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民总理温家宝——心系民生住房事实调查


李书纬(资深撰稿人。现已在中国产经新闻、中国绿色时报、中国证券报等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专题性文章、文学作品40余篇。现著有《中国住房调查》一书,《民生实录》行将问世 

(一)、住房之愿

依然记得那是一个周六的夜晚,郑州开往北京的列车在夜色中穿行。我们所在的第8车厢里两个二十七、八岁样子的年轻人的对话引起了我的兴趣。

显然这两位乘客也是刚刚认识,路遇知己似的谈兴正浓。穿深蓝色西服的年轻人对对面而坐的年轻人说:你在北京工作了五六年了,想必已经买房子了吧?

坐在穿深蓝色西服的年轻人对面的年轻人带着一副眼镜,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穿深蓝色西服的年轻人的在他面前提起住房似乎引起了他的万千感慨。他说,买房,早就有这种打算。可是这种愿望总也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他还说,能够拥有自己的房子一直是心中最大的期望,现在自己在北京工作,总有一泓漂泊的感觉,没有房子就没有归属感。房子肯定是要买的,就是再没钱,也得有自己的房子,那才是自己的家。

这两位乘客的话使我突然想起了儿时曾经在乡间听过的这样的歌谣:“没有钱也要吃碗饭,也要住间房,那个住间房,啷里格啷……”。

再没钱,也要有间房,这种住房梦,在心中窜动中,有这种想法的并非在火车上偶遇的这两位乘客才有的心事。事实上,对于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近年来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二)、中央政府关注

我们不是在歌功颂德。

我们在各种场合听到民众渴望有自己的住房的呼声的同时,我们也时常的从各种媒体上看了解到中央政府对民生住房的关切之情。作为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可以说对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表现得尤为关切。为此,也有媒体说,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该是亲民的一位。说起温家宝的亲民,有这样一段佳话广为流传。

温家宝是中央领导层近年来深入基层搞调查次数最多的一位,据说,也使一些地方城市政府官员深感头疼的一位。温家宝总理的让地方官员甚感头痛的原因就在于他为了解到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常常不给地方官员留面子,想方设法冲破对他的“封锁”,使得刻意弄虚作假者不知所措。
一九九六年五月,中国东部农村田间的麦子已是一片金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到安徽检查扶贫工作。初到安徽的温家宝就给安徽省的省府官员们提出了三条不成文的规定:不搞迎送,不搞陪吃,下去时更不许前呼后拥,一切轻车简从。
不知如此,温家宝亲体力行的做法也让地方官员们感到尴尬。

按照温家宝的约法三章,温家宝与他的随行人员以及安徽省的有关领导分乘两辆普普通通的中巴车,直奔大别山革命老区。
让安徽省的有关领导料想不到的是,在两辆中巴车颠簸在金寨县通往霍山县的山道上时,温家宝突然对驾车的司机招呼说:“停车,我要方便一下。”司机当即把车停住。
温家宝跳下车后,很快向一条小路一直往前走去了。他的几名随行人员以及安徽省的有关领导以为温家宝是去方便。
然而,在他快捷的沿着小路向纵深走去,坐在另一辆中巴车上的安徽省的有关领导,这才发现,前面有座不大的村庄,温家宝的突然下车,目的正是就是要看看这个小村的村民真实的生活景况。温家宝的做法显然让安徽省的有关官员们感到大大的惊诧。因为温家宝突然来到的这个小村竟然是安徽省霍山县最贫穷的村庄,事先安徽省的有关领导安排要视察的几个相对较好的村庄被温家宝排除在视察之外。

在安徽省舒城县的视察更让当地的有关官员感到意外,舒城县的计划是安排一个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村子给温家宝看。然而还没有走到村子里温家宝就发现了问题,他很直接的问:“这儿是淹没区吗?”
温家宝的本意是深入到淹没区了解灾区农民的生活状况,舒城县县委书记见此举并不能瞒过温家宝的眼睛,只得照实说:“不算淹没区,只是边缘地带。”
“我要看淹没区,看最贫困的村子。”
温家宝的决定完全打乱了舒城县委书记的安排和想法,因为在以往的中央领导或省领导下来视察中,没谁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安排领导参观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转上一圈,然后有关领导说一些鼓励的话早已成了一条程式化的视察模式。对于温家宝的要求这位县委书记搪塞道:“那儿路不通。”

对于舒城县县委书记所说的淹没区道路不通的说法,并没能阻挡住温家宝要到淹没区视察的决定。安徽省的有关领导见拗不过温家宝的决定,就极不情愿的同他已到了淹没区。

温家宝他们视察的那个村子是一个很穷的乡村,村里的房子多是草苫的土屋,阴暗潮湿,因为农舍里太黑,大白天走进屋,半天看不见东西。整个村子里上百户人家几乎看不到瓦房,而每一家几户也都家徒四壁。
温家宝一连看了几户农家,心情很是沉重。视察完淹没区在回到的路上温家宝是一言不发,此时,他思考最多的,改革开放十几年了,老百姓的生活竟然还是如此的艰难。

到了阜阳市市委的领导将温家宝一行安排在国际大酒店,温家宝一听是“国际大酒店”,坚决不住,要求住进招待所。由于温家宝的坚持,最后下榻在作为市委招待所的“颍州宾馆”。

从这一段佳话中可以看出中央领导人心系人民群众疾苦之一斑。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各种场合,常能听到温家宝等领导人对民生问题的关切。

2003年除夕,中国大地到处都是喜迎新年的气氛。温家宝决定要去了解一下底层人民过年的生活状况,他轻车简从在辽宁省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辽宁省阜新市,深入矿区慰问困难职工。采矿区群众的生活状况是温家宝感触颇深,也感到作为共和国总理肩上所肩负的责任的沉重。

随后的2003年6月,温家宝再次来到辽宁,这一次,温家宝深入到辽宁本溪、抚顺等地的棚户区,他要了解棚户区居民的生活状况。

棚户区是我国一些港口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特定历史产物。棚户区的居住条件多为临时搭建的简易棚,所以被称之为“棚户”。棚户区的居住环境潮湿、阴暗、肮脏,用水大多是靠马路边能自由开放的消防龙头,几千人用一只;棚户区没有市政配套设施,没有排污系统,所以污水只能倒在自家的门前屋后,使得居住区的环境更加恶化。针对生活在贫困线上的贫困市民的住房问题以及棚户区对城市环境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开辟集中棚户区和平民住宅区的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治。但这种整治只是站在“有碍观瞻,有碍卫生,有碍消防,有碍治安风化”的政治立场进行治理的。所采取的方法为取缔、改善、迁移和建筑平民住宅。虽然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也在改良棚户区和建造平民住宅方面有所举动,但采取的措施是微不足道的。据有关资料显示:南京政府所建棚户区在当时总称为“劳工住宅区”。从1935年到1937年,建设开放的棚户区有所村、石门坎、七里街等处,拆迁棚户7759户,其中4111户在三处搭棚,当时搭棚的费用约为30元,其中政府补贴10元,剩余的由住户自筹。“劳工住宅区”的兴建,虽然对城市环境的改造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办法给本来就经济条件捉襟见肘的贫困市民来说,无疑是力所难及的。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以及历时三年的解放战争,劳工住宅区被迫停建,已建好的少量劳工住宅区也在战火中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而今,新中国成立已有五、六十个年头了。棚户区居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在抚顺莫地沟棚户区,温家宝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在莫地沟棚户区,他所看到的是破旧、低矮的房屋。莫地沟棚户区是辽宁较为集中的棚户区,这里的百姓长期被吃水难、取暖难,连上厕所也要到很远的公厕甚至要排队的问题困扰着,因而在这里流传着:“棚户小半间,头顶能望天,四世同堂住,睡觉肩挨肩”。在抚顺市,更有“有女不嫁莫地沟”的说法。面对着一片片破旧阴冷的棚户房,心情沉重的温家宝当即表示:一定要改造棚户区,要让人民有好的住房条件。

自此,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辽宁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几年来,辽宁省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连片棚户区盖起了6300多栋新楼房,120多万居民搬进新居,初步缓解了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难问题。

正所谓“有的人说了也不一定做,有的人做了也不一定说”。肩负着民生大任的温家宝不仅要说还要做。温家宝深入群众视察工作时,常说的一句话:“我们的干部要常想一想,哪些人还没有房住?没有饭吃?这不仅是老百姓关心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三)、中国民众,深深的住房情结

居者有其屋,是中国人亘古就有的居住观念。古代人民不仅有着“居者有其屋的”的理想,更对“居者优其屋”有着无限的追求和向往。受这些根深蒂固的传统住房观念的影响,在商品化大潮的剧烈冲撞下,为了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人们的这种愿望更加强烈。

中国民众人人渴望有自己的产权住房的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讲,是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拥有世界上近1/4的人口,要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没有足够的耕地是会坏事的。耕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现在不注意保护耕地资源,到了耕地数量无法承载人口增加的时候,将追悔莫及,遗害子孙。为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这项决策不仅关系到我们当代,也关系到子孙后代,关系到国家今后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生存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民众都渴望的拥有自己的产权住房是相矛盾的,人人都渴望有自己的产权住房,就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但大量的建设用地无疑又会殃及我国稀缺的耕地资源,因此,每个人拥有自己的产权住房显然是不现实的。

但是,当前的社会中一个严重存在的问题是,在“人人有其屋”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面前,一些地方城市却对房地产市场、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另一种理念的解读。这种解读房地产市场和城市发展的方式使得住房问题的矛盾非但无益解决,反而门槛和难题愈演愈烈。

民生为本。曾经走过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农村,曾经亲眼目睹过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的新一代总理在面对民众时,更多的是看到老百姓期待的眼神。

责任。住房问题不仅是中国民众的殷殷期待,更是中国政府的责任,温家宝认识到了这一点。

(四)、民生大政频出台

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如“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居民住房、收入分配、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对于住房问题民众的难以满意,温家宝指出,房地产业对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有着重大作用,必须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温家宝并把发展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普通商品住房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民生住房问题的工作重点,对于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四条意见。

一是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合理规划、科学建设、适度消费,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

二是房地产业应重点发展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政府要特别关心和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加大财税等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

三是正确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两个手段,保持房地产投资合理规模,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加强房价监管和调控,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

四是深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依法惩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切实负起责任。

四条意见从节能省地到重点发展和解决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再到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可以说,中央政府高屋建瓴的把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时间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成为2007年全国“两会”的亮点和热点话题。

2007年8月,国务院主持召开会议,国务院主持召开全国城市住房工作会议。全国城市住房会议1998年住房体制改革肇始之时,召开过一次。而今十年房改问题与成果,意义的深远可见一斑。会议上,国务院提出各级政府对房价上涨等问题要负起责任,对于房价上涨屡禁不止的城市必要时追究有关地方政府官员的责任。这次会议要求,“省级政府对辖区内住房保障、住房供应和房价稳定工作负总责,市县政府是责任主体”。把“房价稳定”和住房供应及住房保障一起,作为对作为“责任主体”的地方政府进行住房行政考核的三大内容,表明中央高层对地方政府在抑制房价上的“无能为力”,已经感到难以容忍。

对于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主管房屋建设的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参加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举行的“城市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住房问题牵涉每一个百姓的切身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关键,中国正努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汪部长认为,要解决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还要理性的看待中国的发展问题。他说: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合理规划、科学建设、适度消费,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是合理解决我国普通民众住房的条件。他指出,我国已进入多数家庭通过市场购买和租赁来解决住房问题的发展阶段,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生活成本。在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的地区优先发展普通住房。

(五)、正视民生住房,有利社会和谐发展

从国家有关领导人的意见和表态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正在理性的正视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

正视并合理调整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良性运行,但是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已在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瓶颈,已使得民众在住房问题上怨声载道。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国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了只有正视并合理调整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才是解决民生住房问题的关键。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调控举措,并且越来越明晰的提出要把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作为今后政府工作的重点,足见中央政府正视并调整房地产市场所存在的问题的坚定决心。

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用一位经济学家的话说,合理的繁荣,能够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非正常的发展,则会给国民经济带来直接的冲击。重点发展普通民众的商品住房,特别关心和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作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部分,作为我国政府正视住房供需结构性失衡的建设性意见的合理运行,必然有利于调整我国居民住房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有利于缓解住房压力,相信这一指导性意见,在今后一个时期也将会把我国的房地产业引向一个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