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源价格谈判存在逻辑错误


        在铁矿石年度谈判失败后,中国仍计划成立政府主导的谈判团队,试图在购买石油、铝和铜时拥有定价权。其行动基于这样一种假设:作为全球最大买家,中国应该具有定价发言权。但英国《金融时报》对此评论称,这些想法不仅表明中国在技术层面对大宗商品市场的运行方式知之甚少,而且也不符合逻辑。推高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最重要因素,正是中国自身的需求。这种需求并没有使中国占据主动,相反,它削弱了中国的议价能力,使其成为价格接受者。中国在处理供应协议方面的无能表现,也使情况更加糟糕。它本可以利用长期合同和期货,为自己锁定更低的价格,但由于中国缺乏大宗商品市场经验,再加上中国企业未能预先妥善规划,导致中国常常在现货市场高价购买。为了影响铁矿石价格,中国要么发出空洞的威胁,要么勃然大怒,但这些不成功的举措暴露出中国在谈判能力方面的严重不足,而它拒绝按照全球市场价格来购买天然气,也导致其供应不足。因此,中国应该接受供求法则,针对需求采取有的放矢的行动。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和政策抑制需求,其中价格机制可能是最强有力的。中国决策者们应该学会巧妙地运用价格机制,使其服务于中国的长远利益,而不要自负地企图与之抗衡。请各位同仁发表的意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