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上演牛市中的“童话”


    牛市真的超乎想象!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去年底十大“歪嘴”机构在对今年的行情预测时,最高的也就1550点,但事实却是今天上午上证指数已见到2637点,两者之间巨大的差距只能说明“歪嘴”机构看走了眼。如果投资者按照它们的思路进行操作,今年恐怕是“掉得大”。

    从去年的998点至今,上证指数已经实现翻番并且还拐了个“弯”。由股改引发的价值重估行情在人民币升值、上市公司盈利好于预期的大背景下,牛市行情正在向纵深挺进,诸多整数关口被轻松跨越,2001年的历史高点也一跃而过,2500点、2600点在中国股市已不再是“神话”。客观地说,市场对于频创新高已经有点麻木了。

    伴随着牛市疯狂的,是新股的发行。目前中小板挂牌上市公司已超过百家,达到102家,短短几个月就完成了前两年的扩容规模,而上交所主板市场的“新贵”也是“鱼贯而入”,大秦铁路、国航、中行、工行等大型蓝筹股纷纷登陆。由于上证指数编制上的缺陷,这些大型蓝筹股的加盟,进一步放大了股指的泡沫。近日,包括工行、中国联通、中行、国航等“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了一场“涨停秀”,股指在加速上涨了进入疯狂状态。

    同样进入疯狂状态的还有中国人寿的发行。这家在H股市场上市的国内保险类企业,在市场大环境的支撑下终于实现了“海归”。作为A股市场的保险第一股,中国人寿无疑在牛市的疯狂氛围中上演了一曲美丽的“童话”。

    中国人寿A股最终发行价毫无悬念地落在18.88元,其静态市盈率高达94倍,创我国新股发行市盈率最高纪录。2000年闽东电力发行时,中国证监会为了尝试市场化发行,闽东电力有幸成为“试验品”,结果其88.69倍的市盈率让市场大跌眼镜,而当时市场化发行也为多方所诟病。如果说闽东电力是在股权分置的情形下发生的话,那么,如今的市场环境与当时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自新老划断之后,新股发行采用的都是全流通模式,并且还是在众多机构投资者进行询价的基础上确定发行价的。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新股发行市盈率有越来越高之势。新老划断第一股中工国际的发行市盈率为13.57倍,第一只纯网络概念股网盛科技也不过22.51倍,而中国人寿的“一举成名”,似乎并非没有原因。

    三年前,中国人寿在H股市场的发行价为3.625港元(折合人民币3.88元),上市初股价仅为4.55港元,随后股价开始逐渐攀升,今年初以来,中国人寿H股股价从7港元一路上涨到20港元,一年之内涨幅已达192%,和三年前3.625港元的发行价相比,股价上涨近五倍。中国人寿股价能有如此优异的表现,主要是其业绩大幅增长。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实现净利润89.66亿元,比去年同期大涨72.2%;而2005年和2004年全年的净利润则分别为93.06亿元和71.71亿元。正是由于中国人寿业绩大增,从而导致了H股股价的大涨,进而影响到了A股的定价。

    在中国人寿上演牛市“童话”的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忽视A股市场的定价权问题。长期以来,在与国际成熟市场接轨的幌子下,A股市场一直受制于人,以市盈率、市净率为标杆,将成熟市场的估值标准强加于A股市场,结果A股市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影子市场”。在中国人寿的发行价格上,同样没有脱离这一“怪圈”。很明显,此次中国人寿的发行价格是在参照了H股市场的市价基础上确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寿所上演的“童话”,只不过是一次“模仿秀”而已。
 
    中国人寿此次网上网下共冻结资金约8325亿元,超过工商银行A股发行时7810亿元的冻结资金规模,创下国内证券市场的新纪录,这是中国人寿上演的另一个“童话”。有市场人士预测,中国人寿A股合理定价在30元左右,三年之后可看到90元。是真是假,市场将会作出回答。笔者只是希望,中国人寿上市之后,不要上演将中小投资者死死套在高位上的“童话”。

    本文链接 http://finance.qq.com/a/20061230/0002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