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农民为什么不读书》,先后在科学时报和四川农村日报发表。但发表出来的都不是全本的原稿,在我的博客里可以读到原文(http://wanghongliang.blshe.com/post/174/23118)。谈到了农民不读书,其理由归根到底不外两端:一是书价太高,农民收入主要用在改善生活和抚育孩子,让大多数农民都买书看实在是苛求;二则适合农民读的书太少,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书提不起他们的兴趣。这样的两种情形,至今并没有任何改变,相反有越来越加重的趋势。
我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去书市转转,看看有没有出版什么新书。我所学专业方向的书籍当然看得最为仔细,不过其他社科类的书籍,我也是随便翻翻,所以平日里和同道们谈起来,倒也不是一无所知。
每次去书市,我也忘不了探寻农民题材的书籍,多数时候是放在社会学那一类里。我除了关心这些书的内容,也同样关心这些书的价格。从内容上来讲,农民问题本身是很实在的问题,存在些什么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解决方案,农民该掌握哪些信息,平白如话写出来多好啊。可是这些书往往写得山重水复,运用的理论和解释范式来自古今中外,我自认受过高等教育和一定的学术训练,但仍觉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也许是内容决定形式,其语言也是相当学术的,读起来一点也不轻松。再看价格,也是贵得惊人,而且我发现,在社会学类的书籍中,越是写农民问题的书,似乎价格越贵:难道现在农民问题号称"热点"问题,就拿这"热点"来做文章?可一看印数,似乎也并不多,一般在一两千本。我知道有些作者是拿书来评职称的,其自身对农民问题有何真知灼见不得而知,有农民有无感情或同情也不得而知。但也有些作者是靠研究农民问题成名的,这就不免让人疑惑,写农民问题的书,难道就真存心不让农民看了?而这不让农民看的书写出来又有何意义?或说有意义,意义又有多大呢?
我查了一下资料,定价的依据,主要是与生产相关的纸张成本,包括以"印张"计算的用纸数量、纸张的质量等。一般图书平均每个印张的印制成本为0.25元左右,每个印张为32页。当然,有的图书选用的纸张档次很高,每个印张的成本也会更多。封面封底虽然只有两页,但印制成本较高,要按照一个印张来计算。一本书是否赢利,与其印数关系密切,如果首印量大,成本必然降低。如果出版社摸准市场,推出的图书首印量足够大,书的单价也就有了下降的空间;但很少有出版社愿意向读者让利的,反而觉得既然畅销,就多印点价定高点同样有人买。也有出版社对所推图书既不敢印太多,又不忘谋取更高的利润,就抬高单价,把商业风险转嫁给读者。据有关资料显示,1987年我国图书每印张平均定价为0.172元,1988年为0.231元,至1997年则已上涨为1.023元。现在大部分出版社都是按照1.3元到1.5元一个印张的标准来定价。精装书的定价标准一般为1.8元至2.0元一个印张。而我所接触到的书,多数价格应在这个标准之上。
我一直认为,要做好三农问题,单靠政府是办不到的,单靠政策的支持是低效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农民问题缺乏农民的参与不可能办成,缺乏农民的有效高效参与不可能办好。农民掌握知识、掌握信息的能力与农民是否能正确理解、正确运用政策和信息密切相关。农民靠什么来掌握知识和信息?我觉得有组织的培训很重要,但这个可能需要的成本较高。就个体而言,电视是个很好的媒介,可是现在的电视节目多朝娱乐方向发展,越娱乐,收视率越高。农村的科技节目,农民的政策节目,少之又少。书也是个很好的媒介,但适合农民读的书也是太少,一是读不懂,二是买不起。我买书算少的,每一个月总要买个两百元左右吧,其实也买不到几本书。我也一直很关心农民问题,只要有这方面的书,我都要拿来读读,却买得很少,为什么?两个字,太贵。
问个问题,谁来给农民写书?谁来为农民出书?
我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去书市转转,看看有没有出版什么新书。我所学专业方向的书籍当然看得最为仔细,不过其他社科类的书籍,我也是随便翻翻,所以平日里和同道们谈起来,倒也不是一无所知。
每次去书市,我也忘不了探寻农民题材的书籍,多数时候是放在社会学那一类里。我除了关心这些书的内容,也同样关心这些书的价格。从内容上来讲,农民问题本身是很实在的问题,存在些什么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解决方案,农民该掌握哪些信息,平白如话写出来多好啊。可是这些书往往写得山重水复,运用的理论和解释范式来自古今中外,我自认受过高等教育和一定的学术训练,但仍觉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也许是内容决定形式,其语言也是相当学术的,读起来一点也不轻松。再看价格,也是贵得惊人,而且我发现,在社会学类的书籍中,越是写农民问题的书,似乎价格越贵:难道现在农民问题号称"热点"问题,就拿这"热点"来做文章?可一看印数,似乎也并不多,一般在一两千本。我知道有些作者是拿书来评职称的,其自身对农民问题有何真知灼见不得而知,有农民有无感情或同情也不得而知。但也有些作者是靠研究农民问题成名的,这就不免让人疑惑,写农民问题的书,难道就真存心不让农民看了?而这不让农民看的书写出来又有何意义?或说有意义,意义又有多大呢?
我查了一下资料,定价的依据,主要是与生产相关的纸张成本,包括以"印张"计算的用纸数量、纸张的质量等。一般图书平均每个印张的印制成本为0.25元左右,每个印张为32页。当然,有的图书选用的纸张档次很高,每个印张的成本也会更多。封面封底虽然只有两页,但印制成本较高,要按照一个印张来计算。一本书是否赢利,与其印数关系密切,如果首印量大,成本必然降低。如果出版社摸准市场,推出的图书首印量足够大,书的单价也就有了下降的空间;但很少有出版社愿意向读者让利的,反而觉得既然畅销,就多印点价定高点同样有人买。也有出版社对所推图书既不敢印太多,又不忘谋取更高的利润,就抬高单价,把商业风险转嫁给读者。据有关资料显示,1987年我国图书每印张平均定价为0.172元,1988年为0.231元,至1997年则已上涨为1.023元。现在大部分出版社都是按照1.3元到1.5元一个印张的标准来定价。精装书的定价标准一般为1.8元至2.0元一个印张。而我所接触到的书,多数价格应在这个标准之上。
我一直认为,要做好三农问题,单靠政府是办不到的,单靠政策的支持是低效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农民问题缺乏农民的参与不可能办成,缺乏农民的有效高效参与不可能办好。农民掌握知识、掌握信息的能力与农民是否能正确理解、正确运用政策和信息密切相关。农民靠什么来掌握知识和信息?我觉得有组织的培训很重要,但这个可能需要的成本较高。就个体而言,电视是个很好的媒介,可是现在的电视节目多朝娱乐方向发展,越娱乐,收视率越高。农村的科技节目,农民的政策节目,少之又少。书也是个很好的媒介,但适合农民读的书也是太少,一是读不懂,二是买不起。我买书算少的,每一个月总要买个两百元左右吧,其实也买不到几本书。我也一直很关心农民问题,只要有这方面的书,我都要拿来读读,却买得很少,为什么?两个字,太贵。
问个问题,谁来给农民写书?谁来为农民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