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民生住房,亟待改革政绩意识和“招、拍、挂”观念


 

住房问题近年来可谓是社会各界人士和老百姓普遍热议的一个焦点话题。房价在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近年来仍然呈现出上涨的态势,这不仅造成了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成为门槛,也使得我国国家领导人对住房问题的长期难以遏制倍感关切。国务院总理在日前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居民住房的条件有很大的改善,现在城乡居民住房面积人均超过20平方米,但是分布不均,特别是近些年来房价上涨较快,人民有很大的意见。

温家宝表示,对于人民生活,他最关注的是如何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问题。对于解决民生住房问题,温家宝还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谈了四点想法。

温家宝指出,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首先是要强化政府的职责,政府的职责最重要的是要搞好廉租房,让那些买不起房或者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能够租得起房、住得上房。为此,中国政府今年将安排49亿元用于廉租房建设,再加上地方财政,投入将达到几百亿。他说,明年我们将加大廉租房建设的力度。其次,是建设经济适用房窗体顶端。他说,经济适用房大多数是面向中产阶级的,他们中有许多工资也不是很高。在中国,经济适用房户均面积90平方米是比较适当的,因为中国人多地少,“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府应提供和保障土地的需要,当然(这些)土地也要节约和集约使用”。他说,对于高档住房,主要靠市场调节,“但是也必须有国家的宏观调控,防止利用房地产进行炒作造成市场混乱”。温家宝指出,要让全国人民懂得中国的国情,中国是有13亿人口的国家,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才能养活中国人。中国每年新生人口要超过1000万,每年由农村进入城市需要解决住房的进城人员达到1800万,还有2100万流动农民工,也需要居住条件。所有这些问题,政府都要统筹兼顾。

随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带着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赴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了解新加坡提供公共住屋的政策和经验,并参观新加坡普惠性廉价房区——大巴窑组屋区。

温家宝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解决中国民众的住房问题的想法,使笔者联想到2007年全国两会上发表的重点解决普民众住房问题的意见和2007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解决低收入群体保障住房的意见。从这些言行中都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领导人正在把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解决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仍然存在的很多难题。这些难题也正是民众所关心的,对此,也有很多民众疑问,在中央政府领导人提出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的意见和建议的同时,究竟应该如何将这种意见和建议落实到具体住房中来?更有民众对政府领导人的这些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

早在2007年两会期间有一位房地产业内人士曾经这样谏言,要真正将经济房、廉租房在中国大地全面铺开,仅凭国家领导人的表态是不够的。经济房、廉租房占全国各城市每年开发面积的比例是多少?谁来完成经济房、廉租房建设的使命?土地从哪里来?资金从哪里来?如何规范操作?归属政府哪个部门主管?哪些社会群体符合享有经济房、廉租房的权益?这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政府能否很快强制性的出台?一切的一切是否能够来得很及时,我们敬候政府佳音。
   有关人士的谏言,实质上已在道出了我国住房长期存在问题的根本动因所在。而事实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病因就在土地源头。

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紧缩地根的土地调控政策。治理了土地市场存在的问题。就以土地招、拍、挂来说,通过招、拍、挂出让土地政策本身制止了不法商人炒卖土地,减少了乱占、乱批、滥用土地特别是耕地的行为,避免了政府财政收入的流失,从而国家利益得到了保障。但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的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就是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当前,土地供应被政府通过土地储备手段高度垄断,使得城市用地需求被有效制约,住房用地间接减少和住房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房价的进一步上涨。

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最早实施土地储备制度并通过招、拍、挂出让土地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按照杭州市一位政府官员的话说就是:就是在经营土地的大思路下“实现由土地资源的向财源的转变”,“将所有规划土地纳入土地储备”,“科学编制用地计划,按照适度从紧的原则,对土地需求流有一定的缺口”,“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以供不应求拉动城市土地出让价格的合理上升”。这种做法从逻辑和做法上看似合理的,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城市土地资源的不被流失,但在政府利益得以保障的背后却是杭州房价的高位增长现象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

在2004年的房价排命中,杭州的房价排名仅次于温州和上海,位居第三,商品房平均均价为7210元/平方米。杭州房价的上涨已远远超过居民购房的承受能力。据浙江省城调队对其全省11个市1300户城市居民的抽样调查,有84.6%的市民表示难以接受当前的房地产价格,表示还可以接受的占14.9%,表示完全可以承受的仅占0.5%。杭州房价的上涨和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观念有一定关系,而杭州房价的上涨也说明通过土地储备制度实施的招、拍、挂出让土地的政策,必须在合理的理性预期下进行,政府必须对市场需求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宏观调控措施,因为在土地招、拍、挂的供应方式中,开发商的土地成本投入数额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必然以市场最高价才可竞得理想土地。还是那句老话,开发商是商人不是社会慈善家不是救世主,他们的存在必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对于土地成本增加的部分,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从其利润中扣除,相反的开发商对于高价获得的土地的利润预期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将土地成本增加部分转嫁到房价上是开发商转嫁开发风险的必然选择,这种情况下房价的进一步提高就必然无疑。

且不说市场上的口水之争究竟土地价格的上涨是否在推动房价的上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房地产开发离不开土地,地价的提高最终体现在房价上,自从银行管辖权上划以后,来自土地的收入成为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柱。地方政府从城市建设、税收等方面考虑,便对房价、地价乃至房地产对社会的冷漠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这样以来是预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给投资者一种直觉,这座城市的投资环境好,具有投资价值。如郑州某新区在2005年1—10月份商品房均价为3409元/平方米,比郑州其他区域整体房价高出535元/平方米,郑州某新区的房价上涨明显拉动了整体郑州市房价的上涨。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在“营销”该新区时,以房价上涨为诱饵,大肆宣扬投资概念,在舆论上为房价的进一步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房价、地价的上涨,有助于地方政府获取更多的收入,而通过土地垄断、批租套取现金流间接或直接的引发房价飞涨的做法却是不可取的。

近来,全国各地城市,不断涌现的“地王”现象,就是在政绩意识的招排挂背景下,实施的土地出让政策,“地王”现象,使得各地政府一味的追求土地利润,而忽略了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应。这些现象虽然使得地方政府获得了极大的土地收益,但也无形的抬高了房价,造成了更多的民众的住房门槛。

显然,我们的政府也在越来越明晰的意识到了这一点。

2007年11月21日,全国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经验交流会上,建设部副部长齐骥指出,各地要抓紧制定2008年、2009年住房建设计划,明确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两限”普通商品住房、中低价位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等五类住房的建设规模和具体地块,并确保这五类住房用地不低于居住用地的70%。

从建设部有关官员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政府正在越来越理性的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住房问题。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不低于居住用地的70%,这一关键性举措,相信能够在我国政府倡导合理节约土地的基础上,有效地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

因此上,我们要说,解决民生住房问题,土地调控是关键。土地,乃国家与百姓安身立命之本,每一项与土地相关的政策均事关重大。如何让土地在人民生活中更好的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增加民意在市场中的力量,使民众可以更好的休养生息,而不至于成为城市的“局外人”,永远是摆在决策者面前一道不可忽略的命题。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