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调离原工作单位时,几百号职工自发组成“拦截”队伍,许多人声泪俱下地挽留好厂长;
他,曾让几千名“星峰人”眼前一亮,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他,曾让我看到“学者型企业家”的风采,是引我关注企业家的第一人;
他,就是已逝的原河南平顶山星峰集团董事长董建设。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份,我从武警部队复员回到地方。由于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职业习惯让我特别留意当地的媒体。当时,《平顶山日报》上一组“来自天广集团的系列报道”就进入了我的眼帘。从报道中我还知道了一个人的名字:天广集团董事长董建设。当时对企业还不甚了解的我,只是以看故事的态度去读文章,不想却被深深地吸引了。所报道的天广集团是一家以生产水泥为主的县办企业,规模虽然不大,但其经济效益当时却雄居河南省同行业前几名。企业良好的业绩和掌门人董建设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若用我现在的专业知识去对照董建设,他是当之无愧的现代企业家。为什么这样讲呢?
他有良好的品牌意识和品牌运营能力。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许多内地企业,特别是内地的国有企业大多还在梦游时,董建设就开始了企业品牌运营,突出表现在企业品牌传播方面。当时,在平顶山的各类媒体上均可发现“天广水泥”的广告,以及对天广集团企业文化的报道。虽然,后来有许多所谓的专家、学者抨击广告害死企业,但在特殊的市场发展阶段,广告的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天广集团及董建设本人早期就是通过广告占据了我的头脑。是广告把董建设和他所率的企业打造成了“名牌”,又通过精细运营上升为“品牌”。后来,我经过深入了解后发现,他的品牌运营也是符合理论和实际的,天广集团早期的成功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支配下的成功。尤其是“天广集团的系列故事”的传播,深深地感动了一大批读者和客户。我在这里列举一例,以飨读者。一年冬天,下雪路滑,一辆初次来厂购水泥的车辆陷在厂子外十几公里处。得知情况后,董建设马上安排二十几名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帮司机在冰冻的路面上铺上炉灰,大伙又手推肩扛,终于把汽车推上了正常路面,感动得司机热泪盈眶。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天广集团还很多,他们通过媒体源源不断地讲给社会,感染了许多像我这样的人,自然也巩固了企业品牌忠诚度。
他把“精神快餐”的威力发挥到极至。回忆董建设,我觉得他浑身上下浸透着激进精神。1997年,董建设从天广集团调出,到平顶山星峰集团(原平顶山水泥厂)任董事长、总经理。话说这个平顶山水泥厂,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号称年产百万吨,企业规模名列河南省行业前三。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曾为国家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但由于体制落后,观念陈旧,到了九十年代末,已是步履蹒跚,经营困难。特别是员工的精神面貌,更是低落到了极点。整个工厂像座死城,没有一丝朝气。而距其不到五十公里处的天广集团却是电视里有影,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名,好不红火。为挽救这一在省内颇有影响的企业,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对企业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董建设就走进了星峰集团。他到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迅速激活了大伙沉寂多年的心灵。最有特色的是布满全厂的“董建设语录”,把一些易懂易记,朗朗上口的标语反反复复在全厂上下宣导,为了提起大伙精神,推出了“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三千好汉一条心,敢教青石变成金”等口号,针对混日子、混工资的情况推出了“没有危机意识,就有危机降临”和“打击醉汉、刺激懒汉、鼓励好汉”的口号,还抓住全厂职工最关心的问题,提出了“轰轰烈烈反腐败,扎扎实实学邯钢”的口号……还破天荒地给每位员工发了一件红色体恤,并在上面印上“星峰集团、星光灿烂”的字眼,一时间全厂上下一片红,极大提升了员工的团队荣誉感和归属感。这些举措现在看起来不算新颖,但当时却让人耳目一新。记得余雁秋先生曾以“星峰集团精神快餐好味道”为题详细报道了当时的情况。这些精神快餐虽然投入不大,也不尽奢华,但让星峰人感受到了现代企业气息,看到了企业振兴的希望。在董建设的精神快餐系列里,还有一屡试不爽的招式,那就是“满足下属的虚荣心”,想方设法给下属提供表现机会,让每个人的自我尊严得到一定的展现。当年曾多次在报纸上看到列有星峰集团高级管理人员头像和姓名、职务的形象广告。董建设曾说,对于管理人员来讲,满足个人被尊重的需要,远比发奖金效果好。在精神快餐的鼓励下,全厂的士气得到了空前提高。
他把现代的营销观念带进了星峰集团。不可思议的是,董建设到任时,星峰集团这家已成立了近三十年的企业,竟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销售部,销售完全是坐门待客,靠运气吃饭,根本谈不上销售管理。更让人惊讶的是,一套产品销售价格竟执行了十几年,从没因市场变化而随之变动。这样的情况,经营状况自然不能让人恭维。董建设到星峰集团后,迅速组建了销售部,还推出了“全员销售”的政策。除生产一线外,其它后勤科室人员全部轮流出去销售水泥。上至企业高管、下至普通职员,甚至保卫处站岗的经济民警都分配了不同数量的销售任务。这个做法虽然当时也招来了一些非议,但事实证明是正确的。现在想来,董建设当时推出这个举措并非真是让每个人成为销售员,而是为冲击旧思维而采取的一种方式而已。通过全员销售政策的推行,让习惯“等、靠、要”的国企职工们知道了企业原来是以利润为目标的,企业有良好的营收才能保证大家的饭碗。
星峰集团在董建设担任董事长、总经理期间,经济效益年年看长,企业逐渐兴旺。遗憾的是,正当企业曙光初现时,董建设却患上不治之症,不久就告别了人世,一个充满希望的企业和企业家在人们一片叹息声中消失了。他,若不英年早逝,河南没准也会出一个“张瑞敏”级的国企掌门人。
他若不英年早逝......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