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坚决反对将英语考试成绩和学位证挂钩。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客观上要求人们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不需要强迫。全中国的人们被迫学英语,大部分人的英语还没学好,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如果英语考试制度不合理,迫使大学生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学英语上,这无益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这种制度的危害性不亚于过去的科举制度。

  至于中小学教育,那时应试教育的温床,我们的教育不是要是选拔有智慧有思想的人而是考分高的人,有才华的人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一个个惨遭淘汰,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为甚么没有思想家的原因。

  教育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日本这么一个小国,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已在全国普及小学教育,而我们中国呢?


  中国的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都贯穿着一种结论教育。所谓“结论教育”就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或答案,特别是在文科的课程中,例如中学的历史教育,我们翻开现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所有的历史事件都给出了“定论”,学生所要做的就是背下这些条条框框的结论,才能在考试中答对这些得分要点,如果那位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出一个观点,就和标准答案不一样了,就要被扣分。如果我们国家的学生就这样一代一代背下去,我们的民族将会是一个不会思考的民族。中学背完了大学接着背,大学毕业后全忘光。这是教育制度的悲哀!

  一个会思考的人才会懂得如何去创新。近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有人认为是中国的汉字太难学,不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这些人主张全盘西化,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有人认为是国体不行,要在中国实行变革,走资本主义道路。
不管怎样,教育都寄托着一个民族的希望,一个教育落后的国家,它的经济能得到好的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