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风险危及广大储户
武汉科技大学 董登新(教授)
笔者按:近期股市大跌,中国基金净值居然缩水3500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规模近百亿的35只基金资产的总和。基金牛市亏损,据说还有少数基金净值跌破面值,这样的“头一遭”也算给中国基金经理们和中国储户基民补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成熟发达的投资市场,证券投资基金是组合投资与机构投资的典范,同时,它也是广大家庭与个人投资者足以信赖的“理财专家”和“信托专家”。因为这些证券投资基金能够跨国组合、跨市场组合、跨品种组合,它们崇尚稳健投资、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这种基金投资模式能有效分散市场风险,从而使基金投资者能够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的回报。此外,在这些成熟发达的投资市场中,基金业的监管也是十分严厉的,比方,在美国金融业监管中,基金业的立法与监管是最为严厉而近乎苛刻的,因为基金业的健康动作关乎着全体国民及整个金融市场的命运。因此,在外国人眼中,基金风险要远小于股票。
然而,在中国,基金风险等同于股票风险,甚至大于股票风险,因为从宏观层面讲,中国基金风险可能远大于股票风险。
(1)中国基金90%以上都是股票型基金,中国基金业风险完全集中于股市。
成也潇何,败也潇何!可以想象,当规模巨大的、为数众多的单一股票型基金群游荡于狭小的中国股市时,供求矛盾更会加大,众多基金要想赚钱,结果便只有一个:“饥渴式”的股市暴涨与疯狂的股市投机。应该说,中国基金既是“制造”中国快牛的神枪手,同时,它也是中国股市“快牛慢熊”模式的强化剂。在美国基金业中,债券基金与货币基金占据相当比例。无论从基金个数或是基金资产来看,股票型基金大约占50%左右的比例,而在中国,股票型基金却占据了90%以上的比例。也就是说,在中国,股票型基金差不多代表了中国基金业的全部。
(2)中国基金不能跨国进行投资市场组合,中国基金风险等同于中国股票风险。
在中国,除少数个别基金拥有QDII资格外,绝大多数基金都只是一个纯粹的“国内基金”,它们除了反复“轮炒”中国股票,几乎是无所事事的。正是因为中国境内基金几乎完全无法“走出去”,因此,占山为王,猛炒牛市、短炒牛市成为了它们一致的行动与唯一的选择。正是基金的集中火力、集中轮炒,才使中国牛市“快速而短命”;相反,在不可回避的熊市慢慢中,中国基金只能毫无选择的等待、亏损、再等待、再亏损,直到所有基金跌破面值,甚至许多基金的净值较面值还要折价两三成。2005年上半年便是中国基金形同股票的一个有力例证。
(3)中国基金偏好短炒与坐庄,而且投资行为与投资模式完全趋同。
中国基金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证券组合投资者,也不是货真价实的价值投资者,它们热衷于“短频快”的坐庄与轮炒,一只基金就是一个大散户。有的基金将所谓的价值投资理念置于脑后,将基民的钱当作它们豪赌的工具。而且,在选股标准、品种组合及持有周期上,中国大多数基金具有惊人的从众性、一致性和雷同性,一旦认同一个概念、一个题材,几乎所有基金一拥而上,结果形成典型的基金“轮炒”,它们从绩优股炒到垃圾股、从大盘股炒到小盘股、从奥运题材炒到券商买壳再炒到整体上市,然后,它们又从垃圾股炒到绩优股、从小盘股炒到大盘股、再从整体上市炒回到券商股或奥运股,如此反复轮炒,直到将中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炒到百倍也不肯罢手。
(4)中国基金热衷于“牛市”传销,如果一旦牛市终结,中国基金业将蕴藏着巨大的赎回风险。
作为银行储户的中国居民,大多不了解基金,但他们却敢于像买国债一样买基金,为什么?两个原因:
其一,所有基金都是“拜托”银行柜台和邮政储蓄柜台“代销”的,因为这是最贴近储户存款的地方,在那里,到处摆放着众多基金的宣传单与说明书,银行也是十分卖力的“促销”基金,这让储户易于产生误解:国家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包括基金,都是不会蒙人的,因此,相信银行,就是相信基金。
其二,在“基金传销”手法上,几乎所有基金都只宣传并强调它在牛市中的收益率,而很少谈投资风险,因此,给普通储户的感觉是:基金真牛,它们最低收益率都在300%甚至500%以上!这种故意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传销”手法是对中国广大储户的最大诱惑,实际上,这也是基金对储户不诚信、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表现。
通过采用这种特有的“传销”模式发展壮大起来的“基民”,其实,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对基金“无知”的储户,他们购买基金,大多都是冲着在短期内“买基金翻番”的发财心理入市的,一旦现实并非如此,尤其是当熊市来临时,这些为数众多的广大储户基民便会作“鸟散状”,一哄而散、重归银行,如此一来,基金遭受集中挤兑的赎回风险的后果将会是十分严重的。
最后,提醒所有基金经理与广大储户基民,基金有风险,应理性宣传、理性导向,广大储户应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