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福布斯》中国百富榜单不久前刚刚出炉,与去年相比,中国富豪们的财富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几年前,中国首富的资产才几十个亿,今年的首富已经是一千多个亿了,而原来只要有个十亿、八亿的就能进入前一百名,而现在同样的身家,按胡润的排法今年只能在800位左右。我们北京地产界的名人潘石屹,得益于其SOHO中国最近在香港成功上市,两口子的资产飙升至几百亿,一下子就窜到了富豪榜的前列,这下可真是“实副其名”了。
许多人认为无论是《福布斯》还是胡润的中国富豪榜,其实都没有揭示出中国超级富豪的真实数量,也就是说中国十亿以上身家的远不止这七、八百人。最有力的例证就是这次由于平安保险回归A股一下子就牵扯出三、四个百亿以上的“隐形”富豪,那么类似的情况还有多少?
我们大可不必去争论中国几十亿以上身家的富豪数量到底有多少,因为他们处于财富金字塔的尖端,毕竟属于少数人。我注意到新浪网在报道今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之后有一个网上调查,关于“有多少钱能够给你带来幸福人生”的问题,有半数以上人的回答是500万。这应该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在中国人心目中成为一个“富人”的底线:在大城市中有一套(或以上)不错的房子、够档次的汽车以及相对足够维系高品质生活的现金…
拥有500万以上的资产,或者以美元计的百万富翁在中国到底有多大的数量?这两年各种境外机构都有不同的测算数据公布,大致在三十万左右。从目前中国资产价格迅猛膨胀的情况来看,这个数字显然已经属于严重低估的。
单从股市这两年从1000点升到6000点,数以万计、乃至十万计的人因此进入资产500万以上的富人行列,应该不能算是夸张的说法。再从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来看,一年前的北京,300万的总价还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城区内一年的总消化量也就两、三百套),而现在对于许多北京的楼盘来说300万只是一期的起步价,今年北京300万总价以上的新盘住宅(不含郊外别墅)销售成交一定会是数千套。套用王石以前说的话,大意是“房价都是有钱拉升起来的”,那么如今被拉升得如此“疯狂”的房价,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庞大的“有钱人”的群体。我们还可以去统计一下深圳价值500万的房产有多少套,无论是以前购置现在资产增值还是有能力新购置,应该可以由此地看到这一个城市就颇为巨大的“富人”数量。
无论到底是几十万还是上百万人,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数量可观的“富人”群体!但是,我们整个社会却都“不愿意”去正视和面对。
首先是广大的“非富人”群体,他们看到的都是媒体曝光率高、为数不多的顶级富豪(所以,老潘虽然今年才凭借上市首次进入百富榜的前列,但由于可以和章子怡媲美的媒体曝光率而“形象预支”,在人们的眼中他早就已经是超级富豪了)。许多“仇富”心理也主要是冲着这些人来的,于是乎媒体也迎合大众心理,津津乐道每年有多少富豪榜上的富豪“犯事”、“落马”等等。可问题在于“出事”的毕竟占少数,而且退一万步讲,就算那些幸灾乐祸的人遐想成真,百富榜最终成了“黑名单”,那么这已经形成的几十万、上百万之众的富人们也会集体“出事”消失吗?
富人们当然不会“看到”他们自己。上面有超级富豪们在那里顶着,隐于芸芸大众之中。中国人本来就有“财不外露”的传统,谁也不会傻到嚷嚷自己是富人而引起想借钱的亲戚朋友以及税务部门的注意。如果说许多人认为500万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生活,那么中国有500万以上资产人们的幸福,还在于他们比西方国家的有钱人具有更低生活成本的优越。我在上一期专栏中提到加拿大中产阶级住宅的室内装潢都很“俭朴”,马上就有一个朋友跟我说:“谁不想豪华啊,可是加拿大的人工成本高得你豪华不起来。”他告诉我去年他在温哥华的新居装修,买了一台价值三千加元的电视机,可工人帮他挂到墙上收了他一千二。
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政府对富人群体的“视而不见”。没错,我们的执政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本届政府更是要树立“亲民”的形象、创建和谐社会。当初小平提出“让少数人先富裕起来”,大家都理解这只是为了发展经济、提高整体人们生活水平的手段,“富人”应该只是“副产品”。但是,在今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中国有20人上榜,已和香港的21人等量齐观,远远超过台湾8人和新加坡5人。另有机构统计,中国拥有的百万美元的家庭数量已经排在全球第六,考虑到中国目前人民币资产的膨胀速度以及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因素,中国拥有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同样数量的富人的情况将指日可待。
所以,“愿不愿看到”或者“能不能看到”是一回事,“该不该看到”或是否“必须看到”是另一回事!富人,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副产品”,正对我们的整体社会的经济运行产生着影响越来越大的“副作用”!
就拿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来看,我们很多政策的出台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是反效果,正是因为政府“无视”这些富人群体的存在以及对其数量的严重估计不足。有关部门一次次地提高买房的首付比例,本意是为了抑制过度的投资需求,可是本来越有钱的买家一次性付款或者高首付的比例就越高,这一政策对富人购房自住、投资或者投机根本就没有影响,反而为贷款依赖很大的、自住需求为主的中产阶层的购房设置了更高的门槛,客观上有利于“20%的有钱人买下80%的房产”。
还有就是我们的“90/70”政策。虽然对于这一政策业内诟病甚多,可我一直力挺这是一个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国策”。但由于我们在执行环节的简单化“一刀切”,每个楼盘的大户型从套数比例上看只有10%左右,富人们于是就用手中雄厚的资金来争夺这些“稀缺资源”,开发商乘机“随行就市”,楼盘的整体价格一下子就被拉了上来。等到今年下半年,购房者们好不容易盼到了小户型产品大量上市,可与去年“国六条”颁布的时候相比,拿北京城区来说价格就翻了一番。小户型政策本来应该发挥的对价格的稳定作用,一下子就被消弭殆尽,政府又一次莫名其妙地背上了“越调控房价越高”的骂名。
如果说“看不见”只是认识过程的问题,那么已经意识到了,却“天真”地想用简单化的方法来“消除”贫富差异就更不可取了。“90/70”政策在地方上执行上粗糙地一刀切,一方面是简单地“对上负责”官僚模式的惯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富人和平民住在一起,达到“看不出”有明显分化的效果。前一阵就有北京的有关部门出台政策,要新开发的楼盘都强制配比一定数量的保障性住房,这是简单地将政府职责转嫁给本来就没有义务同时更不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房地产开发商。
有许多“道德之士”纷纷发表言论,担忧并极力反对中国的城市出现“富人区”,和这些官员的思维模式如出一辙。就好比有人吃鱼翅,有人吃青菜豆腐,你硬把他们凑在一桌就算消除差异了?其结果一定是对比更强烈,双方都更不舒服。再说了,我们能消除每时每刻在中国城市的道路上“奔驰”、“宝马”与公交车、自行车的鲜明对比吗?
因此,我们政府在分析、研究、解决房地产行业问题的时候,必须正视数量日益庞大的富有群体存在的事实,从而真正担负起政府最应该担当的均贫富的职责。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允许吃鱼翅的和吃青菜豆腐的分桌,政府要做的是让吃鱼翅的为鱼翅和分桌待遇付出更高的代价,从而为吃青菜豆腐的加几块肉,更重要的还要让更多连饭都吃不上的能上桌吃饭!
这么多年的房地产市场化,有一件事政府总算是搞明白了,那就是很大一部分的城市居民住房无法靠市场化来解决,所以和谐社会的前提是需要政府建设足够的廉租房等保障性用房。可热闹了那么多年,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一个地方政府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钱字。为了落实中央政府平抑房价的政策,这一年来北京市在土地出让方面干脆连拍卖方式都弃了,原因就是怕地价的不断飙升进一步刺激房价,可结果是地方政府牺牲了土地收益,却让开发商和有钱的投资者赚了个盘满钵满。
所以,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就应该将城市中最有价值的、符合富人居住的土地拿出来拍卖,不用限制户型,价格哪怕拍到天上去也不用担心,反正会有任志强这样的开发商去盖房子,房价每平米10万、20万都没关系,反正有的是有钱人去买(管它自住还是投资),首付比例想提多高就多高,只要我们银行认为安全就行,那天豪宅的房价暴跌,这些资产缩水的富人们肯定不会去信访部门闹事给政府添麻烦。而政府就是要让国家(也有人强调属于全民)的稀缺资源卖个好价钱,从中获取“暴利”,当然重要的是保证用这些“暴利”去建更多的廉租房和保障性用房。
而主流的商品房可以要求100%都是90平米以下的户型,政府主要以招标或挂牌的形式出让,政府只要有合理的利润即可,楼盘都由具有规模效益的、注重长远的开发商来建设,持续实施小户型的国家地产战略,来稳定供应量及平抑房价。
向富人们“开源”的方法当然还可以包括讨论了很久的物业保有税。当然,这次一定不能“一刀切”。90平米以下的可以不征或者少征,只要是大户型无论是否第一套都开征。同样重要的,是要将这些丰厚的税收来建设和维系保障性的住房。
均贫富,这就是我们希望建言于国家地产战略的微言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