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商业教育的问题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教育和人才市场的匹配程度始终不见好转。
北大本科生上课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大一的新生去上课,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课堂自然是有吸引力的;二是大二以上的学生一般只听一个老师不超过10节课,理由是十节以后老师基本上没新东西了,还不如自己去图书馆自习,难怪北大的图书馆总是满座。
在北大等国内著名高校鲜见本科毕业的学生读本校的研究生,要不出国要不工作。原因很简单,即使读研了还基本上是那些最多能够听十节课的老师在做导师,一个老师很难想像能够面对同一群人倒出两桶不同的水。
大部分商学院的老师能够把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却鲜见有太多的实践,结果就是讲得全是对的做起来全又都是错的。对很多老师来说知识就是仅有的身外之物,属于工具式的学问,而自己始终没活在其中,导致了用起这些东西来比较不自如,生硬的很。
真正融入在心的我想一定是自己经历过的东西,通过实践自己体悟出来的。商学院的老师需要通过下海的这样一种方式来武装自己而不是整天找几个案例故事来应对学生。
更多的受过高等、海外教育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投资家应该更多的走进课堂,教学相长的过程一定商学院进步的过程。
学中干不如干中学,这或许是回归商业本位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