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妮的田赋鼎和民间话语的分量
李华新
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太行山脚下河北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家分外热闹。在国家免征农业税一年之际,他铸造的一尊“告别田赋鼎”,引来十里八村乡亲们观赏、赞扬。站在这尊巨鼎前,读着鼎上的铭文,王老汉满脸喜气——
“田赋始于春秋时代……1979年邓小平搞改革开放,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亿万农民富裕起来。乾坤转天地变。从2006年1月1日起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多年的田赋,并且还让国家反哺农业。亿万农民歌唱社会主义好,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
(2007-10-13 新华社)
也许这是真正让农民铭记的事情 ,农民为什么要铭记。这是因为田赋,这个自古以来必须缴纳的赋税,现在到了新千年开始的时候,中央政府决定给予免除了。而且不但如此,这头免去农业税,那头还要给予补贴。这对于世代为农的农民来说,感激是真正发自内心的。
这样的方式,是在是要比那些城里人以载歌载舞的方式庆祝,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更为真挚和感人。因为作为一个执政党的政绩,真正要执政为民,不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而是要切实让最广大的必须得到这种实惠,并且要让基层民众共享改革开发的成果,选择农民给予农民。这是民心所盼,也是民心所求。而能够真正给予农民这方面实惠的,真正能够真心想着农民的是中国共产党。情系百姓,执政为民,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不仅只是一个理念,而是执政的具体的行为,而能够考虑到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农民占了绝大部分的国情,在什么时候都不忘记农民的利益,则是对于人民来说是一种幸运,是真正的关怀。
如果说王三妮的鼎文的庄重和鼎文的朴素是一种对比的话,那就是这件事情,也是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这是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上的一个来自民间的符号,是一个真正有历史意义的坐标和方位。
而由此,人们的不少疑虑,也是可以释怀的,因为中国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于中国民众复兴的方向目标和发展路线是已定的,而实践并将继续证明,这样的设计是站在世代和历史高度的。因而,历史永远铭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华民族复兴设计的“三步走”战略。
1987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说:“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站在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时空坐标上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即将召开的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树立起的又一座里程碑。这丰碑被一个农民用株鼎的方式完成了,这是普通民众真正发自内心的声音,是掷地有声的民声,是来自民间的可以让历史感动的话语,在中国共产党第时期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一个农民的回顾所具有的分量,也是可以存留于历史时空的。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