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佛转世的制度经济学意义
·李 含 章·
摘 要:新制度经济学是1937年由科斯奠基、1978年由诺思完成进入了主流经济学。两位代表学者先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大奖。主要贡献是揭示了制度生成、制度变迁、企业本质、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的存在,发现了路径依赖定律。
本文试图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解析西藏特有的活佛转世制度是否符合或适用于一般社会经济制度生成模型,尝试让这一神秘事物的经济基础回归一般社会规律;
(二)尝试运用制度变迁理论诠释没有佛教理论支撑的这一制度,是如何通过噶玛噶举派的技术演进实现创新,用400年漫长时间自我强化、报酬递增的渐进方式才得到整个藏传佛教认同的变迁过程;
(三)尝试运用“诺思定律
(四)尝试通过转世灵童认证程序与现代认证制度的比较,诠释活佛转世制度与现实社会的某些耦合特征。
序一 活佛转世八百年经久不衰的经济学奥秘
活佛转世 寺院领袖选举制度——公元1206年 西藏噶玛噶举派创立 至今整整800年——其中340年是噶玛派独自推行——后宏期西藏五大派寺院领袖产生办法——宁玛派和苯教 父子传承——萨迦派和噶当派 叔侄传承——噶玛派 师徒传承 叔侄传承兼而有之——三百四十年后(1546年)格鲁派认定第一位活佛索南嘉措(后来的达赖喇嘛三世)——活佛转世制度真正开始得到承认和推广——1652年 达赖喇嘛五世晋京 清朝皇帝册封 活佛政治地位确定——1713年 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西藏地区两大活佛世系正式建立 沿袭至今
活佛转世制度 诞生于奴隶制社会——发展于封建制社会——立足于社会主义社会——传播于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与所有的社会制度都可以对接?都可以适应?
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目的
序二 佛教的制度变迁与技术演进
“佛本无生 岂能转世?”(清乾隆帝《喇嘛说》碑 现存北京雍和宫)——公元前六世纪 佛陀释迦牟尼创教一世 “不生不灭” ——七百年后 大乘教鼻祖龙树 理论集大成者——“不生不灭 不常不断 不一不异 不来不出”——印度佛教分上、下两路东渐——传播到今天的十四个国家和地区——上路传播路线中的藏地、汉地、朝鲜半岛、日本岛都对佛教宗论流派 经历了千年发展——唯独西藏 经过560年(“前弘期”200年、“灭法期”130年和进入“后弘期”230年)曲折进程——在佛教制度大框架之内 龙树理论体系之外——“摸着石头过河” 探索局部性制度变迁——创造性衍生出独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活佛转世制度(请注意:比第一位活佛噶玛拔希晚130余年——与噶玛巴三世活佛攘迥多吉同时代的藏传佛教第二佛陀 藏佛理论集大成就者宗喀巴大师毕生著作无数 也没有活佛转世理论作品——不可能没有关注到“大宝法王”噶玛巴活佛)
第一讲 制度变迁:活佛元年(“摸着石头过河”之一)
西藏前宏期吐蕃王朝二百年的贵族佛教路线 没有活佛转世——后宏期开始走向民间 佛教在藏地迅速复兴——一百五十年内先后形成五大教派 也没有活佛转世——噶玛派活力四射 七十年内接连不断 裂变出四宗八支——噶玛噶举派主寺楚布寺杰出领袖都松钦巴圆寂——噶玛噶举派群龙无首 面临继续分裂局面 内生制度变迁——1206年 偶然事件 被驱赶出寺的老喇嘛崩扎巴 偶遇少年僧噶玛拔希——为楚布寺早日产生新领袖 崩扎巴“摸着石头过河” ——精心策划都松钦巴“朱古”行动——寄希望噶玛拔希“回归”楚布寺升法台
第二讲 技术演进:呼毕勒罕的初始选择(“摸着石头过河”之二)
首任活佛出山与萨迦派竞争 忽必烈面前遭遇重大挫折——帝师八思巴造访活佛 两派博弈归零和——技术演进选灵童 夺舍法一波三折——呼毕勒罕再次竞争 终获御赐金边黑帽——新制度自我强化 正反馈——楚布寺报酬递增 “大宝法王”藏区坐首席——噶玛派终结分裂进程——超越家族 新型领袖代代归一 一脉相承——佛缘殊胜 坛城稳固—— 福田万向 施主云集——不是万户 胜似万户 噶玛派全面推广新制度
第三讲 自我强化:转世制度路径依赖的形成
第二佛陀宗喀巴《菩提道次广论》整顿藏佛 创立格鲁派——明成祖封格鲁派领袖“大慈法王” 赐万两黄金 色拉寺建成——新生力量 格鲁派兼并噶当派——技术模仿 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甘丹颇章 率先引进活佛转世模式——格鲁派大呼图克图达赖、班禅世系先后衍生——宁玛派、萨迦派甚至苯教也相继模仿——噶玛派的活佛转世制度经过400年的示范性探索 终于获得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全面认同——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万里跋涉进京觐见——顺治帝金印金册赐封号 路径依赖制度形成
第 四 讲 偏态修正:
从“吏部掣签”延伸到“金瓶掣签” 转世制度进入路径锁定状态
※ 内生变量激增 康熙皇帝怀柔政策大布局
※ 格鲁派四大活佛(达赖、班禅、章嘉、哲布敦丹巴)协助朝廷稳定前、后藏和内、外蒙古四地区秩序
※ 外生条件频现 蒙古众台吉积极插手哲布敦丹巴转世 呼毕勒罕“灵童不灵”闹剧多
※ 六世班禅北京圆寂 乾隆皇帝布施巨额财富
※ 班禅家族兄弟分配失衡 噶玛噶举派十世红帽活佛妒生恨
※ 外力冲击活佛制度 扎什伦布寺遭廓尔廓武力抢掠
※ 大将军福康安万里奔袭获全胜 乾隆皇帝立碑《喇嘛说》 “修其教 不易其俗 齐其政 不易其宜”
※ “转生之呼必勒罕出于一族 是乃为私 佛岂有私 故不可不禁” 皇帝严旨 转世制度“去私化”
※ 通敌大喇嘛“剥黄正法” 清帝下令禁止红帽活佛转世
※ 理藩院发文件 王公贵族不得“内生”呼毕勒罕
※ 偏态修正: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金瓶掣签选灵童 大呼图克图人选 中央政府说了算
※ 达赖、班禅 “改土归流” 名号与“官本位”品秩挂钩
※ 活佛划分等级 纳入明、清两朝沿袭的官僚体制——朝廷命官吏部掣签 转世制度进入锁定状态
第五讲 社会财富二次分配流向:施主与福田之间的零交易成本
第 六 讲 财富溢出效应之一:进贡与赏赐之间的巨额收益
第 七 讲 财富溢出效应之二:商上喇嘛的商业垄断竞争优势
第 八 讲 稳态均衡:活佛转世制度的演进机制分析
【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制度演进原创数学模型》来推演噶玛噶举派创始活佛的制度生成过程】
◎目标:创建一项(传承已故领袖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和阻止内部分裂的)制度 作为共有信念(一脉传承)的自我(噶玛噶举派)维持系统
№01(崩扎巴和噶玛拔希)在预期稳定和共有信念形成过程中产生概要表征(十一年前圆寂的楚布寺领袖都松钦巴的继承人)或信息浓缩
№02 强化参与人(崩扎巴)的信念
№03 与被参与人(噶玛拔希/楚布寺堪布)达到均衡
№04 实施策略再选择 导致均衡的再生(崩扎巴/噶玛拔希、楚布寺堪布)
№05 反过来又强化概要表征(都松钦巴与噶玛拔希的隔代“朱古”传承)
№06 反复过程 制度内生(盼望都松钦巴再生 约束无谓纷争的共同信念)
№07 达到稳态均衡(推举新领袖坐床)
№08 并作为客观之物(都松钦巴的“朱古”)呈现在参与人(噶玛拔希/楚布寺堪布)的意识中
№09 被参与人(楚布寺的僧众、信众)认为是理所当然
№10 (“朱古”)制度满足自我维持条件
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
“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历史是最重要的”
第九讲 自我维持:活佛转世制度的多向耦合特性分析
※ 藏传佛教的核心竞争力 独一无二的活佛转世文化
※ 诞生于奴隶制社会 发展于封建制社会 立足于社会主义社会 传播于资本主义社会
※ 为什么与所有的社会制度都可以对接?都可以适应?
※ 教皇选举制度在走出黑暗中世纪的连续三百年间 迟迟不能进入稳态均衡 真假教皇频争 主教举烟不能
※ 而活佛转世制度仅在清朝康熙中期发生过轰动朝野的三个六世达赖之争(并不是西藏内部矛盾而是军事占领者蒙古和硕特汗廷拉藏汗挑起的) 经过24年时间平息 又在75年后理顺 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
※ “诸侯治理” “中央集权治理” 两种模式的差别
※ 找到终极答案 将是藏学研究的一项艰巨而富有世界意义的大课题 理所当然应该由中国的藏学研究者来完成
※ 单一学科研究可能无法全方位诠释
※ 多元学科或跨学科研究(宗教学/历史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管理学)可能是方向
第十讲 公信力:转世灵童认证程序与现代认证制度的比较
结 束 语
研究藏族独特的活佛信仰,是为了寻求活佛转世制度与现行社会制度的适应性,以谋求多民族社会的和谐相处之道
这是跨学科的一个大胆尝试。如果失败,可以做借鉴;假设成立,说明这仅仅是冰山露出一角的一个小局部,还有更多有价值的规律更值得深入探讨。
抛砖引玉,意即在此。
为我国颁布《活佛转世制度管理办法》而作
2007年10月1日 于广东 顺德 质研斋