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初上市至今,斯柯达明锐作为上海大众的新贵族每月以1000多台的销售速度在递增,在中高档车市有窜红的迹象。这对久已波澜不惊的上海大众,仿似失却光明已久的黑夜中的一道耀眼曙光——这个最先与德国大众合作并创造了中国小型汽车史上极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即使昔日的辉煌渐日地远去,也抵制不住斯柯达明锐带来的这种振奋与激动。
但短期的热销车型不能代表真的就成其为畅销车,能否真正跻身于此行列还将更多地取决于品牌、性价比、售后服务、消费者的理性认同等综合因素。从目前的市场看,这些基本的因素还需要厂商居安思危,审时度势,化潜在危机为契机,才能踏入畅销大道!
定位缺乏牢固的根基
明锐不断以斯柯达百年历史、捷克政府御用品牌等概念“砸向”市场,以求支撑其中高级车定位,为自己的相对高价找一个有力的支点。中国消费者几年前已回过味来:百年历史与高品质并不时刻是等号关系。捷克政府御用品牌也很难有太大说服力,澳洲总理座驾――别克荣御的市场份额不照样在中国市场惨败吗?捷克政府中意斯柯达不能不排除是对其自主品牌的保护,与中国的国车红旗轿车的手法如出一辙。面对“堂兄弟”的速腾的挤压,马自达3等众多紧凑型车强手的步步紧逼,品牌(品牌价值是由细节堆砌起来的)尚未受认可、价格偏高的斯柯达明锐从而缺乏牢固的根基。
售后服务需正视
斯柯达明锐给在使用中车主总是能发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或许不影响正常使用,或许仅仅是让消费者心里感到隐隐的不快,比如冷车时发动机异响,感觉到挡风玻璃有肉眼观察不到的不平滑,车钥匙在行驶一段时间后总是很热此类。厂家一直没有给予这些问题以正面答复。曾记否,三大手机品牌之一的爱立信,几年前在手机市场的份额连续下滑,不谨慎地对待售后服务,放任自己在自以为的无关痛痒处的处理态度,小事件总是影响不了宏图大计的。最后蚂蚁绊倒了大象——投诉事件越闹越大,高潮是那场集体诉讼对簿公堂。与爱立信有着似曾相识经历的上海大众(市场占有率持续下降),是否看到了前车之鉴?对于一个知名品牌,本来就不该存在所谓的细枝末节;再次证明品牌价值是细节堆砌起来的,同样可以在细节中溃败,对于一个足以支撑企业的产品,尤其如此。
大众汽车的总体乏力与明锐难以呼应
“大众”这个两个字曾经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乃至中国对外开放的里程碑,因为德国大众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汽车企业,而上海大众又是中国汽车业的第一家合资公司。“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上世纪整个八九十年代,上海大众挟着先发优势占有了中国绝大部分轿车市场(在高峰时其市场占有率曾逾60%)。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个人购车市场的迅猛发展,随着日美跨国汽车巨头纷纷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尤其是在“家门口”的上海通用的飞速崛起,上海大众面临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质的改变——除了先发制人的优势在逐年被对手消蚀(市场占有已然下滑到30%)。创新乏力的征兆正在地平线的远方向其挥手,想继续保持领导者地位缺乏持续有效的动力。老本也在试图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收效甚微。这对明锐难以形成拉动与呼应之势。
“绕开”消费者的误解与吉利区分开来任重道远
明锐作为首款以国产车形式引进的斯柯达车型,无论怎样,总是与一个国家政府的御用品牌属于同一品牌系列,然而跑在国内的道儿上,常常被当作了纯粹的国产吉利!这对内心深知车子品牌价值而自豪并义无反顾地选择斯柯达的车主来说,是无法言喻的痛。他们可能可以不厌其烦地对认识的人说,这是斯柯达,国外知名百年品牌,捷克政府的专用车型……这种不怕麻烦姑且当作为了虚荣的炫耀;但对于更广泛的普遍社会大众的误解,该何去何从?让民众认识一个品牌及其价值,本来就不是消费者的任务,而是生产商的责任!这不是一个嘲笑愚蠢的虚荣的时代,而是人们心甘情愿地付出足够的价格去购买品牌带来表征自身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时代。
对于明锐,上海大众的路其实并不艰难。斯柯达毕竟是作为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沉淀而存在,商标的些许相似,从一开始就不应该与吉利相混淆,也不该与任何其他品牌混淆。斯柯达的独立价值,缺乏的仅仅是被挖掘与被了解!
本文参考文章http://auto.china.com/zh_cn/news2/10003230/20070612/14155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