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调整股指探底,基金暗战调控盘底


    今日(周一)两市股指早盘受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及上周末欧美股市大跌影响, 基金输血链被掐断,几大利空继续冲击下,双双大幅跳空低开,沪指开盘跌破5200点,随后回补缺口后,再度向下探底整理,多方虽有几次反扑,但也是无力回天,午后股指继续探底,跌破5100点整数关口,最低至5032.58点和16254.68点,随着先于大盘调整的具有估值优势的钢铁、金融股率先反弹,沪指在逼近5000点整数关口之后展开反弹,一度收复5200点,收盘报于点,以一根下影线较长的红十字星报收。全天收市沪指下跌127点报收5187点,跌幅2.40%,成交892亿元。深成指下跌97点,报收17065点,跌幅0.55%,成交386亿元。

    股市的调整是所有散户乃至机构现在一起关注的事情。有机构也开始着急了,在研究大盘到底会如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盘出现如此大的调整?基金在做什么?

    在10月中旬,股市从6124点开始回落。当时人们更多的还是从扩容压力比较大,大盘也需要消化众多获利盘的角度来作出解释。也因为这样,对于10月下旬股市自5462点开始的反弹,大家还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但是,这次股市只上涨到6002点,随后就是一路下跌,最低已经下探到5000点附近,60天均线早无声而破。显然,像这样的走势,恐怕很难再用原先的理由来解释了。就是经济学家,金融家现在也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开始时候的什么补空等理论全部无法来说明,股评家也无法说明大盘的趋势。就象准备金率的提高,按国外理论主要影响的是银行和贷款大的企业,但是以往八次调整中竟然有七次大盘不跌,所以理论已经无法完全解释。

    大盘的形态表明,这不是简单的波段调整,也不是技术指标所要求的下跌,因为技术指标的补空需要也不用到这个位置,因此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来认识。

    笔者这几天一直在研究分析,发现近期市场所出现的下跌行情,具有非常典型的强制性调整色彩。

    所谓的强制性调整,是指市场在运行中赖以支撑其上行的各种因素,突然间都发生了改变,从而令大盘不得不进行相应的整理。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因素的突然改变,又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今年以来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在不断加强。特别是自6月份以来,发行央行票据、提高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提高0.27个百分点的基准利率,已经成为最常用的组合调控手段。而进入10月份以后,虽然负利率状况依旧,而且同样是发行了央行票据、提高了准备金率,当时却并没有调高利率。不调利率是为了什么?会不会在11月份以0.54个百分点的幅度来调高利率?这虽然首先涉及到的是银行,但是对于股市中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同样是十分关心的。因为,他们最需要的是有稳定的预期,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这样就会提前作好准备。但现在,大家对于利率走势没有了明确的预期,不知道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在看不清楚利率政策变化的时候,一般来说恐怕没有人会继续大胆地进行操作。现在,11月中旬马上就要到了,又是公布CPI、PPI等指数的时候,也是调控措施密集出台的时期。在无法形成对相关政策的稳定预期的情况下,人们显然更愿意的是观望。

    而当市场主流资金都陷入了观望,那么调整自然也就不期而至了。最近,有建议要增加股市的供应以收缩流动性,这就进一步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市场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股市政策的变量。此时,市场出现强制性的调整,就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事情了。

    应该看到,高层的宏观调控政策、美国经济以及境内市场的资金供应等问题来说,有的早晚会明朗起来,像央行升息之类的紧缩措施,在本质上不会有太大的悬念,而且其存在空间也不可能无限放大;也有的未必是已经有明确答案的事情,像美国经济怎么走,本身就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还有的则只能是短期因素,譬如基金不可能长期不发。

    因此,从中线角度来说,这种强制性调整虽然在爆发的时候显得很有冲击力,杀伤能量很大,但其实未必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事实上,这也符合大盘阶段行调整的特点。

    问题在于,由于调整得很急,对投资者的情绪乃至心理的负面影响会很大,即便其冲击力开始减少,可威慑作用还在,所以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有效的反弹行情。同时,就整个的调整周期来说,其整理、消化的时间不可能很短。

    自7月20日股市基本摆脱“5&S226;30”的阴影开始上涨算起,在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内,股市从不到4000点上涨到6000点之上,涨幅超过了50%。这无论如何在速度上都是偏快的。而且,这种上涨是以大盘权重股飙升,同时牺牲其他股票的行情为代价,因此明显缺乏扎实的市场基础。

    由于是一次强制性的调整,因此很多机构也就同散户一样措手不及,据资料反映,有的基金已经造成亏损,实际收益基金为负数。而一些实力强的基金在暗战调控盘底。

    11月4日证监会向基金公司下发“44号文”(《关于进一步做好基金行业风险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基金扩容和投资作出了一系列限制性要求,令市场闻之色变。

    对于新基金募集、基金封转开、拆分、限量销售等营销活动,公司应在发布公关或相关宣传推介材料之日起六个月内保持基金规模控制在向投资人承诺的范围内;基金公司不得诱导投资人认为低净值基金更便宜,不得人为制造基金销售的紧俏氛围;基金公司应关注各基金组合中现金、债券、股票等的配置情况、持股集中度和单只股票的投资价值及估值风险,防止片面追求业绩排名或短期收益而忽视流动性风险控制。

    信号已经非常明确。而更实质性限制是未明文的。

    最近所有新基金发行和持续营销都被叫停了,这意味着,监管层从公募基金的渠道在控制新资金入市。10月以来有25只基金暂停申购,11月以来有8只基金暂停申购。一家基金持续营销推出后被叫停。

    而基金减仓行为却是被默许的,“44号文”中亦对基金的现金比例、交易频率等指标有所强调。监管部门对基金交易的指导意见,经两位基金业者和一位曾任职于证监会的证券公司高管转述都是:“只让卖不让买”。

    纵观上周盘面,基金三季度重仓的煤炭、钢铁、有色等成为领跌板块,跳水个股多为基金前期重仓,换手率之高明显是机构所为。

    减仓还在继续。根据资料研究,9日的基金仓位测评,上周,223只基金中仓位下降的有159只,减仓5%以上的有38只。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配置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分别为:78.91%、76.53%、65.17%。

    监管层为什么这次以罕见的力度强势指导基金投资行为?市场的猜测是,监管层在为股指期货的推出做铺垫。消息人士透露,股指期货可能这个月出时间表,年底前推出。

    现在基金就等着股市跌下来,才好再发新基金,来一轮新的扩容。而在一个私募眼中,何时发新基金是“政策底”的标志。

    但毕竟牛市基本面未改,市场并不是直线下跌的。公募在减仓,其它资金立刻就冲进去。大家都在互相猜测对手的底线。等待拐点。

    市场层面,影响A股下跌的因素不少:花旗计提次债亏损引发全球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担忧,道琼斯指数大幅下跌,香港市场受美股、联系汇率、直通车等多重利空影响也暴跌,海外唱空A股美国人甚至成立了一只专门做空中国股票的ETF。相比之下,A股政策面因素虽然见效直接,但从趋势上看反而更明朗一些。

    基本面仍然向好是无疑问的。疑问在于如何准确把握拐点以及反弹后的方向。有一个观点是:如果银行、地产股再掀起一股升浪,那就是“市场底”来了,大盘将在此带动下再次进入上升通道。

    近期投资者对A股调整似乎开始形成了一致预期,这主要表现在A股成交量的逐渐萎缩及A股开户数的减少上。上周A股仅成交6544亿,这和9月每周1.3万亿的成交量相比已经下降了近50%。另外A股开户数也呈现清晰的下降趋势,据中登公司统计数据显示,11月8日沪深两市投资者新开A股账户13.7万户,连续三日创下新低,新开户水平下降至今年8月初水平。

    经过上周调整,A股市场按照TTM(连续12月)市盈率水平,已从前周的42.5倍下降到上周五的36.03倍,这表明前期蓝筹股过快上涨导致的泡沫得以一定程度释放,因此近期市场的大幅调整空间有限。不过当前市场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平衡被打破,此外市场信心未完全恢复,这两大因素导致本次市场调整在时间和空间上要大于5·30及6月中旬的两次调整。在大盘短期进入震荡整固阶段后,个股的差异将非常明显。

    市场还将继续走,笔者在准备金率调高后就预测,本周可能由于准备金率的上调,促使市场加速见底。因此即使5000点是个底,那么自身修正整固阶段还将有很多个股有大幅度下跌,因此投资者需要谨慎对待手中的个股。

    而新资金购买需要谨慎选择,而手中被套的股处理也要谨慎,笔者建议在整固阶段,本周后四天市场反映还将有较大起伏。即使见底了,也会有自身修正的过程。

    笔者个人意见,仅作参考,投资者需要自行根据大盘进行谨慎分析,并根据自身手中个股进行适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