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洞化”( Hollowing-out of Industry)
一词最早出现于B.布鲁斯与 B.哈里逊所著“THE DEINDUSTRIALIZATION OF
AMARI-CA”(1982 年)一书,该书将“产业空洞化”定义为“在一国的基础
生产能力方面出现了广泛的资本撤退”。70 年代以来,由于经营资源向国外
转移,美国的产业竞争力遭到削弱,导致产生所谓“空洞化”现象,引起种
种议论。1986 年秋以来,在“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的背景下,关于日本“产
业空洞化”的议论也多了起来。这是因为钢铁、汽车、半导体、家庭电器等
日本的主要出口产业为了避开日元升值所造成的国内生产成本上升而纷纷向
国外转移生产据点,导致国内制造业的就业人口人数减少,雇佣形势变坏。
国进行直接投资,向外国转移生产据点,与此同时却没有加大对国内的设备
投资,或导入、开拓新的成长产业领域,结果导致失业率升高,技术能力下
降,对外贸易黑字趋于减少甚至转为赤字等等问题。
然而,对产业空洞化不能仅仅从消极方面来理解。首先,“产业空洞化”
可看作是对经济国际化、生产国际化潮流的一种反应。由于国际化生产网络
的发展,必然要置换、取代一部分“国别”生产体系,从而引起原有的“国
别”生产体系出现一定程度的“空洞”,而填补这个空洞的将是更高级更有
价值的生产,只要承认这个事实,那么,所谓的“产业空洞化”恰恰是“产
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由之路。
在日本,人们之所以对“产业空洞化”产生不同看法,在很大程度上起
因于对开拓、创造新产业的信心的强弱。对开拓、创造新产业的前景信心不
足的人们大都对“产业空洞化”问题忧心忡忡,抱有强烈的危机感.
其次,产业空洞化未必就是日本制造技术的荒废,更可能是技术“新陈
代谢”的表现。因为日本的企业在向海外转移生产的同时,对一些重要的、
附加价值高的关键技术则更加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例如,美国的克来斯
勒汽车公司生产的名牌汽车仍要采用日本生产的关键零部件;半导体企业的
“世界冠军”——美国英特尔公司使用的半导体材料的3/4 要从日本的住
友、信越两大半导体材料公司购入;随着多媒体的发展而身价倍增的液晶显
示技术几乎成为日本的独占品(占世界市场的 90 %以上),这样的例子可
谓不胜枚举。按照经济同友会提出的“技术创造立国”思想,当前日本面临
的课题是,如何在向国外转移已有技术的同时,积极创造新的富有魅力的“高度技术”,形成一种“技术再生产循环”。
最后,从实际情况来看,问题也并非像“产业空洞化”论者所忧虑的那
样严重。比如在90 年代中期,日本的家电企业将彩电生产的90%、录像机
生产的 80%转移到了国外,但家电厂家通过转产高附加价值的新产品(例
如各种信息产品、“信息家电”),仍保持着很高的开工率。
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生产比例在1994 年度为8.6%,在1995 年度上升到10%。特别是号称日本的“看家行业”的加工组装产业的海外生产比例上升得比较快,例如1994 年彩电的海外生产比例高达78.0%,音响设备为69.3%,微波炉为67.8%,录像机为53.3%。
(见冯昭奎,日本经济)
再者,“产业空洞化”现象的发展,还说明在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日本那种什么都靠自己制造的“全面配套主义”的产业结
构(也可以说是产业“无空洞化”路线)是越来越行不通了。因为一个国家
的产业存在“空洞”是很自然的,迄今日本经济正是因为产业空洞太少甚至
没有空洞,才使它在外贸方面出得多,进得少,造成巨额贸易顺差,引起跟
美欧等国的激烈贸易摩擦。可见,从国际协调的角度看,日本也必须改变迄
今的产业“无空洞化”路线,走“产业空洞化”之路。这就好比你要在家里
使用新家具,就必须把旧家具搬出去,如果总是舍不得把旧家具搬出去,新
家具就很难搬进来。产业也是同样道理,随着技术的发展,产业的升级,各
种产业的门类与层次越来越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到技术
密集型产业到知识密集型产业,如果都想容纳在本国国土之内,是越来越不
可能了,尤其是对于日本这样的狭窄岛国来说,“精简”一下本国产业结构
实在是极有必要,哪怕是为此要忍受暂时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