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重申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回顾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时所的说,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但是,成就越大,形势越好,喝彩声越多,越需要我们保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清醒地认识到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肩负着更加艰巨的改革和建设任务。首先,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任重而道远。我们在现有成就面前,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放松懈怠、停滞不前,只有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才能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更大的成就。其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贫乏是基本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绝不能在经济发展上超越阶段,搞急于求成、浮躁冒进;绝不能在消费追求上脱离国情,搞贪图享受、铺张浪费。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几代人长期不懈地进行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思想,始终坚持勤俭节约,量入为出,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即使将来发达了、富裕了,也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可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永远不能丢、永远不过时。因为我们党是一个靠戒骄戒躁、艰苦奋斗起家的党,是一个在戒骄戒躁、艰苦奋斗过程中发展壮大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赋予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以新的时代内涵并付诸实践,才能够更好地发扬光大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我认为,在实践中我们必须解决好四个根本性问题。
一是要解决好“精神”问题。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在精神状态上,主要表现为有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有昂扬向上、勇往直前的决心,有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品格,有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勇于拼搏、善于创新的态度。而这种精神状态则是坚持理想信念的深刻体现。实践证明,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发扬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精神的政治源动力,这个源动力越强大,发扬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精神就越是自觉,越是坚决,越是持久。
二是要解决好“宗旨”问题。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否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保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只有坚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才能真正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和发扬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就能做到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强化党的执政基础。
三是要解决好“本色”问题。腐败就像病毒,人人都可能接触,但生病的多是抵抗力弱的,党员干部谁都很难保证不受腐败行为的影响和攻击,但自己会不会受到腐蚀,受到腐蚀后会不会恶性发展,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能不能保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综观近年来“落马”贪官,无一不是丢掉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丢掉了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传家宝,才陷入罪恶深渊的。
四是要解决好“干劲”问题。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不是一句口号,而应当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此,党员干部必须坚决克服各种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消极心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而若没有这种干劲,我们的事业就会一事无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所以,十七大报告重申的“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不仅是治国之策,更应当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时刻铭记的处世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