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儿下鬼神者说(序)
--读张柏联的《京城怪谭夜话》
●艾君
柏联是我的一位好大姐,认识已有十几年了,其人品、文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柏联做过记者、编辑,在京城新闻圈被称为“美女、才女”。于人,为人真诚坦然,给人之爱心,颇有人缘。在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市场染缸里,她没被染脏,实为珍贵。于才,其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并有所造诣。其曾做过文字记者,有百余万字的各类作品散见于报刊;做过美编,亲自设计或者指导过大小十几家报刊的版面。尤为可敬的是其书画追求,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放弃,其书法作品曾被新闻界朋友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内外友人。于貌性,典型的“皇家格格”,个性洒而不狂,气质雅而不板,容貌丽而不艳。柏联现又供职于宋庆龄基金会,从事公益事业。其无论为人为事,总会把美誉留下。
柏联自小生长于北京,是地地道道的有着满族血统的北京人,她的内心爱着这座城市,儿时的记忆,少年的梦想,事业的成功与失败,生活的幸福和平淡,沉淀在她心灵的记忆深处。
近日,柏联告诉我其首部“京味文学”作品《京城怪谭夜话》将付梓出版,作为朋友、小弟为此举可喜可贺。
她说,她所写的这些故事,都是自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所讲述的故事与经历,经过自己的二次创作而成,她要用京味的语言,让人们领略到一座古城的标点符号。
柏联成稿后让我提点意见,读完颇有感触。
感觉这些故事不是大家耳闻目悉的旧闻传说,许多都属于首次见到,应属于原创范畴。这源于柏联对资料掌握的唯一性。据柏联讲,这些故事大都是发生在皇城根下其家族内部或者外围的史事或者传说。确切讲都是书的主人公老德一家流传下来的故事。有鬼神故事,有发生在京城人家的真实故事。故事读起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引人入胜,有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史料性和趣味性。如《凶宅原来是义和团的秘密据点》一章,柏联用其具有独到和具有感染力的京味语言,讲述了公元1900年京城南营房一带鲜为人知的义和团秘密聚集抗击英法联军的历史故事。故事采取的手法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取小说、剧本以及报告文学的一些写作手法,增强了故事的渲染力,也很好地刻画了老德一家在动荡岁月的命运的坎坷和生活的境况。没了朝廷的俸禄,本来只有靠租房,卖房,倒卖祖宗留下的古玩玉器为生,可如今又闹战乱,居住房子周围又成义和团秘密据点,随时有可能遭遇不幸。在这种复杂的环境和境况面前,老德一家夜难入眠,心里状况可想而知。作品里没有过多地交待这一家人的最后选择,仅仅叙述了一家人夜里的听、议、感、想、思,很好地讲述了那个年代京城百姓追和平的渴望和对安逸生活希冀。
此书尽管属于民间故事的范畴,但在写作手法上却吸取了各种文体写作手法的优势,发挥了其京味文学的地方语言优势,不是像一些文史资料,读起来声涩,而是将一件事、一个故事写得活龙活现,既有娓娓道来的感人往事,也有动人心弦的人鬼传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读后感觉,这既是一本“京味文学”作品,也是一本民间文学的佳作。作品追求语言的简洁幽默,形成了具有内蕴的“京味”,在此作品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作品中所见到的“臭骂”、“臭揍”、“狗刨儿”、“明儿个”等北京地方方言,既幽默又带着北京市民特有的语言特点。有的属于发泄,有的似一种解嘲,有的像是风趣挖苦,有的则为内心愤怒或激奋……这些语言特点像是生命的润滑剂,滋润着北京城的文化土壤。
柏联对京城语言的准确把握不仅得力于她的家庭对她的熏陶,也折射出她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化的热爱与熟悉。在她的作品里大量运用京城俗白浅易的口语,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她成功地把民间文学的语言的地域性、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民间文学有别于通俗文学、俗文学,它凭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能精确地反映了人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民间文学由于它的作者的非专业性,更能够更广泛地反映出一个时期、地域的文化社会生活,而且往往反映得那么深切﹑精确,它更紧紧地黏贴着生活。从柏联书中所写的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中,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著爱国、爱北京和民族团结的感情。这些在她的《那人原来是水鬼》、《月色中的小矮人》、《被二龙坑的鬼跟上》、《洋车夫收了美少妇的冥币》等作品里都有很好地表现。
从柏联这些故事创作的成功经验看,京味文学、民间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它的乡土性和地域性,脱离了则就脱离了它生存的土壤和本。可见,民间文学的创作,离不开它的民间立场和地域文化的特色。其表现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都受其生存环境、地域文化、生活趋向所决定。柏联的作品不仅有着那么多古老生动的老北京的故事,也包含了古今的世道人心,既令人兴味无穷,也令人沉思不已。无不是反映了皇城根下人家的生活、思想和文化价值观,体验出老百姓的追求与渴望。
柏联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如此到位的民间故事,就是她自小生活在京城皇家园林,无论在语言的叙述和京味方言的运用,都恰到好处,表现出深厚的地域文化的特色。可见,民间文学的创作能丰富地体现出的民族性、地域性的特色。从柏联这些作品的成功看,民间文学家应该有一种着眼历史、关注乡土的创作心态,摈弃浮躁,真正“沉”到民间去,去发现深蕴其间的斑斓多姿的生活图景,抓住地方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语言特点,去构思创作才能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永远是民间文学生存的土壤,反之就失去了民间文学存在的根基。
柏联作品的成功得益于其对民间文学和“京味文学”很好地把握。她围绕着北京城,说说北京的事儿,描写北京人,再加上道白、写作中地道的北京话,表现出了“京味文学”的典型特点。可见,民间文学具有广泛的民间性、广泛性。从其民间性和广泛性中去体现出民族性和社会性,体现出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息息相通的一致性,这些在柏联的作品中能够感悟到,体会到。
笔者认为,这是一部民间文学精品之作。柏联以其对北京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写京城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写京城民间所流传和赶遇到的传说,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驰去的北京文化生活的画卷。眼下,在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柏联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把其所知道的、熟知的北京的民间文化付诸于世,出版发行,可喜可贺!
柏联送书稿给我,嘱我写点意见和看法,是为序。(艾君2007年10月15日于北京天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