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北大海外学者反驳丘成桐”不值一驳


华裔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炮轰北京大学,指出“北京大学引进的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北大是以虚假的‘引进全职教授’骗取国家数以亿计的教研经费。”

近日出版的《环球时报》试图回应此事,却答非所问,引述的所谓“北大海外学者反驳丘成桐”更是不值一驳。

丘成桐指出的是“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有的所谓全职教授,应当来3个月,结果实际上只来了一两个星期,做一点儿二流的研究工作,却拿走不少于100万元的一流年薪!”等等事实和现象。

当遭受外人质疑时,任何一个机构都必须有给予公众知情和回应公众疑惑的义务,这是信息时代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误解的基本常识。作为一所全民的知名学府,北京大学理应及时详尽的公布这些学者名单、工作时间、薪酬标准,拿出负责任的态度接受媒体和民众监督。但是,北京大学不仅回应缓慢,而且公布的数据根本不足以说明问题,网友质疑其“答非所问”正是为此。

作为被聘用的北大海外学者张有学先生,竟然动辄拉来“麦卡锡时代的闹剧”予以评价,文革架势让人吃惊。且不说“莫须有”的帽子扣得如何,仅就拿“如果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攻击哈佛大学近十年招的教授大部分都不够资格,哈佛会不会为了证明自己而公开所有教授的资历、工作时间、成果和工资?”与当前的北京大学出现的状况进行类比而言,也实在是大错特错。

且不说北京大学引进人才(专兼并顾、以兼为主)与哈佛大学聘任教授(专职)的差别,仅就二者实施的程序而言,北大有哈佛那么有序透明吗?哈佛聘任教授的审查机制在前,而北大公布的所谓海外人才引进机制——任何人都需要经过申请、推荐、专家委员会评审以及经学校或国家批准等程序——这些除了原则以外什么都没有的程序能够称为“完备的机制”吗?那为什么北大出现了“冒牌货”至今没有说法?为什么北大外聘教授的网页数据出现变动呢?

丘成桐教授反复强调,这不是私人恩怨。而张有学教授竟然接着说,“他敢肯定丘成桐教授的心意是好的”——多么的煞有介事。

“他也听说过一些长江学者工作时间不够的小道消息”——是小道消息吗?我们又能够相信小道消息吗?

“但他认为,这样不拿出具体事实而打击一大片的说法既不负责任又有欠厚道”——能够拿出具体事实的应该是北京大学和张有学先生,但是拿出来了吗?丘成桐教授指出的这一现象目前普遍存在全国各个高校,否则,如何引起那么大的反响?自己不反省反而怀疑质疑者的道德,让人反而怀疑张有学先生是否为“既得利益者”了?

“他强调,打击一大片不会帮忙,甚至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说,以后国外学者们到国内短期或长期工作会更犹豫;北大和国内其他单位引进人才将会更困难。”——此种论调多么下作,不能说明问题,就开始拿“国外”吓人。国外的学者怎么就受影响了呢?难道他们希望国内学术腐败欺诈盛行,自己渔利?这样的学者我们不要也罢!

“我觉得国人需要减少内斗。我劝大家还是多支持一些愿意在国内工作的学者。”——为了国家利益,这样的“内斗”越来越多才好呢!而且,真正愿意在国内工作的学者我们当然支持,但是,要有真才实学(而不是混个文凭)、要不“忽悠”我们人民的血汗钱(要真正回来踏实研究而不是脚踏国内外两只船、利用假期牟取人民币)、要对国家发展有利(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置国家根本而不顾)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