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的境界:是否倒过来了?
刘建江 2006.1.2
1994年本科毕业之后,开始从事大学教育工作了。也没多想,只是喜欢看书,看众多的期刊,也写过一些论文,主要是兴趣。
记得当年,就交了两篇论文给我们学报编辑部。编辑部的廖教师很感动:“小伙子不简单啊,刚刚来就写了两篇论文,有出息”,于是上交的第二篇论文得以发表。
真是感谢我的这位伯
王国维描述了有关读书(做学问)的三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可惜,我等凡夫俗子是难以达到了。
这个学期,学界泰斗郭老来讲学,当与我们这些教师在小会议室讨论之时,谈到了做学问的三个层次:
其一是论文——为评职称而做学术论文(芝麻浆糊都难免),为评教授而努力。首先要解决生计问题啊。
其二是学问——教授之后,该做点真正的学问了;(或者做官吧?)我想郭老大概也是想到,评完教授之后,不需急功近利了吧?可以安心学问了吧?可惜这个浮躁的社会,怕是没什么心思再去做了吧?
其三是思想家,再高级一点就是成为大师,这是目标。可是,大师几个人能达到?可是,成名之
但私底下,真感叹郭老的内心话啊。这就是现实。中国的现实。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啊。没解决温饱问题,做学问何来境界?
只是此种状况,不知道社会何以成长出大师?
有时候在想,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制度,是否把做学问的层次倒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