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需要道德教化


  下面是我杭州一位朋友的女儿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完成义务教育上学的经历:

  幼儿园:在单位出面的情况下,经园长同意,减半收取赞助费,共赞助计3000元。

  小学一年级:就近入学,没有收取任何赞助费。

  小学二至五年级:因上课玩玩具受到班主任的批评,不愿上学。家长要求学校给孩子换一个班,学校以不利于老师间团结为由不准。不换班只能换学校,但换学校不成。后托人找到教育局长批条子,并交纳5000元赞助费后得换学校。

  初中:因搬家,换了学区,因搬家较急,对孩子上学没有估计到,没有来得及托人,孩子被按排到离家7公里的学校就读。其实离家还有一个就近的学校,约2公里。

  写稿时孩子还在继续她的万里长征。

  当你看到这样的实例,你还以为我们的教育为孩子上学而办的吗?

  一个社会处于转型期,缺乏规范,赞助费从收不收、收多少,随意性很大。如入幼儿园,单位出面就可以减半收取,没有单位出面就得如数交纳。不知道小学转学时,有局长的条子,学校是否给予了赞助费的优惠,这个朋友没说,我也没有问。

  有局长批条子就能转,没有局长批条子就不能转学。转学有没有一个规矩,难道学校是领导家办的?领导说了什么都算?

  只因是一个没有人打招呼,没有交赞助费的学生,只能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就近入学的原则都可以不要?托人了就可以上一个好一点学校,不托人,一个初一的孩子,每天骑车或乘车多赶5公里路,三年中因为教育部门的如此恶行,孩子就要多走两万里路,不亚于中国工农民红军的万里长征。孩子又是多少时间被浪费在路上,家长又有多少的担心?

  在这样的教育面前,任何家长为了孩子能不掏钱吗?为了孩子能不托人吗?教育,你在教育孩子知识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地“教育”了家长与孩子。

  长此以往,那么教育界印象在我们脑海中积淀的是什么?给你一分钟,想想看,难道不是在教育面前没有钱读不好书,没有关系同样读不好书?难道我们的教育是为关系与金钱办的吗?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这样的教育,能肩负培养我们未来的重任吗?恰恰相反,这样的教育,只能为我们的社会培育出一个腐败的温床。这样的教育,能肩负教育出一个明礼诚信的接班人吗?恰恰相反,这样的教育,只能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一个投机的成员。

  教育本是一方净土,竟也不再干净。呜呼,悲哉,也难怪有人在唉叹:腐败已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