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文明博览园》的方案与建议


  一.项目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览园》与《中华科学技术博览园》,简称“华博园”,是系统真实地表现中国各种文化科学技术及其历史的特大型现代化博览园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科学技术历史的典型展示园地。将建成为中国文化科学技术的总体代表形象,建成为国内外最大的多功能文化旅游基地。更好地弘扬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与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构成。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主要源头。根据新的考古学科学考证,早在1400万年前,云南开远就有了腊玛古猿,800万年前有云南禄丰古猿,400万年前有云南蝴蝶人,200万年前有巫山直立人,170万年前有元谋直立人,115万年前有陕西兰田人,70万年前有北京周口店人,30万年前有贵州大洞人,10万年前有山西许家窑人。从山西峙峪人28000年前的文化遗迹算起,中华民族有二万八千年的文化历史,有一万五千年的农耕文化历史,有一万年的文明发展史,而不是原来所说的五千年的文明史。而这些悠久的历史,由于宣传不够,不被国内外绝大多数人所知。却被西方及国内一些浅陋而过时的学说占了上风。人为地缩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这极其重要的一课,我们今天已经具备了各项条件,也十分有必要填补起来。

  中华文明丰富、深刻、辉煌、博大、悠久、精妙。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骨干作用和领导作用是源远流长、铁证如山,史绩彪炳,无可否认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较早时期,中华文明就是四大古代文明国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类文明的较早时期,中华文明是东方文明的支柱。公元前后二百年间,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统治着地球上的主要文明区。在欧洲进入中世纪宗教黑暗时代时,中华文明更加成为人类文明最主要的领导。中华文明统治着东亚,传遍世界,她的光辉象灯塔般照亮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中华文明在相当程度上启动和影响了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犹如日月昭彰功垂千秋!

  进入近代,由于中国封建制度长期闭关锁国,发展缓慢导致落后。而西方各国则在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逐步发达的过程中积累了实力,又受到西方文化扩张与掠夺本性的驱使,对中国逐步进行了蚕食与侵略。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中华民族经历了百年的水深火热。但是,中国人民的奋发精神和永不屈服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历程,却又谱写了人类为争取文明战胜邪恶而斗争的光辉篇章!

  现在,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的崛起成为无可争辩无法阻挡的世纪潮流。全世界无不把目光投向中国,中华文明又一次绽放着夺目的光彩!中华文明不但是中国的文化财产,需要加以抢救和保留下来,她也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她是今后中华儿女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的巨大精神动力和不竭的智慧源泉!

  中华文明所特有的深邃与博大,如果不通过具体的,形象的,系统的,全面的,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大多数人可能很难对她有一个准确的描述和全面的了解,并且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散布于全国各地的文化遗产,博物馆,以及图书馆中卷叠浩繁的书籍,远不足以表现中华文明极为丰富的本体全貌。而学校教育也仅能作一些极其简略的介绍。

  中华文明到底有哪些内容,有哪些类别,有哪些宝贵之处,是怎样的背景和发展历程?这些问题,正是“华博园”将通过科学与艺术真实再现的形式所要解决的。

  例如,上万年的中华文明,开始于地球第四纪更新世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开始了人类最早的探索与创造,打造了工具,烧制了陶器,发明了纺织,创造了青铜和铁器的冶炼和铸锻技术。所创造的文明,处于世界上遥遥领先的地位。在文字、医药、天文、数学、历法、哲学等方面产生了人类文明发展初期的文化成果。中国所发明的指南针、火药、造纸和活字印刷术,为人类文明广泛迅速地向世界各地传播和发展,奠定了极其重要的信息与物质变革腾飞的基础。

  例如,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奇妙的文化创造之一。它的信息含量和文化水平,发达程度和艺术水平,它的象形文字所特有的图形化构造的两维信息标量,与发音、含义的两维信息标量,形成了中国文字的四维信息单元,连同文字的笔划、字、词、句、章、册六级层次结构的完善系统,形成了人类信息编码与表达的语言文字科学的最高顶峰。中文的词汇、语义具有高分辨率,高度细致与精确,它集最简洁与最复杂与一身,所能够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十分的丰富与广博。中国文字具有智能的功能。中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远远高于世界上其它任何一种语言文字的水平。典型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和发达的极高成就和显著的领先地位。世界各国近年来兴起的学习中文的热潮,已经说明中国文化正在又一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中国文化将更加广泛地向世界各地传播。

  例如,中华文明产生了人类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李耳,思想家孔子,孟子,庄子,军事家孙武,从屈原、李白、祖冲之,到孔明、岳飞、李时珍,成吉思汗,从《道德真经》到《易经》,从《孙子兵法》到唐诗、宋词、元曲,从长城、运河、兵马俑,到秦陵、雁塔、都江堰,繁星似锦,英才辈出,苍海桑田,伟业惊天!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多少次朝代更叠,多少次战乱兴衰,多少次创造与毁灭,多少次成功与失败,颓废与辉煌。更有多少民间的智者英豪,能工巧匠,创造了难以计数的精妙学说和人间奇迹。

  要系统地清晰地表现中国文化,把各个时期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式、工艺和材料经过艺术加工重新展现出来,以通俗易懂贴近大众的形式实现文化再造。

  《中华文化博览园》和《中华科学技术博览园》的建设,对于中国当代和今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教育及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世界认识中国,认识中国文化和科技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性,会有相当直接的作用。从各方面看,都可以确认,“华博园”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中华文明博览园”的内容与特点:

  “华博园”所要包含的内容将是极其丰富而又具有历史真实性的。当然在历史考证的基础上也会有一些艺术塑造的组成部分,以弥补史书记载的不足和艺术再现的需要。将尽最大可能做到历史的真实再现。

  由于要面对这样庞大的领域,这样长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做出主流内容的表达,其困难程度难以想象。我们不得不对史实作出选择,有所取舍。并把它们归类为有限的若干个方面,经过一再压缩,最后形成六十四个主题,即《中华文化博览园》三十二个主题,《中华科学技术博览园》三十二个主题。

  华博园即由这些个主题园区构成。本来,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相互关联,浑然而成一个整体的。不论从发展时间上还是这些主题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方面,都很难把它们分开,但是,为了表达得更专业、更详尽、更具体,不得不分开来再现和陈述。其主题内容将按照三条线索分布排列。

  1)以文化科学技术形态的发展阶段为顺序排列;

  2)以时代顺序排列;

  3)以类别划分排列。

  以上述三种序列穿插排列,形成各个不同的场馆区,以具体逼真的实物形态再现当时的景况,动态展示每个时代的文化。作为对中国文化科学技术形态的集中保存和抢救的永久性园地。它们既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实体档案馆,也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园区群落。

  “华博园”的特点与功能:

  1.两个博览园各有一个序馆,在两个序馆中以年表轴线为总线,以声、光、电、图、文的形式对中国文化和科学技术进行全面概括的介绍,作为整个园区的索引和概貌的说明,指导游客的选择和游览。

  2博物馆、博览会馆、展览馆群落,以真实的景物、实体模型,系统、全面、科学、真实地再现中国文化从古到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

  3依靠科学研究、结合制作与造型艺术,使中国古代的各种物体逼真再现,成为考古研究和对古代科学技术进行挖掘研究的基地;

  4.商业贸易:将古代的各种用品进行仿真批量制造销售,对于当时各种用品详细介绍,形成古代产品仿真系列商品。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用品仿制产品的商业贸易区;包括服装、饰品、陶瓷、日用品、食品、文化用品等;

  5.旅游、高尚住宅区相结合,形成大型现代旅游文化区。

  新的古代文化交流区。结合旅游服务项目,创造旅游产值。

  6.中国风格的建筑群落:

  帝王宫群落:各个时代帝王宫殿及王族建筑;

  民居建筑群落:各时代各地区民间居住房屋;

  文化建筑群落:各时代各地区游览胜地、祠堂、书院;

  宗教建筑群落:各时代各地区各教派庙、观、塔、殿;

  民族建筑群落:历代各个民族的特色建筑群落;

  区域建筑群落:历代各个地区的特色建筑群落;

  现代建筑群落:现代各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建筑群落。

  中国古代风格的建筑群落及具有现代设施的古代及现代风格的建筑群落:各主要展览馆、动态演示场馆及功能性建筑,标志性建筑,服务性建筑,及其它建筑。

  7.园林艺术的集中运用,山水花鸟,艺术雕塑,亭台楼阁,曲径徊廊,奇花异草,树木成林。

  8.总体布局的系统性,科学性,艺术性,前瞻性。

  9.园区内完善的城市各项服务和市政功能设施。

  10.园区各项设施的高科技含量和自动化水平。包括门票销售及各项收费均实行集中控制柜员机网络和IC卡制,园区消防与安全电子网络化,服务项目人性化自动伺服,及电子演示和智能感应。

  主题园区的组成内容:

  《中华文化博览园》主题园

  1.文化博览园序馆概括介绍文化博览园区的内容与特点;

  2.上古天地观自然环境,地理地貌,气候变化,植物动物;

  3.文化起源纵览旧石器、陶器,农耕、符号;

  4.新器具馆陶瓷、青铜器,铁器,冶炼铸造与锻造;

  5.语言文字苑各民族语言文字,汉字的演变,书法;

  6.文学艺术苑歌、诗、词、文;

  7.戏剧荟萃苑戏剧的起源与变化,各民族各地区戏剧;

  8.巫傩大观苑神话与传说,图腾崇拜,占卜,星象,算卦;

  9.音乐舞蹈苑各民族音乐舞蹈,乐器,乐曲,乐理;

  10.饮食天地观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饮食习惯,品种大观;

  11.性之观历代的性习俗,家族、家庭的演变历程;

  12.服装世界各民族各时代各地区服装及饰品,习俗演变;

  13.制度文化各民族各地区部族、诸侯及国家制度的演变;

  14.观念文化各时代各民族各地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

  15.教育大观苑各代各地教育形式的发展变化,学校形态的演变过程;

  16.哲学思想苑中华民族的哲学观念哲学家思想家集萃;

  17.民族文化苑五十六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形态特征;

  18.美术艺苑各时代各地区绘画,雕刻艺术等;

  19.宗教观览各时代各门宗教,其各种学说与内容;

  20.民间艺术剪纸,泥塑,彩绘,编织等;

  21.商业与城市苑商业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历程;

  22.建筑大观苑各时代各地区各种类别的建筑群落;

  23.体育与武术苑中国武术,杂技,体育运动;

  24医药纵览中医藏医,医学理论,药学典籍,名医传奇;

  25.宫廷文化苑大礼,大典,祭祀,礼仪,娱乐活动等;

  26.陵墓文化苑各朝代陵墓文物,礼仪,民间墓葬碑帖;

  27.民间文化苑各时代各民族婚丧嫁娶,宗族礼法;

  28.经济形态大观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形态观览;

  29.政治形态观览历史各个时期政治形态的演变过程;

  30.中外文化交流馆中国与外国历代以来文化交流的情况;

  31.现代文化大观中国现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及发展的状态。

  32.世界文化比较观览上古、中古、古代、近代、现代、当代中国与世界各方面文化的概括比较;文化的未知现象与神秘现象及有待研究的课题。

  《中国文化博览园》方案实施后,使中国文化能够集中可靠地、完好地保留下去,继承下去,并得到持续不断地补充,完善,和发展。将形成特大型文化、旅游、房地产项目,形成朝阳产业旅游业的新兴区域。将使本地区迅速繁荣起来,获得巨大的持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华科学技术博览园》主题园

  1.天文天象奇观宇宙的丰富表现形态,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术,天文仪器,天文学说理论与应用,天文学家,天文学典籍,气候、节气、天气、天象;

  2.地球奇观地球物理,地学原理,中国古代地理,地貌变迁,地壳运动,火山地震,仓海桑田,中国地形、土壤、河流山脉,理论学说,典籍资料,人物传记;

  3.农牧业纵览从狩猎到圈养放牧,从采集野果到种植耕作,人类的进化从这里开始走向文明,农林牧业发展与演变,历代中国农业、林牧业技术、设备、理论、典籍与农学家;

  4.水利纵览中国历代水系,流域状态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历代水灾祸患,水的利用,水利工程,水利思想与理论,水利学家传记,水资源状况变化及前景;

  5.军事大观历代战争史实,兵器、工事工程、著名战役详情,历次军事政治结局,军事家列传,军事理论,军事著作,最新军事装备,最新军事科技发展动态,世界军事态势;

  6.海洋及航海观全球海洋状况,中国海洋状况,历代航海史实,航海家传记,航海史资料,海洋产业,海洋事业前景;

  7.交通运输博览园历代交通状况,道路水平,运输工具,车辆发展历程,陆地、山区、海洋、空中运输方式及运输器械,道路形态及修筑工程发展历程,当代状况及水平;

  8.医药博览园中国医学发展渊源,发展历程,历代著名医学家,医生,医学典籍,药学家,药学典籍,人物传奇,医药方剂,医药器械,药膳及偏方,医疗保健常识等;

  9.材料博览园从远古到现代,中华大地上的人们所使用过的各种天然的材料以及后来创造出的人工材料,木器、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玉器、瓷器、棉、麻、丝、动植物纤维、人造纤维、各种金属及稀有元素、复合材料、有机材料、特种材料等及其材料性质。材料科学、发明过程、发展历程、制造工艺、工程应用、未来发展趋势;

  10.能源博览园能源的种类,各种能源的性质和特征

  11.数学乐园

  12.物理乐园

  13.化学乐园

  14.电子博览园

  15.机械博览园

  16.建筑博览园

  17.矿业博览园

  18.化工博览园

  19.生物博览园

  20.航空博览园

  21.航天博览园

  22.通讯博览园

  23.纺织博览园

  24.电力与电器博览园

  25.冶金博览园

  26.造纸与印刷博览园

  27.核工业与核武器

  28.高新技术博览园

  29.计算机技术博览园

  30.中外科学技术交流园

  31.世界科学技术博览园

  32.宇宙与世界之谜

  三、西安建设华博园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西安——著名的历史古城。古称长安。它凝聚中华民族灿烂悠久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夙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历史学家把这座东方古都与希腊的雅典、意大利的罗马、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并称世界四大古都。

  西安是中国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和现代工业基地、科学研究与教育基地、商贸中心城市。西安所确定的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三大发展方向,与创建西部最佳的战略目标,使得西安将展开更大的发展空间,有能力也有必要建设超大型项目,来创造惊世的辉煌!

  西安市八区五县所辖面积1010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99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85.7平方公里,园地面积265.4平方公里,草地面积131.8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173.6平方公里,(引自《西安统计年鉴2001》),市中心海拔412米。秦岭山脉屏障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西安境内的秦岭山脉中段称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它重峦叠嶂,巍峨峭拔,苍翠森郁,气势磅礴,自古以“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重峦俯渭水,碧峰遥插天”闻名于世。与终南山毗连的是“冬夏积雪,望之皓然”的太白山,这座位于西安西南境内的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是中国大陆东侧最高的山峰,唐代诗人李白曾为之留下“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举手可近月,前引若无山”的浪漫诗句。终南山以东的秦岭东段则有海拔2164米、险峻奇秀冠称天下的西岳华山。

  西安以北,陕甘黄土高原边缘丘壑逶迤连绵,由梁山、黄龙山、尧山、药王山、嵯峨山、九鬃山、千山、陇山组成的北山山系,与秦岭山脉遥相对峙,共同构成环绕关中平原的自然屏障。俯瞰西安市区,环绕它的河流宛如晶莹流苏飘荡的一串项链。东有灞河、产河,西有沣河、涝河,南有水、镐河,北有渭河、泾河,构成“八水绕长安”之势。秦岭北麓,河流之间,形成了环抱西安的黄土台塬,有龙首原、白鹿原、铜人原、少陵原、神禾原、细柳原、乐游原,白莽原、咸阳原等,有众原拥长安的神来地貌。

  西安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市区年平均气温13.3°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9°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4°C,全年无霜期232天,年平均降水量589.4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春暖花开的3~5月和秋高气爽的9~11月是到西安旅游的最佳季节。

  西安市所在区域地表广泛覆盖深厚的第四季黄土,分布广度、厚度和发育完整性均远远超出世界其他地区。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有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等多种类型。秦岭山区野生动物丰富,境内共有兽类五十五种,鸟类一百七十七种。包括“国宝”大熊猫和金丝猴等等。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境内已建立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富饶的自然环境,为西安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西安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

  西安境内史前文化遗址含括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人类社会演进各历史阶段的多种类型,构成人类社会进化史上举世罕见层次清晰的完整系列。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夙称“中华民族摇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人类在西安境内活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一百一十五万年以前甚至更早。在西安蓝田县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五十余件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全部特征表明,这是一种脱离猿类不久的早期直立人,被命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在蓝田猿人生活的时代,如今西安市自然环境轮廓基本形成。

  距今约6000~7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经历了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高度发展的仰韶文化时期,西安是仰韶文化极其繁荣,遗址最为密集的区域。半坡、姜寨人在原始物质生活条件下,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精神生活内容。制作了各种用途的陶器,在陶器上,绘画和雕刻了不同形式的几何纹、弦纹、方格纹图案以及各种动物的图案,构思新奇,形象生动。半坡陶器上刻有二十多种抽象符号,姜寨陶器上不但有三十八种抽象符号,并同时发现陶棒、陶杯、石砚、颜料等书写材料,这些符号是中国原始文字的最初形态。

  距今约4000~5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继仰韶文化之后,经历父系氏族公社的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相当于古籍传说的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时代。史载黄帝命仓颉造字。1986年在西安市西郊斗门镇花园村遗址发现中国最古老的龙山文化甲骨文,证实生活在西安境内的先民这个时期已开始使用文字。

  “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颠峰时期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西安以人文景观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价值珍贵驰誉中外。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全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各类文物保护点多达2944处,收藏各类文物12万余件,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明代古城墙是迄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堡,法门寺是唯一珍藏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皇家寺庙,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收藏最多、设施最完善先进的博物馆,“关中七十二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埋藏最丰富的帝王陵墓群,碑林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蓝田猿人遗址、大雁塔、小雁塔、钟楼、鼓楼、化觉巷清真寺、黄帝陵、炎帝陵、乾陵、昭陵、茂陵、西周沣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等,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的奇珍瑰宝,也是全人类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的自然景观则以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为特色,秦岭山间层峦叠翠,群峰竟秀,拥有西岳华山、终南山、太白山、骊山华清池、蓝田溶洞、高冠瀑布、楼观台、湄碧湖等风景名胜区。今天的西安,既保持了古都风韵,又焕发出现代风采,古貌新姿,交相辉映,构成西安特有的神韵风姿。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旅游观光业,逐渐形成东线、西线、北线、南线等旅游线路和日臻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

  在西安建设《中华文化博览园》和《中华科学技术博览园》,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和社会条件。

  四.“华博园”项目的社会效益

  “华博园”的建设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效益。最基本的社会效益有下述几个方面:

  1.通过对中华文明具体内容的集中展示,便于广大人民群众全面、系统、深入、直观地了解我们民族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通过旅游参观,提高我国每个公民的最基本素质。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整体观念。

  2.向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全面展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实物形态的观览园地,使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更久远的历史文明,突破“西方文明中心论”的错误认识。重新确立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主导地位,对于中国今后参与国际竞争,振兴中华,建立坚实的精神基础。

  3.现有的中华文明的各方面内容散布于全国各地,在博物馆里,文物只能作为被保护的陈列品束之高阁,可望而不可及。即使有文字说明和解说,人们也往往难以对其有真切的了解和感知,更难以对它的来历、用途、特征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图书馆里卷叠浩繁的书籍,也只是挂一漏万地简略记载了一些概括情况,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或大或小的差距。而各个文物景点或者古迹遗址处,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世事风波,已使当时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仅仅遗留下了一堆石头。人们怎样去了解和认识先民们的鲜活生动的劳动、生活、创造、斗争的情况?除了专门研究这方面学问的学者专家,大多数人可能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具体内容不甚了解。博览园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寓教于乐。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4.现代化建设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同时也在迅速淹没着传统文明留下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遗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损失。历代的战乱,以及近代以来,外国列强对我国的侵略与掠夺,使得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抢救和保留仅存的中华文明的遗产,我们在取得建设成就的同时,损失掉的正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东西。全面、系统、集中地恢复、抢救和保留中华文明的各种遗产,正是“华博园”的重要目的和职能之一。其政治、文化和历史意义极其重大!

  5.“华博园”的建设和运营,将吸收大量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各种类型的劳动者参加,其中有很多高科技的内容,也将容纳大量的人员就业,包括吸纳各单位的下岗职工,经培训后再就业。予计可以吸收西安市的大部分下岗人员和剩余劳动力。形成高科技旅游事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重要基地,成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

  6.由于该项目的建设,西安将真正成为中国精神文化中心,成为学科最全面的国际和全国科学研究交流中心,对于中华民族,对于西安市,将产生难以预料的综合集约效应,可能产生新的文化形态和新的学科,新的综合科研的重大成果,并造就大量的综合型专家人才。形成具有中国代表性的大型文化旅游中心。形成西安市的新型城市区域——现代化的“文博城”和“科博城”。

  7.“华博园”将建成大型高科技绿色生态园林区域,将形成未来新型城市的风格和典范。

  五.“华博园”项目的经济效益

  该项目的经济效益也是十分可观的。由于它是多功能的大型园区群落,将具有大的规模效益。

  这样大规模、高水准的人文景观旅游区,分阶段建成后,所接待的旅游者将在1000万~3000万人次/年。根据陕西省和西安市2001年统计数字,2000年以西安为主的陕西省旅游人数已经达到31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7亿元人民币,外汇收入2.7亿美圆,旅游总收入150.24亿人民币,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9%。且每年以16~20%的速度增加。而2001年全国的旅游人数已达到7.84亿人次。“华博园”的建成,必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到西安来。

  1.门票收入:六十四个主题园区,由于每个园区各自都有高度专业化的丰富内容、形式多样的游乐观赏项目和完善的服务,都可以作为独立的旅游园区分别设置门票。按照国内其他各地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水平范围,在10~180元之间。就“双博园”单个园区的内容、规模、服务水平、运行费用、投资量、折旧费、维护费等价格构成因素,门票价格应确定为高水平。由于淡季/旺季的游客数量的差异以及价格的调节作用,考虑到大众的承受能力来核算,应确定一个实际可行的价格变动策略结构,平均在100-50元/票左右。

  按照一个较低的游客数量1000万人次/年计算门票收入:

  50元*1000万==50000万元/年

  5亿元*64个园区*0.3==96亿元/年

  在项目建成初期,影响和知名度还不够大时,游客数量及各园区的游览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和较低的暂载率。由于假日时间有限,游客数量的暂载率可能在0.2左右,即游客每次来西安所能停留的时间是有限的,一次能够游览的园区是有限的,大约可看六个园。要看完所有的园,需要来多次。当然,游客群体会有不同的兴趣点,分布于不同的园区。
  暂载率为0.3时,门票年收入为96亿元,
  现在,全年的法定节假日合计122天。占全年33%。
  另外,还有不受节假日时间限制的数量庞大的旅游群体:
    1)离退休人员群体;

    2)寒、暑假教师学生群体;

    3)自由职业群体;

    4)农民群体;

    5)国外旅游团等。

  当游客数量增加时,这项收入还将增加;

  2.园内多种服务项目收入:

  每个时代,每个朝代,每个民族和地区的特色建筑与生活模式的返古游,吃、住、游、玩单元项目,可接待家庭、团体或个人,以灵活的方式,定制菜单式消费。

  园中每个内容可根据情况设置多层次的参与性游乐项目,或根据游客需求提供必要的专项服务,包括背景留影、专项解说、专家咨询、动态演示、资料提供、订制或销售样品及其他可能的服务项目。

  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及相关的服务项目收费。

  专业培训收费,对各地博物馆讲解员及导游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各界各类专业培训收取培训费。

  上述各项收入预计可达15亿元。

  3.仿古商品销售收入:园区内的展品,作为仿制品,所有可能商品化的展品都可以进行批量制造,进行商品化批发和零售。包括书籍、服装、日用品、饰品、工艺品、各类仿古品种的饮食等等。予计30亿元/年;

  4.配套开发土地收入:园区内,城市设施建设面积24平方公里,包括道路、绿地、公用设施,还要有相当面积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分布于园区之间的周边地区。由于园区的文化含量高,环境好,这里的土地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这将作为本项目的土地经营收益,预计有140亿元左右。这部分收入将作为项目筹资的来源之一。

  5.项目建成后,各个园区都可以作为影视拍摄基地。各个园区都具有不同时代,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社会风貌特征,可以用来表现各种场景,很适于各类影视作品的拍摄需要。

  6.定期举行世界文化博览会,中国文化博会,和世界科学技术博览会,以及相关的国际、国内的各类会议,届时将吸引大量的国内外客人来到西安,来到“双博园”,同时带给西安市以显著的各项经济收益。

  项目运行初期,以较低游客数量估算,1000万人游览到访量,在一年内游览覆盖率占全部园区数量的20%时,门票年收入则为45亿元,加其他各项收入,预计项目初期几年内,经济收益在68亿元/年左右,是与该项目的规模效益相适应的。

  项目营运进入成长期时,增加的大量游客为西安所能带来的其他各项收益不计,除去各项运行成本和税赋,仅以上各项直接经济收益大约为:52亿元/年以上。

  从第一期项目三年建成投入运营开始,预计项目投资回收期为十年左右。

  进入发展成熟期后,将达到更为理想的规模效益。

  六.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华博园”建设所规划的总面积初步确定为56平方公里,园区占地32平方公里,形成“文博城”和“科博城”两大区域。其规模相当于一座新型城市的建设。投资量具有相当的规模,可分阶段投入资金建设。

  资金用途:

  1.勘测、规划、设计费用:

  1)划定区域的地质、地政、地形、水文勘测;

  2)项目整体规划设计,详细规划设计,功能建筑及造型设计,公用工程设计等;

  3)园区主题造型设计,内容形式与表达设计,原理、结构、材料、工艺、专用设备、声、光、电、图、文、形、物理、化学、艺术效果等项设计;

  4)绿地、园林、水系、旅游设施系统设计;

  5)管理、服务、控制、采购、供应、营运系统设计;

  2.市政工程投资:包括道路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天然气管道系统。市政工程属于政府投资的范畴。

  3.土地费用:项目的性质划分影响土地的费用,

  1)按城市建设用地,由政府划拨土地,费用较低;

  2)按园林建设用地,由政府划拨土地,费用较低;

  3)按文化旅游项目用地,征用土地,费用较高。

  4.建设投资:六十四个园区分五个步骤投资建设。

  1)准备期:勘测、规划、设计工程;

  2)基础期:市政建设工程;

  3)文博园工程:园区建设工程(一);

  4)科博园工程:园区建设工程(二);

  5)外围工程:园区建设工程(三)。

  5.营运及广告费用:略。

  投资规模:准备期投资3亿元。

  每个园区10亿元左右,可以分别单独投资,单独运作。

  总体投资规模:项目概算静态投资660-780亿元,

  远期动态投资大约836亿元人民币。

  预计园区建设一期工程三年建成,总体预计8年建成。实际将根据各项手续和资金到位情况开展项目建设。

  资金来源:

  1.企业资金,多家企业合作投资,资本运作;

  2.国外资金,以项目合作形式,吸收资金;

  3.政府资金,当地政府拨款用于区域内市政工程建设和启动项目,西安市、陕西省列入政府重点项目,并上报国家计委,

  申请列入国家重点工程,获得国家拨款支持;

  4.银行给以贷款或提供保函,确保投资规模;

  6.允许个人投资入股,接受企业、财团、上市公司参股。

  7.发行项目债券,

  8.公司上市融资.

  目前已初步确定资金来源。具体预算待项目正式立项,投入准备期,项目设计完成后提出预算报告。

  企业模式与资本结构:

  按照最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以六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的新型所有制结构,建立该项目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进行项目的资本运作和企业化经营。

  智能、管理、科学技术、人员、资金、资产六要素根据各自的净现值和股权结构比例构成企业所有权结构,根据各要素价值产出量每年核算股权调整量。

  投资回报:

  依据资本来源不同,按照不同方式进行利润分配和支付。其中有按固定回报率支付的形式,按照股权及利润核算分配的形式,及其他按照双方约定的方式给以回报的形式。

  项目一期建成需三年,全部建成需八年左右。投入营运后,投资回收期预计5--8年左右。合计时间大约为十六到十八年。要留有余地,投资回收清尝期宜确定为二十年以内。

  项目执行单位

  可按照三种形式考虑:

  1.政府组织专门机构主持,有关各方参加或参股;

  2.项目投资方及股权组织机构组成新的公司;

  3.西安紫微系统工程公司主持,各单位配合或参股。

  七.项目建设地点及规划用地面积:

  “文博城”和“科博城”各园区拟设在西安绕城南路东段沿线两侧,雁塔区东部和灞桥区西南部未开发地带。大雁塔、西影路和咸宁路以南,电视塔以东,白鹿原西北侧,长安县界以北。或者临潼秦始皇陵开发区。

  “华博园”64个园区,占地面积32平方公里,平均750亩/园区。配套城市设施开发面积24平方公里,共计56平方公里。雁塔区境内40平方公里,灞桥区境内16平方公里。产河流域及灞河流域接近市区部分地带。

  八.环境影响及评估:

  “华博园”项目属于园林绿化仿古艺术项目,对环境将有明显的优化效果。本身不产生污染。对于旅游垃圾,将在园区内设置垃圾污水处理设备,就地分解处理垃圾,不产生对于环境的三废排放和污染。该项目属于对环境产生显著改善的优良级项目。

  九.综合评价结论

  《中华文化博览园》与《中华科学技术博览园》项目能够在西安市建设,是中华民族光照千秋,功德无量的伟大事业。是中华文明上万年历史源远流长而今重写的光辉篇章。是陕西和西安继承民族先祠,开启未来辉煌的极大光荣之事。

  “华博园”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对于陕西省和西安市的文化、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环境优化程度将有极大地提高。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对于西安市的城市建设布局,将填补西南方向的大片空白,使之成为西安最靓丽的一个文化科技旅游新区域。

  这个项目的建设对于西安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将真正使第三产业和旅游业形成规模化产业。

  项目建设将可以吸收大量的城市剩余劳动力,经过各类培训后上岗,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贯彻中央继续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开拓了新的空间,将使西安市的国民经济产值增加几个百分点。

  项目建成以后所能取得的经济收益将十分可观,依行业比较来说,其产出/投入比相当高,且可一次投入,长期受益。

  将成为西安市的一个相对稳定的财政经济收入来源。将有效吸引全国和国外的旅游消费资金。稳定增加西安的经济规模。

  综合评估,“双博园”项目应评定为最优级大规模项目。

  西安紫微系统工程公司

  2002.01.23.

  电话:029 83516180

  手机:13991310191

  联系人:李犁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