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牙膏标准”的葫芦画不出“安全瓢”


周明华

国家质检总局19日公布了含氟牙膏的最新专项抽查结果,市场主导的30种含氟牙膏中未查出氟超标。该局相关人士表示,含氟牙膏安全,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我国强制性国家标准《牙膏》中关于含氟牙膏规定与世界主要地区对含氟牙膏中氟含量上限值的规定是一致的。(1月20日《北京晨报》)

显然,质检总局的这次抽查结果公布,是对日前央视12日引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史俊南等专家称“目前至少90%的含氟牙膏不会防龋齿,长期使用会致牙齿斑驳,降低骨头硬度,甚至导致氟骨症”的权威回应。这种回应不但没错还值得公众肯许,也是公共行政部门在民生产品出现“信任危机”时的一种行政服务职责。

但质检局专家如此迅速的断言含氟牙膏无害让人多少感到有些突兀。质检专家是拿《牙膏》标准说事,换言之,质检专家只是照着这个“标准”的葫芦来画出的“安全瓢”,它只限于牙膏的是否合格发表意见,其无权也无技术信息来发表此“安全”公告;而“进口”含氟牙膏是否对公民构成显现或潜在的安全威胁,是建立在一整套科学技术分析和大量卫生部门的临床报告之基础上。

况且,对任何产品的当前标准都应有一种动态和发展的认识。世界上的任何标准都是人制定的,这就注定了它不可能“固守安全”。彼时安全的标准,此时不一定安全;彼国安全的标准,此国不一定安全;高含氟地区与低含氟地区的公民对含氟牙膏的承受危害的状况也不同。所以,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标准,该及时调整的就需调整,该等待相关技术临床观察的就继续等待,更不能将“标准”当成“说服”公众的挡箭牌。

当然我们可将质检部门的这种高调跟进理解为一种积极行政行为。但却与同样高调发布信息的口腔医学方面的专家造成了“信息对抗”。短短几天内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均出自权威级人物之口。在信息纷扰面前,清晨起来,面对市场上几乎均含氟的牙膏,刷还是不刷?不用说,这是各路权威在打“信息架”,而牙民却遭了“大殃”。

细心的百姓会发现,无论含氟牙膏“有害论”与“无害论”的哪一方权威专家,都试图叫民众放下心去相信自己的权威解析,这就叫消费者迷惘了—— 俺们到底该听谁的,去相信哪一位权威?这种来自权威领域的信息自扰式尴尬,产生的根源在于信息混乱时代的权威迷失。由于健康、卫生相关信息的掌握上,草根民众与作为信息权威方掌握者的专家之间的不对等,信息传输的途径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制造出失真与偏离。

如果某一权威放弃了科学严谨的使命感,释放出未经论证的信息,那么,这种并不权威的信息间必然互相“斗殴”,给民众带来紊乱。即便当前科学技术还不能对含氟牙膏是否有害“定音”,即便对牙膏标准的安全性拷量还需时间。但公众至少有权期待对此的客观性解释。为此,笔者建议,任何权威部门和专家发布信息,须得到一种科学、合理的规范,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