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脑权》一书出版已经六年了,我发现,有很多人读了这本书,而且在引用,这里,搜集了一些例子,与大家分享,其实,有些还挺好玩的。
2000年7月,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制脑权》(责任编辑是鞠景先生)一书,该出版社这样向广大读者简介《制脑权》: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全球技术、经济、金融和市场变化最新动态的阶段性成果。作者根据所掌握的大量事实,经过长期比较研究,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检索互联网上有关各个专题的最新资料,以独特的视角,研究21世纪人类面临的人才问题和相关问题。作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制脑权”概念,即在全球的经济竞争中 掌握了知识与智慧,人才与速度。就掌握了“制脑权”的机遇,从而就可以在竞争中获胜创造财富。对于进入引世纪的人类而言,了解争夺“制脑权”这样一个既成事实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刻不容缓。
张有会指出:当今时代,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的数量和创造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失去了人才,谁就会在发展中落后于人,谁抓住了人才这个关键,谁就抓住了加快发展的竞争核心,谁拥有了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够在竞争中争得主动,赢得未来。为此,世界各国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通过掌控“制脑权”,占领发展的制高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人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稀缺的资源。全国各地相继提出了人才强省、人才强市战略,并出台一系列引才聚才的重大举措。北京提出要建设“人才之都”,上海实施了“人才高地战略”,广州推行“零门槛”引才措施,宁波提出建设“人才港”,这些都标志着争夺人才已经呈现出白热化的趋势。(张有会,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为建设现代化津滨新城区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大连大学文化博物馆综合展厅说明词直接引用《制脑权》一书的原文:人类已经进入争夺制脑权的时代。这是一个争夺制脑权的时代。知人善任,建立起人才成长的组织和机制,构成微软公司取胜的秘诀。比尔·盖茨常常感慨,“与一帮天才在一起工作,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大连大学文化博物馆综合展厅说明词的作者是大连大学党委工作部)
周沁和金伟忻在分析一家药厂物色高层次人才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写道:聚“知本”,抢占自主研发的“制脑权”。高层次研发人才的缺失是中国制药企业普遍的生存“软肋”。然而,恒瑞却向人们展示出不凡的实力:公司已先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药物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等联合创建5家创新实验室;与4位院士、20多位教授、博士“牵手”开发新药;近年来还与上海医科院、北京医工所、天津药研所等十几家科研机构签定了开发协议。与此同时,企业内部也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
一位作者在评价《脑内出血》一书时写道:新世纪中,脑的研究、脑科学(神经科学)的发展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脑权”作为新世纪特征之一,对脑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无论是实验室里的脑机理研究,还是脑专科临床中的疾病治疗,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以技术创新为内涵,全方位地渗透、顺延和扩展。制脑权概念被用来反证治疗《脑内出血》,可以说,这位作者引用得恰倒好处。
人类进入21世纪,发挥人的智力资源成为全球各国、各企业的共同课题,谁在吸引人才,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创造人才方面走在前列,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正因为如此,在全球各国之间,各大城市之间,跨国公司之间,乃至一般企业之间展开了越来越激烈的人才争夺大战,一场崭新的制脑权争夺战。我们还将看到在这些主体之间会展开更加激烈更加精彩的竞争;为了吸引人才,各出奇招;因为答案是:未来人才争夺战,得人才者得天下。(引自:“知识经济就是人才时代”)这位作者完全照搬了我在“进入制脑权时代”一文中的分析和叙述方式。
还有一位作者这样阐述他的观点: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科技的全球化,必然促使其活的载体——人才在全球范围内交往更加频繁,竞争更加激烈,各跨国公司、各个国家的人才战略之高下对于其能否竞争取胜显得格外重要。众所周知,在世界军事战略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影响深远的“制海权”时代,“制空权”时代,如今,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世界将进入“制脑权”时代。谁拥有了地球上最多最有智慧的头脑,并能发挥其智能效用,谁就占领了决战制胜的制高点。客观形势要求我们以全球化为背景,对制定人才战略问题进行深入一步的思考。世界已经进人了“以智取胜”的时代,提高全民族的智力水平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高低,“开发人才资源”应该成为一条基本国策。(参见,以全球化为背景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
一位从事新闻工作的学者写道:美国不止一届总统说出过类似的话:在宣传上投入1美元胜过在军事上投入5美元,可见他们对意识形态渗透的野心有多大。一位美国总统曾给“美国之音”批了25亿美元,其险恶用心是不言而喻的。西方国家对社会国家的空中入侵是不遗余力的,“制脑权、制新闻传播权”是争夺的焦点!我们决不能放松对西方国家靠意识形态的渗透进行“和平演变”的警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和平演变”是不惜财力的,美国不止一届总统说出过类似的话:在宣传上投入1美元胜过在军事上投入5美元,可见他们对意识形态渗透的野心有多大。一位美国总统曾给“美国之音”批了25亿美元,其险恶用心是不言而喻的。西方国家对社会国家的空中入侵是不遗余力的,“制脑权、制新闻传播权”是争夺的焦点!(参见:帅帅的阿来,牢牢把握住“制脑权和制新闻传播权”)
音乐家也在引用制脑权概念:21世纪被称之为争夺“制脑权”的世纪,如何开发大脑能力就成为永恒的主题。匈牙利的生理学家罗赞罗夫的研究表明:“声音会使大脑更活跃”。美国生理学家托马蒂斯(1991年)的研究证实:脑波85%的能量是由声音引起的,听力严重不协调的人,会丧失大脑能量的35%,右耳负责接收信息,左耳负责辨别声调和情绪,当只有左耳起作用时,通常会感到学习困难。将生理学家研究的成果综合,可得出如下结论:音乐可激励大脑的感情中心,而人的感情又与长期记忆有紧密的联系。因此,音乐可变短期忆为长期记忆,增加情绪的饱满度、保持注意力、缓解压力、增加创造力和想像力。所以,一个人在学习或工作时,如有适宜的背景音乐,特别是平静或欢快的古典音乐,被证明是一种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的科学方法。雨果在总结人才培养的经验时,曾指出:“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达尔文说他“至少每周都要听音乐。这样,我脑中那些已经衰弱的部分就可以保持它的生命力。”莫扎特音乐是世界上最好的健脑音乐,极有益于人,特别是对人的思维能力发展更有特殊意义。有人当面问过爱因斯坦,死亡意味着什么?他回答说,“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参见,音乐、莫扎特与学习效率)
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位推销核桃的商人居然也引用了制脑权概念。信息时代——是继“制海权”、“制空权”之后的世界“制脑权”时代!核桃作为营养方面的“战略基础性”农作物,除建立高产经济林外,应在各地建立适度的环境林,特别在中国西北、西部新疆地区(核桃的古代产区?),这种具农业特色、与其它树种混植的环境林在净化环境的同时,将成为编外的战略性资源储备、粮食储备。如果将来有一天,中国的荒山、荒地在长满生态林的同时,也遍布一定的农业林(核桃、枣树、栗树、柿树……),那么,秋冬时节,中国土地上走到那里,都有食物可拣食,同时,因林地增多,干旱减少,自然粮众多,国人将不再忧虑饥饿问题。人体精力集中于科学、智能、文化的发展,中国会上升入一个“新的发展层次”!
作为“制脑权”概念的提出者,每当发现有人引用这个概念时,就有一种愉悦感,有的人这样看,有的人那样看。都有他们的道理。(写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