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等顶尖经济学家们的博客生活


(有删节)  

 

  经济学者与Econobloggers——我曾好奇于美国一些大牛经济学家的博客生活。加州伯克利分校的Delongdelong.typepad.com)教授每天会花90分钟泡在博客上记录随心所想。诺贝尔获得者、社会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芝加哥大学教授,研究家庭经济学、法与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等,国内商务印书馆印有其19871991年版的《家庭经济学》)和同在芝大的法律学教授理查德.波斯纳(Richard Posner)2004年开始两人合伙搭建博客站becker-posner-blog.com,记录他们瞬间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再看看哈佛的天才曼昆(Greg Mankiw,曾担任小布什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其大名鼎鼎的宏观经济学原理教材出到了5版)(gregmankiw.blogspot.com),其博客生活缘于他发现与其给学生群发信件,还不如贴在一个地方让学生去看,并可评论,他将其博客生活形容为日常工作的延伸“经济学知识的演讲会”。Brad Setser的博客(rgemonitor.com/blog/setser)主要讨论一些宏观经济的话题(特别是中国)。

中国Econoblogger第一人非香港五常先生(http://blog.sina.com.cn/m/zhangwuchang)莫属,五常先生文笔可用精彩形容,读其文字,手起刀落、淋漓快意,虽然其不用电脑(由别人代贴),但几乎每两天一篇随笔可见第一人名不虚传。郎闲评先生的博客我也去看过,稀稀拉拉几篇凑数文章,纯形式而已,估摸先生太忙没有时间,再有就是博客这种传播途径没有引起先生的重视。国内经济学者如北京的何帆、复旦的陆铭等热血青年学者博客内容更新较快,人气也较足。

经济学者(学者众多,家者少寡)“兼职”Econoblogger,其机会成本是该时间内可赚取学术收益(传统出版物、纯学术Paper)或者物质利益(收取咨询费),其收益是人气聚集、扩大了社会影响及获得成就感(当然由广告链接等也能产生些微直接收入)。 要成为Econoblogger,需要的不是排班论辈的资格,更是要态度与勇气。曾跟复旦世界经济研究所一年轻教授聊天,聊到经济学者的博客,其观点是年轻时需要积累,有了厚实基础后才能去宣扬自己,未来再建自己的博客。其实他不了解博客,与其说博客是个自我推销、宣扬的平台,更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总结、与别人沟通共享、自我升华的过程。可惜,他由于不了解而误解,也缺乏勇气和热情,人是常犯这类错误的。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国内的学术氛围属谋生型的、浮躁型的,获取物质利益(申请项目,国内学者申请科研项目,申请的时候到处活络、很认真,有句笑话——国内科研项目一旦申请到那天也就意味着做完了,只要申请到,钱到手,剩下的事情就是小Case了)或赚取学术收益(粗制滥造传统出版物、抄袭学术Paper)永排第一。可以预见,待基础厚实后的该教授也不会建立自己的博客。

 

无形的手需要有心的人,希望国内能有更多经济学者们能够像五常先生学习,静下心来做回有心人,让熊熊火焰燃烧你的心,为大家奉献出一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