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企的明天在哪里


主持人:    赵延

特邀专家: 中国著名经销商问题研究专家   潘文富

          中国著名营销专家             杨兵

          中国著名实战派营销策划专家   崔自三

主持人:前不久,国家商务部与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联合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商务新长征,品牌万里行”活动。他们提出了一个震撼全国人民内心深处的口号: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扩大我们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还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争取到2010年,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有10家,并号召全国人民一起,为了这个目标努力奋斗。这一口号的提出,首先从表面来看,已经表明我国高层政府已经强烈感受到了“中国创造”的重要性,更深层次的,则反映出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压力,身处纵深改革浪潮中的我国企业,他们的压力与责任可见一斑。

具体到我国酒企,面临的压力更为巨大。就拿我国销售额最高的五粮液来说,一年100多亿元的总量,不及世界500强企业之“皮毛”!然而,就在这样一个事实面前,我们却又看到,这些自认为资金相对充足的酒企并未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反而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怪圈:五粮液不但大举进军葡萄酒业,甚至涉足汽车制造业;拥有国酒之称的茅台则大肆开发保健酒……如此以来,我们不仅要反思,究竟我国的酒企是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还是坚持拥有“国粹”之称的白酒之路?在亲眼目睹只生产可乐的可口可乐公司以及仅生产剃须刀的吉利公司便走向全球的国际企业之后,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再深一层的讲,我们又要反思,中国的酒企为什么走不出去?原因何在?该如何解决?能否如同啤酒企业一样,通过市场置换来解决?(比如茅台与人头马置换)另据笔者了解,作为我国老八大名酒的汾酒,在日本以及韩国一直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它却也遭遇着难以扩大的难题?无论如何,汾酒还是勇敢的跨出了第一步,它能带给我国酒企的启迪是什么?而它所遭遇的问题又该如何提防?恳请两位谈谈自己的看法。

潘文富:凡事总是有个原因的,政府高层为什么在近期突然发力,提倡要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因为环境变了,经济形式变了,放眼世界,当前的主导经济形式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最大特征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将决定经济发展速度和收益,这是大势所趋,而我国当前的主导经济形式却还是资本经济,这方面,我们已经落后了。再拖下去,我们将会落后更多,时不待我,所以,必须加紧对知识产权的强化,大家留意一下近半年来的新闻联播,不难发现,有大量的篇幅是谈到知识产权问题的。

再联系到酒企,酒企的老板们还局限在强调资本的思维模式中,强调固定资产的拥有量,强调产能,而普遍忽视了一个问题,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却还在固守旧有的经营模式,也就是强调资本式运营,加上国人特有的地盘膨胀意识,不喜欢做专做精,而热衷于做宽做广。再者,即便是这资本运营,酒企老板的手段是也非常落后的,要么是依靠自身的原始积累,要么是试图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要么涉足新行业,再挖个几桶金出来,其实,这些方法早以落后,获取大量的资金注入的快捷手法应是吸引国际投资商,这些国际投资商除了有资金注入的功能外,还具备企业市值评估,战略部署评测,横向资源借力等诸多功能,与国际投资商的合作,不亚于接受了一次整体性的整顿和翻新,在国内当前发生较大变化的行业,都有着国际投资商的介入,这些外来资本已经在推动许多的行业变革,但是,大家注意到一个状况没有,现在国际投资商在中国的啤酒行业已经多有动作,但却一直没对白酒行业所有动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商人不会把钱投到一个他不熟悉的行业里去的,中国的白酒文化是中国独有的,底蕴深厚,也很复杂,远不如啤酒那般简单,老外们很难搞明白,再者,中国的白酒厂大多在较为偏僻的小城市,沟通和信息传递方面都存在不少障碍,这也进一步的阻碍了酒企和国际投资商的接触与沟通。换个角度来说,也就是因为酒企的老板们与国际投资商的接触少,所以缺乏了很多国际化的运作概念,只是困守在这一亩三分地里来回折腾。

再具体到这个国际市场的问题,谁都知道这走出国门天地宽,有更多的银子赚,但是,这不是想出去就出去的,在商业领域,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关键是这解决成本,这走出国门是需要大量成本的,成本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风险,并且,单一企业的实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单枪匹马杀出去,成活率很难保证,再者,开发国际市场,培养国外消费者,除了经济成本外,还有个时间成本,这究竟要耗费多少时间,谁也没个准,往往有可能是市场刚有起色,可自己已经熬得灯干油尽,只有眼看着后来的酒企轻松在已经打好基础的市场大施拳脚。作为商人,谁也不愿意干那种自己栽树,让别人乘凉的事。

    面对国际市场,单一企业自身的力量是很单薄的,单枪匹马杀出去不亚于找死,这就需要政府出面来进行整合,整合各酒企的资源,以及政府自身的资源,形成政商结合,合力进行国际市场的开发。

杨兵:首先单从理论的角度来讲,类似于五粮液、茅台的这种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就是错误的。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多元化发展,尤其是跨行业发展,都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情,稍不留神,就有覆灭的危险;再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自五粮液先后进入汽车制造业、房地产业以来,到今日的发展状况就可以毫不费劲的看出,他的这一举措也证明了自己的失败。多元化发展有一定的规则,作为我国最为传统的白酒行业,它的盈利模式本身就比较传统,只是简单的继承了商品经济的货物交还原则。放眼世界500强企业里面的各食品企业,都没有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可口可乐只是单纯的生产与销售饮料,诸如可乐、雪碧等等碳酸饮料,而没有去生产方便面。

我认为,我国的酒企如果只是单纯的依靠白酒,使很难在短期内进入世界500强的。上面主持人已经谈到,就即使是我国销售业绩最好的五粮液,也不及世界500强的“皮毛”,但依靠我国深厚悠久的白酒历史文化,却可以将我国的白酒企业送进国际市场的大门。可口可乐是美国文化的代言人,中国白酒本身就是中国文化一个特殊的载体,所以,当中国文化正式走进国际市场的那一天,也就是中国白酒打进国际市场的那一刻。我国的白酒企业,只有通过酒文化这一突破口,充分利用国外华人的影响力,借助于同根、同源、同文化的亲和力,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宣传,再通过各种大型文化活动等方式,影响于带动华人周围的人群,建立一块进军国际市场的“根据地”。另外,既然麦当劳、肯德基等都能根据中国人的口味不断开发出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新产品,那么,我国酒企业为什么就不能根据国外市场的需求,开发出相应的产品来呢?与其花那么大资金与精力去做其他产业,何不充分利用自身现有资源,继续作大作强呢?我们衷心地期待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那一刻,因为那也是我国白酒企业正式吹响征战全球号角的瞬间。

崔自三:我个人认为,一个酒企强大的品牌力得益于数十年如一日的深厚积淀,就如国外闻名遐迩的法国XO,国内的茅五剑等,他们价值连城的品牌张力,让其他的企业难忘项背。但近年来,随着WTO在我国的日益深入,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竞争形势的急转直下等等,中国的酒企却耐不住寂寞,纷纷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他们不是投机取巧,便是盲目发展,使国人对中国酒企的现状产生出“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无奈与忧虑。

    当前,中国的酒企可谓面临“内忧外患”,然而,就在这样的威胁下,却出现了诸多怪异现象:诸如:拚价格、玩促销、玩品牌等等,而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却是朝三暮四思想在作梗。中国的酒企之所以长不大,或长大了常不了,很多时候都跟酒企经营者的短视有关,他们是跳跃性的思维,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他们茫然无措,于是,他们往往容易改变主意,不断地尝试或改变经营方向,难以真正地坚持自己的主业,最终使自己难以成为行业的“专家”,而使自己做不强,做不大,正如上面主持人所言一样,我们没有看到五粮液的精耕细作,却看到了他大举杀入汽车业的队伍中;我们没有看到茅台继续自己的“国酒”之路,在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下大力挺进国际市场,却听到了他不断叫嚣着保健酒的声音,如此种种,举不胜举。

中国酒企的经营误区因为企业的不同不一而足,但发展的不理性,是让他们步入众多“雷区”的关键原因,并深受其害,中国的酒企只有明晰了这些误区,品牌打造才有根基,才能真正地打造出百年品牌。

中国的酒企要想摆脱浮躁症,从而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路子,就必须基于以下战略考虑:

1、回归竞争原点。中国酒企在经历了大规模的价格战、促销战、渠道战等等资源消耗战后,应该走上理性竞争的轨道。那就是建立在以产品为核心的竞争层面上,即回归竞争“原点”—产品竞争。中国的酒企只有以产品为最终的竞争武器,才能抛弃急功近利,才能真正地在产品研发、市场需求等方面下大功夫,才能为品牌打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立长远的战略规划。国内酒企要想角逐世界500强,从而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必须树立长远的战略规划,不为一时的利益而心动,任何时候的利欲熏心对于品牌的打造都无助于补,都会损伤品牌“元气”,并有可能导致功亏一篑,因此,国内酒企应该建立百年大计,把品牌提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只有如此,酒企才能做好自身修炼,才能真正地做好品牌。

3、品牌力永远是核心竞争力。中国自市场经济以来,所经历的经济时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政经时代、产经时代、财经时代。政经时代成功的因素是时机、政策、关系、地域、人力等;产经时代成功的因素是产品、质量、数量、管理、能源等;而现在是财经时代,成功的因素是资本、品牌、知识、创新、整合等等。因此,未来的酒企要做到品牌化生存,酒企经营者要从意识到行为都要做彻底地调整。

4、创新思维模式。现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酒企的经营者必须创新自己的思维模式。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作为酒企的经营者更多地要站在系统思考的角度关注企业的未来出路,善用逆向、发散性思维,不因循守旧,不墨守陈规。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寻找适合企业发展阶段的运作模式,酒企只有与时俱进了,才能不被市场经济的潮流所吞没。

5、“打包”营销。中国的酒企要想真正地走出国门,放眼世界,还必须要学会“借力使力”,象哈药集团那样整合资源,发挥合力,象汾酒那样勇于走出去,打出自己的形象来,把中国酒的名声打出去,这就需要“打包”营销,一个企业的力量和资源是有限的,但多个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塑造国酒形象就相对容易得多,中国的酒企要摈弃“窝里斗”的陋习,企业家要象温州商人那样,善于“抱团”,通过“打包”营销,中国的酒企才能化弱为强,才能真正地实现打造品牌梦想。

中国的酒企现在处在整合的阶段,面对强敌入侵以及行业的大浪淘沙,酒企必须苦练基本功,中国的酒企只有立足于产品,实施资源聚焦,发挥产品及营销的裂变效应,品牌打造才能不成为一句空话,中国的酒企才能真正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来。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专家深入透彻的分析。经过两位专家的分析,我们不仅找到了问题的根,更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从他们的谈论中,我们不仅听到了作为一个专家对次问题的透彻分析,更感觉到了作为一个国人,表现出对国有品牌的焦患与担忧。五粮液、茅台、剑南春等等,他们的未来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它已经成为国人所共同关注的话题。多元化发展,他们的成功与否,不仅需要市场的验证,更受到所有国人的关注。对此,我们暂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