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长江之鸡足山


 

“鸡山一柱独擎天,九折摩云到绝巅”。鸡足山,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畔, 地处宾川、洱源、鹤庆、永胜四县之交。因山势背西北而面向东南。状如鸡足,故得名“鸡足山

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登上鸡足山,第一次住了一个月,天天出游,还未游遍全山;第二次住了近四个月,编撰了《鸡足山志》,把鸡足山的东日、西海、北雪、南云称为“绝顶四观”,对这“四观”赞赏备至,认为这四观,得其中之一便可算奇绝,四观全备,不但可以为鸡足山之首,也可算海内之冠。(观之有四……四之得其一,已为其绝,而况乎全备者那,此不特首观山。实首海内矣)。《云南通志》则把鸡足山与峨嵋、九华、五台、雁荡相伯仲,合称“天下四大名山”

鸡足山,总面积约五十平方公里,因其山形似鸡足而得名。全山共有四十座奇岭,十三座险峰,三十四座崖壁,四十五个幽洞,泉潭百余处。山上峰、岩、洞、台、岭、梯、谷、峡、涧、坪、林、泉、瀑具佳;庙、寺、殿、庵、院、塔、桥、阁、亭、堂、关、轩、门齐备。古木奇花,珍禽导兽,分布其间,颇有灵山遗风;骚人墨客,学者名流,慕名而至,抒发所见真情,著名画家徐悲鸿在鸡足山留下了“奔马”和“鸡、竹、山”的墨迹。每当凌晨站在天柱峰上,东观日出只见东方天际渐白 ,星斗初稀,继之,泛出桔黄,云表镶上一道金边,如拥霓旌。在旭日光芒穿透下,大地开始复苏。接着,一轮火球在绚丽的彩霞簇拥下,从云锦彩带中缓缓而出,仪态安详,雍荣富丽,鲜艳而不剌目,温馨而又娇媚。这一瞬间,红光泛白,彩霞隐退,群山浴辉,峰峦参差,村落朦胧;这一瞬间,四方几百里,上下数千年,一切都仿佛在放飞的意境中升华……于鸡足山绝顶南观彩云,但见:百里之间,山峦起伏,云萦雾绕,朝辉夕阴,气象万千。那云有时象鹅毛,悠然飘荡在峰峦林壑;有时如鱼鳞,星星点点,闪闪烁烁,游弋点缀在蔚蓝的天穹,泼洒湿漉漉的灵韵;有时似绵羊遍地,来来去去;有时如波涛汹涌,澎湃奔流;有时化为五彩图案,象大海里的帆船,悠来漾去,象神话中的仙女,飘飘悠悠,追逐嬉闹。鸡足山绝顶之西,高原明珠洱海静卧万山群壑之间,波光粼粼,碧蓝如玉,在夕阳辉照下,如珍珠散落玉 盘;苍山十九峰如屏而列,巍巍峨峨;构成一幅壮美的“苍洱大观图”。苍山顶,积雪皑皑。夏秋雨后,玉带云横锁点苍山腰,翠白相间,七彩交织,倒映水中,更显秀美。海边,三塔隐隐,村落依稀;海里,白帆点点,静影沉碧,好一派西观苍洱临巅北望,一山如屏而列,绵延数十里,雪贯四时,莹洁如玉,长舞似龙。此为丽江玉龙雪山,相距百里,却似近在咫尺;云雾缭绕,寒气袭人。仿佛一条玉龙静卧在起伏不平的山峦间,洁白无暇,一尘不染,阳光照耀其上,皑皑放光,灿目耀眼,北眺玉龙,此时此景,人世间能有几处?鸡足山除了“四观”,另外还有“八景”。其一是“天柱佛光”。在夏秋时节,雨过天晴,天柱峰四周云雾绕绕,偶有七色光圈在峰顶出现,僧人称之为“佛光”。这是由于阳光折射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其二是“华首晴雷”。华首门位于楞严塔西南的绝壁之中,“门”宽20余米,高4O余米,中有直裂石痕,犹如紧闭的门缝。中间有“石锁”高悬,两边犹如一道大石墙。由于华首门居高临下,其山如一堵巨大的屏风。在夏秋季节,此处晴日当空,而远处雷雨交加,隆隆的雷电声波传来碰到大石壁后,就会产生回音,如雷声轰鸣,故称华首晴雷。其三是“苍山白雪”。苍山顶终年白雪皑皑,阳光下晶莹耀眼。特别是隆冬时节,十九峰顶洁白婉蜒,半山腰云飘雾裹,犹如白龙腾于云中,妙趣横生。其四是“洱海回岚”。在早晨日出之际,洱海波平浪静,水面上升腾起一层如轻纱般的水汽,微风吹拂,飘缈蒸腾,使苍洱风光更增一层朦胧之美。其五是“万壑松涛”。鸡足山及四周,由于历代的保护,至今依然是一片原始森林,在金顶俯首四顾,到处只见郁郁葱葱,绿浪翻腾,尤其是万松岭一带,林木遮天蔽日,大风吹来,波涛翻滚,汹涌澎湃,令人心旷神怡。其六是“飞瀑穿云”。鸡足山上有大小瀑布10多处,在祝圣寺西南一里的玉龙瀑当推第一。瀑布高60余米,宛如珠帘挂于崖壁,其间常有云雾缭绕,蔚为奇观。其七是“重岩返照”,也叫“岩回流丹”。每当夕阳西下,晚霞灿烂,在罗汉壁与九重岩之间,原本是青黑色的石崖,顿时被映成燕红,草木亦为之改色,游人往往赞叹不已。其八是“塔院秋月”。在文笔山麓,有尊胜塔院,院中有20余米高的白塔一座,与天柱峰的光明塔遥遥相望,每当月明星稀,月影移到光明塔西面时,明月、光明塔、尊胜塔连成了一直线,其时四周山林皆隐于黑暗之中,谁有明月下的双塔更显其雄伟壮丽。

鸡足山不仅风景奇秀,而且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传说,当地沙址村的主庙居住着鸡足大王,他是鸡足山的山神,统治着整个鸠足山,后来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迦叶,抱金褴袈裟,携佛牙舍利,来云南宣扬佛法,鸡足大王不肯相让,二人斗法,结果鸡足大王败逃山下。据玄臧《大唐西域记》载,“迦叶承佛指住持正法,结集至尽廿年,将入灭定,乃往鸡足山”。因而,从佛教鼎盛时期的唐代开始,到封建王朝臭气覆没为止,名尼高僧,相继卓锡鸡山,筑庙建寺,宏佛扬经。兴盛时,山上寺庙,开成发寂光寺、祝圣寺为主的108座寺庙,僧尼达二三千人。香烟缭绕,经声不绝。鸡足山成为佛教圣地。

沿着弯曲陡峭的山路,拾级而上,水声潺潺,鸟语阵阵,松风徐来,清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在途中,领略“瀑布穿云”之后,再翻过一座山头,便是规模宏大的祝圣寺,茂林修竹,古树参天,好一座古朴幽静的处所。祝圣寺原名迎释寺,又名钵盂庵,明嘉靖年间陈流钊建。万历5年(1577年),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任姚州知府,游鸡足  山时住钵盂庵,并著有《钵盂庵听经喜雨》、《念佛堂答问》、《二十分识》等诗文,后人曾经以《李卓吾先生谈禅楼》作为纪念。  清光绪年间,虚云和尚扩建寺院,立十方丛林,开禅接众,恢复迦叶道场。同时,虚云又亲自在国内外募化功德,敛积建筑资金。这座寺院,得到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恩赐,除钦赐《龙藏》外,还御赐紫衣、钵具,玉印、锡杖等,同时对迎祥寺加赠名为“护国祝圣禅寺”,封赐主持虚云为“佛慈洪法大师”之号,使祝圣寺的地位得到显著的提高,凡来鸡足山的中外佛教徒,必到祝圣寺朝拜,以参观一下御锡法器为荣幸。走进祝圣寺的大门,首先看到的是月牙形的放生池。建放生池的目的在于希望朝山者广积功德。放生池之间为镇宝亭,也叫八角亭,佛教修行有“八正道”之说,即按八道修行就能从此岸到彼岸。八角亭正对的照壁上绘有《鸡足山全景图》,从中可领略佛教圣地鸡足山寺庵的全貌。由下朝上走过八角亭,右边的大石为云移石,相传当年修建祝圣寺开挖放生池时见此石不可动,虚云大师便发功将此石移到现在这个位置。经过云移石,正对的就是两棵高大的柳杉树和天王殿。庄严的天子宝殿,大门上悬挂“祝圣寺”贴金匾额。两侧哼哈二将,进门两旁有四大天王,中间神龛内供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后面是护法韦驮。大雄宝殿是寺院建筑群的中心,气派雄伟,富丽堂皇,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殿角上翘的王楹宫殿型建筑。屋顶长脊中间有宝鼎,两端为斑鳌。所有飞檐、斗拱、门、窗,均出自大理、剑川等地的白族艺人之手,雕凿精致、造型美观。檐口高悬孙中山题的“饮光俨然”,梁启超题的“灵岳云辉”,赵朴初题的“大雄宝殿”二块金字大匾。大殿矗立院中,四周础石栏杆,殿前两旁则是钟古楼。大殿内塑释迦牟尼佛像,迦叶、阿难侍立两旁,座前供有坐式和卧式汉白玉佛像各一尊。玉佛来自缅甸,玉石晶莹洁白,状若凝脂,雕凿艺术精堪。大殿四周塑五百罗汉,分上中下三层,模仿昆明筇竹寺罗汉塑像,彩色汉装,喜、怒、哀、乐俱全,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大殿后面是“藏经楼”,保存着寺中珍贵的文物和名家字画。楼的前后都有走廊。楼下是“雨花台”,为佛教讲经说法处。当年高僧虚云、太虚、自性等曾在此台讲经说法。东廊是“碑林”,集中了山中寺院现存古碑;西廊是“功德林”,铭刻着修复寺院时捐资者的姓名。东西两边厢房有四殿、四堂。四殿即祖师殿、药王殿、地藏殿、伽蓝殿;四堂即禅堂、斋堂、客堂、云水堂。此外,还有方丈室、静室,僧舍,为香客住处。内外庭院有长廊、曲径、洞门、花圃、茶座等。院内花木繁茂,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离开祝圣寺,可以从放生池正对着的前后大门的门楣上,读到“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的一对合联,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况味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