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金融:可以做得更好些


  去年,国务院增加了法定休假日,加上调整两个双休日,在国内逐渐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假日旅游“黄金周”。有关资料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客运部门客流量猛增,旅游景点游客爆满,餐饮业、商业部门销售额剧升。据统计,短短的七天假期,全国就有4600万人外出旅游,旅游收入高达181亿元人民币,七天假期所释放出的巨大消费潜力令众多商家好好地“饱餐一顿”。

  面对一路高歌的假日经济,作为一国经济核心的金融业自然不甘落伍,也推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金融商品,如旅游贷款、保管箱出租业务、个人旅游支票、旅游平安险种、金融假日超市等,让假日里的人们开始感受到了假日金融的魅力所在。但是,在匆匆而至的假日经济热潮面前,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由于认识不深、准备不足、创新乏力等因素的制约,“五一”期间,金融部门未能很好地抓住假日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商机,积极有效拓展自身业务的发展空间。“十一”马上就要到来,国内旅游市场将再掀高潮,金融业又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一些呢?

  其一,思想认识要提高。由于先前推出的旅游贷款等假日金融产品和服务乏人问津,打击了大部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但是,应当看到的是,随着国家新的休假制度的施行,今后每年的假期达114天之多,旅游热还将持续升温,旅游消费将成为金融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对此,各地金融机构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经营观念,在工作中既结合各自实际,又要加强与金融同业的合作,携手并进,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把假日金融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其二,宣传公关要跟上。过去,由于金融部门的宣传力度普遍不够,一些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及游客根本不知道旅游也有金融相助,旅游也可理财。即使对一些了解旅游贷款等假日金融相关内容的市民而言,由于观念上的因素,对并非生活必需!纯属享受的旅游贷款等也一时难于接受。这一切,均需要我们的金融部门制订新颖的营销策略,采取不同方式,如借新闻媒介等,加大对银行卡、保管箱服务、旅游贷款、旅游保险等假日金融的宣传力度,使之逐渐被广大市民所接受。

  其三,创新力度要加大"目前,与广大游客密切相关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甚少。以保险为例,保险公司所开办的与旅游相关的险种不外乎旅行社责任保险、旅店(社)责任保险、缆车责任保险、旅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几个险种,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形式旅游者的需求。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开发一批新的金融产品之外,还需加大金融服务的力度,为广大市民的出行提供行、住、游、财产、健康等全方位的服务"最近,工商银行推出的“金融旅游套餐”,为想出行的人们提供了一揽子旅游配套金融服务,受到广大游客的好评。随着“十一”的临近,假日金融所包含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活动必将越来越多,我们有理由相信,假日金融可以做得更好些!

  一篇旧作,原刊于《上海金融报》2000年9月21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