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住风险定价能力,中外资银行功力高下立现
近一段时间,面对全面金融开放的大格局,各方对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讨论渐成一大热点。但有一个问题不知大家认真想过没有,即衡量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性指标到底有哪些?笔者感到,只有先搞清楚这个问题,对国内商业银行优劣势的分析才能建立在一个统一的相对量化的基础上。
其实,衡量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性指标,并不在于银行的资产规模大小,不在于客户数量多少,不在于产品和服务数量上的多寡,不在于出不出坏账和案子,不在于单纯的收入或费用成本的多少等,而主要在于净利差水平、资产回报率、资本回报率等,特别在目前国内银行业依然以存贷款利差作为主要盈利来源的业务环境下,是否能够扩大或保持现有的存贷款净利差决定了银行盈利能力能否维持在较好水平,即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的定价能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竞争力的大小。这叫做:盯住风险定价能力,中外资银行功力高下立现。
不少研究者指出,外资银行之所以急不可待地申请开展人民币业务,主要原因是在于人民币业务的官方利差较大。而当前的实际情况也许并非如此。以香港市场上的几家国际性银行为例,尽管近年来香港市场上的贷款竞争十分激烈,但其存贷加权平均净利差一直在2.18——2.86之间波动,中间值为2.52。中国的国有银行中,中国银行的净利差仅在1.7个百分点左右,中国工商银行也仅仅在2.01个百分点,定价能力表现得最强的上海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也只有2.44和2.36个百分点。可以预料到的是,在引入利率市场化的竞争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存贷款利差仍然相对较小,中国的商业银行之间的分化会更为剧烈,那些不能准确对风险进行定价的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会继续降低,即使这些银行的存贷款规模扩张得再快,盈利能力也并不会相应上升。这种趋势目前在经济整体向上,泡沫不断扩大过程中会被隐藏起来,但只要经济的波动加大(预计这种情况08年以后就很有可能出现),那时风险定价能力不强的商业银行就会水落石出——出现微利、亏损甚至巨亏和倒闭。
在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风险定价的威力。有些商业银行只敢做优质中小企业的贷款,但这样的企业少之又少,且各家银行的市场目标高度同质化,要做好真是难上加难,但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国内银行敢于做普通中小企业的贷款,他们的诀窍就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贷款的最优定价,这说起来很简单,可大多数国内银行因为缺乏这种能力完全就不敢介入其中。0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孟加拉国的“穷人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Yunus)及其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开创的无抵押微额贷款模式,之所以能让数以百万计孟加拉贫民摆脱贫困,关键还是在风险定价上棋高一着。
即使未来中间业务收入成为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实际上其竞争力的核心仍是对风险的定价能力,只是这时候的风险定价不再是针对贷款,而是针对各种中间业务产品。
不管经济繁荣还是衰退,不管金融有无泡沫,不管世事如何变幻,中国的银行家们,你做好应对准备了吗?
版权所有,若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